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濮阳日报焦点  ·  特斯拉全自动驾驶概念股深度梳理:FSD ... ·  5 天前  
濮阳日报焦点  ·  特斯拉全自动驾驶概念股深度梳理:FSD ... ·  5 天前  
分享迷  ·  全新的接口,以及全新的0.4.2版本 ·  6 天前  
分享迷  ·  全新的接口,以及全新的0.4.2版本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在愈加强调认知的时代,我们愈要行动!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9-20 20:23

正文

现如今人们越来意识到认知的重要性,强调认知的升级,但在认知升级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行动的升级,今天就和大家来分享一篇关于「知行合一」的文章。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信息和知识如此花。

而今,在面对信息瀑布以及知识洪流中,我们该怎样让自己不被冲翻呢?我想起了王阳明的「致知格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在这个世界建立起自己的坐标系。

1. 行进最快的速度,不是追赶是换轨

马克·吐温说,当你发现自己属于大多数这边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错了。 所以,当人人在谈论「认知升级」时,我在想,自己是不是错了。不是「认知升级」,而是「认知迭代」。

所谓升级,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完善;所谓迭代,是一个版本替换另一个版本。而今,知识正处于剧烈演化阶段,与之相应的认知也开始激荡。

由此,我在想,今天的知识和前沿领域是升级的结果吗?不。是多层次演化的结果,是跨界交融的结果。

电灯与油灯;计算机(器)与算盘;空调与电风扇和纸扇;汽车与马车;甚至现在的,机器人替代工人。照明、计算、降温、交通速度、工作,你能说这些工具是升级吗?不,两者简直不是一个世界,是迭代和演化。是一个领域的东西替代另一个领域的东西。

那么在知识领域呢?以前没有认知科学,没有人工智能,他们是升级出来的吗?不。当单一学科不足以解决人们面对的问题,人们会引入第二个学科,当两个学科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会加入第三条…直到把问题解决。这些都是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迭代演化出来的。

实际上,这种发明演化路径,在 TRIZ 中早已言明:

  • 一级发明: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局限在一个职业或者行业的某个领域内。

  • 二级发明: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在一个行业领域内找到。

  • 三级发明:解决问题的任务和方法在一门学科的范围内。

  • 四级发明:问题及其答案存在于问题起源的学科边界之外,用跨界合成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 五级发明:问题及其答案超出了现代科学的边界,需要创造新的技术系统才能解决。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发明都处于第一、二、三级。属于第一序改变。所谓的跨学科,多处于第四级,开始涉足第二序改变。计算机(器)之于算盘的计算、汽车之于马车的交通、机器人之于人的工作,这类已属于第五级。

如今我们开始进入第四级发明阶段。近几年所谓「跨界」一词的盛行,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表现。你的竞争对手已不在同行、同类,而在某个你不知道的其他领域中。

这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越来越多的跨界碰撞出时代的绚烂火花;这也是这个时代最危险之处,淘汰你的不是你的同类同行,而是某个不知名的存在。

所以,许多人开始焦虑,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已无法应对现实问题,想通过「认知升级」赶上时代的列车。但实际上,你不需要焦虑,不需要追赶,只需换轨就可以了。

换什么轨?编程、人工智能、大数据、认知科学等新兴体系,许多人尚未涉足的领域。而你,也从自己原来的知识体系开始驶向新的领域,出现迁移,跨界交叉,产生第四级发明。

2.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识付费兴起,这是一个好事。但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课,依然没什么卵用?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你没有行动。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在愈加强调认知的时代,我们愈要行动。

我在《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里写道,你我只是中人之资,我们最大特点是什么?「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知行不能合一,习惯和行动总是许多次重来,却没一次成功。

所以,我们能看到,不论是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历史还是现在,都有许多人在强调「行动」。比如英国著名散文作家威·赫兹里特的「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比如,爱默生的「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真理」;比如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鲁迅的「光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

就连认识自己,最有效方法也是行动,而不是你心在想什么,如蒙田和托·伍·威尔逊所言:

要有所行动,然后认识你自己。——蒙田

如果我们真想知道自己的心境,就应先看看自己的行动。 ——托·伍·威尔逊

而习惯是行动中的行动,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是习惯。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提到,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大脑则是执行者。《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课》的作者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也提到,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丹尼特在《心灵种种》讲,心灵(即是说脑)不是身体的老板,只是一个脾气大的仆人。

也许,头脑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也或许,我们高估了认知的作用。因为行为和实践可以改变认知,而认知和理论要改变行动却需要你花大力气。这就是「知易行难」。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思考是在做记忆检索,这就是所谓的「经验」。而这些记忆表现在行为上是习惯,是模式。正如在《自私的基因》道金斯所言:

在如何预测未来这个难题上(决策),基因预先赋予生存机器以一种学习能力,并通过对生存机器发出如下指示的形式来编制程序:

下面这些会带来好处:口中的甜味、情欲亢进、适中的温度、微笑的小孩等。而下面这些会带来不快:各种痛苦、恶心、空空的肚皮、哭叫的小孩等。如果你碰巧做了某件事情之后便出现了愉快的情况,切勿再做这种事情;在另一方面,重复做为你带来好处的任何事情。

好的习惯,就是对生存机器进行编制程序,在内化成自主心智后,让程序自动自发运行。

3. 天下没有不笃行而学习的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而我们一般人,听到好的道理,却总是三分钟热度,知行无法如一。知行本一体,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呢?因为你只做到了「学」,没有「问」、「思」、「辨」、「行」。

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答顾东桥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要学习就有疑问,就要思考,分辨,行动验证。这就是知行合一。

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

我们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第一个「博学之」,偶尔会「审问之」,后续的就少之又少了。而在《答顾东桥书》里,王阳明驳斥了这种「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的想法和做法。天下没有不笃行而学习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其中的笃行,就是敦厚笃信地行动,我们可以理解成刻意练习,没有经过刻意练习,你学习的技能都不算到家。

这其中,培养良好的行动习惯、学习习惯是最基本的方法。习惯的培养就是刻意练习,是一个让外部知识,通过「学」、「问」、「思」、「辨」、「行」内化成肉身记忆的过程,从此将习惯打包成行为,加速度前进。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条通向自身的道路,都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对一条途径的暗示。希望,我们如海德格尔所言:当思的勇气得自那 / 在的吩咐,命运的言词将一片绚丽。让我们用好习惯封装好知识、好道理,将知行合一,回归正途。■

探奇认知科学,解析美文典范
集萃中西文论,教你科学写作

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站在认知&神经&心理科学前沿,结合经典美文与文本细读,教你科学的写作方式,阳志平老师的《认知写作学》课程现正开放预约。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预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