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乡省亲第一件悲伤的事情出现了,我小时候上的小学关停了!
我的老家是豫西南南阳靠近湖北的一座县城,个人的教育经历也比较简单:
标准的小镇做题家
。
幼儿园的记忆已经没有了,小学第一年在村里上的小学,然后第二年转入镇上小学,镇上初中,县城读高中,郑州读大学,然后留郑。
我个人记忆中,在我小的时候老家村里读小学第一年,学生多的教室都坐不下,还有人趴在门口听课,土操场是真的一上体育课就一堆人吃土,到如今也不过20多年,变化之大令人惊愕!
我找我当小学老师的亲戚了解了下,老家村里的小学正是2024年关停的,关停前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十几个人,标准的小班教学(苦笑脸)。
严格意义上也不叫“关停”而叫撤点并校,所谓的撤点并校就是把几个村的小学并成一个
,像我老家就是原本一个村里边有一个小学,现在是周边4个村合并到了一个大村上小学。
我原本以为是出生人口下降太严重,但拉了一下历年的出生数据,发现真的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
Ⅰ、1954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232万人;
Ⅱ、1961年因三年自然灾害降至低谷949万人;
Ⅲ、1962-1975年出现第二轮婴儿潮,1963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934万人;
Ⅳ、1980年开始出现第三轮婴儿潮,1987年达到2508万人,随后大规模计划生育;
Ⅴ、2000年后出生人口趋于稳定,2010年后逐渐下降;
Ⅵ、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短暂回升至1786万人;
Ⅶ、2017年-2024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024年回升至954万人;
作为90初,1990年出生人口2374万人,2024年入学倒推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表面上出生人口下降幅度27.5%,但村内小学就读人口下降高达95%。
所以最大的问题不是出生人口,而在于中国经济发展背后高速城镇化,老家人口的流失。
1995年城镇化率为29.04%
2000年城镇化率为36.22%
2005年城镇化率为42.99%
2010年城镇化率为49.95%
2015年城镇化率为56.10%
2020年城镇化率为63.89%
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67%
1995年的29.04%到2024年的67%,也就一代人的时间,最悲催90后正好横跨城镇化高速飙升的30年!
城镇化背后最直接的影响是地市、县城、乡镇、村属人口的转移,新青年人口转移背后带走了子女,就像我们大部分河南老乡定居郑州后,下一代都只会在郑州上学。
河南属于九年业务教育执行的非常好的省份,大量的农村人口进程务工、在孩子上学这一块基本没有什么阻碍,成本也不高。
这样的多级链条当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的村级人口流失最为严重,所以学生数量下降最为严重!
1、村属小学学生少,学校建制成本并不少,从投资收益角度不是很划算;
2、这几年经济下行,各地财政负担比较大,可能也无法维持;
但实际上我老家村里的小学和我想的一点不一样,小学老师并没有拖欠过工资,大家也可以评论区聊聊自己当地的情况。
实际上这个小学并不是我小的时候入读的小学,这个是中间新迁址建设的小学。这个小学是烈士小学,小的时候我记得很偏很偏,上学走路都要三四十分钟,而且都是泥土瓦房,胆大的同学自己装灯泡,甚至教室头顶还经常爬长蛇。
后边再建设的小学就是上图的小学,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非常显眼。
新校舍挪到了镇上,镇上的小孩就读就比较方便,但是
实际就读人数下降的也非常明显!
得益于村村通,以及伟大的基建,交通条件大幅度改善,从镇上到县城也非常方便,一趟不到30分钟的校车时间,都比较能接受。
这几年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飞速提高,很多老家镇上的家长倾向于孩子去县城读书,所以就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县城学校来镇上招生。
县城学校每天排专门的校车接送,高峰时期一个镇上需要2-3辆校车,非常热闹!
过去我的观念里一直觉得县城的房子非常鸡肋,因为县城其实没有很多就业,很多工作压根就没有。在县城买房还不如老家的自建房,自建房是一个[根]的记忆,就是溯源和情怀。
2、自己盖房子算下来人工成本很高,你要求高一点还真不一定找到师傅,因为师傅都去外地打工去了;
这两点下来,从经济角度衡量自己盖房子至少不是一个特别划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