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反思”一词,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要如何将反思运用在我们的研究中,反思于研究的意义何在?您有深刻了解过吗?
关于
Donald Schön
(a)提出的反思研究,您可能不陌生,他提出两种形式的反思:
(1)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
指思考当下进行中的事情。
(2)对行动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指思考之前已发生的事情及其意义。
他提到研究者若能学会在这两种反思之间切换,可大大提升自身研究能力。
由这两种反思形式还可以延伸发展出其他的反思形式,例如“为行动反思”(Reflection-for-action),即指思考已发生事件的意涵,为下个行动做准备。
Maria Pantanida和Noreen Garman就曾以Schön的命题为基础,
提出为研究者量身打造专属的反思工具(即系统性的反思)
,主要针对实地考察研究之后续工作(post-field work)及档案调查之后续工作(post-source work)。
这类思考工具使用的时机在于研究遭遇阶段性瓶颈时,或研究面临重大调整时,而非用于一般性的研究思考。
Piantanida和Garman也曾提出一三阶段的反思方式:
1
反思作为回忆
首先回忆研究事件的发生经过,详细列出涉入的人事物以及时间地点。
以街头问卷调查为例,该研究涉及事后各类数据的汇总整理,如采访对象、访谈内容、问卷、图像等。
在这一过程中,回忆式反思有助于汇整出有条理的基本资料,用于后续分析。
2
反思作为内省
在此阶段,研究者检视自己的研究历程,并深化自己的分析逻辑及方法。
这是一脑力激荡的过程,需启动研究者有关洞察(insights)、提问(questions)、推测(speculations)、预感(hunches)和尝试性诠释(tentative interpretations)等的各项能力。
持续进行内省式反思,可用于记录研究者的思考、诠释历程,这些记录亦可作为日后批判性检视和深入研究的依据。
换言之,内省式反思是研究者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3
概念性反思
在这一阶段的反思中,研究者应将前两阶段(即回忆式反思和内省式反思)的成果与相关文献结合,最终完成提问与解答的过程。如Piantanida和Garman所说:研究者提问的内容与他们的发现同样重要,因为这些会与研究文章共存。(144页)。
Piantanida和Garman提出的反思三阶段,有助于研究员区分个人想法和客观理论之间差异,并促使其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深刻思考其背后的本质。
虽然Piantanida和Garman最初是基于社会及人文学科的需求,而提出了以上的反思工具,但对于其他学科领域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提升研究能力的工具,供大家参考。
(a)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Basic Books: New York; Schön D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CA
(b)Piantanida, M and Garman, N (1999) The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Thousand Oaks, CA: SAGE
希望以上解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学术论文润色的服务,请寄email给我们(电子邮件信箱:[email protected])、浏览我们的网站www.wallaceediting.cn,或致电 (021)51827680#2555,所有的费用我们都可以为您开立公司发票。
为了解决大家的英文写作烦恼,我们会不定期举办线上英文直播润色活动,欢迎大家提供论文,我们会选取您的论文来做匿名直播,手把手指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