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口碑不太行,热度依然爆|赏色 ·  3 天前  
电影工厂  ·  痴恋9年,知三当三,如今她被曝怀孕?! ·  昨天  
豆瓣电影  ·  真的好喜欢我的枕头哇! ·  2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傅若清委员:打造北三环影视文化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高票房电影的四大类结构方式详解(第1150期)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09 21:03

正文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作者 | 樊苏华

据说小动物呱呱落地,第一眼看到的人就会认作自己的妈妈。


百年前,电影作为技术革命的宠儿呱呱落地的时候,最先看见了谁?


当然是在欧洲古老的剧场里存在了2000多年的欧洲戏剧。欧洲戏剧不同于中国戏曲,不是用诗词歌赋形式讲故事的程式化舞台剧,而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和新文化运动有关、从西方引进并且迅速风靡一时的话剧。


电影诞生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完整故事呈现模式,就是话剧。所以,当电影从最初的婴儿期利用技术惊奇让第一批观众大呼小叫博足眼球之后(例如《火车进站》),马上就会跟随同样是“角色扮演逼真人生场景模拟、封闭观赏场所、固定时间长度、群体社交性观赏方式”的话剧妈妈,迅速成长为最时尚并且经久不衰的独特艺术形式。



当然我们不排斥电影综合艺术的头衔。其实仔细想,舞台剧的创新发展也是向综合艺术学习借鉴的结果,并不矛盾。所以一直到今天,大家还会沿用话剧的结构概念,当作对电影剧本内容的单一动作、场景内动能分层、小推动段落和大推动段落直到精彩的戏剧高潮,进行结构界定和抽象把握的有效方法。渊源之深,可见一斑。


我的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言论,其实还被电影史的发展,着实“现身说法”地证明了一回。


按道理,戏剧传统最深厚的欧洲,才是今天雄霸电影市场的霸主。可是事与愿违,当今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92%版图的大赢家,却恰恰是美国的好莱坞。为何如此?因为欧洲知识分子被两次世界性战争强烈刺激到了,开始怀疑否定电影对戏剧的依赖性,不认传统戏剧模式这个妈妈了(其实不仅是电影,整个的欧洲意识形态领域都对战争作出了最强烈的反应,当代思潮激荡了了哲学、心理学、文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好处是电影表现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空间,坏处是观众再也不爱看绝大多数的欧洲电影了,有的国家电影市场和投资双双萎缩无以为继。而本土不曾落下一颗炸弹的美国,在电影领域,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好莱坞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吸收了电影表现技术的一切成果,一直跟随戏剧妈妈的引领,创造了长达30年的现实题材电影的辉煌期和“一统天下”的大片模式,再也没有强大敌手出现。


多年之后,具有对欧洲戏剧妈妈故乡具有讽刺性的的一幕出现了,具有经典的“电影式戏剧结构”的法国人的“人造默片”《艺术家》,登顶奥斯卡最佳影片宝座。

 


好,我们言归正传。


在我的电影结构分析课程里,把电影故事的结构方式划分为四大类。


一部电影是否好看,像当年剧场里饥肠辘辘、忧心忡忡的剧作家一样(例如最经典的场景《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第一场戏),并不取决于编剧们的内心祈祷,而是取决于故事本身材质(内容对生活的映射能力)的强弱和讲故事方式所产生的固定时间长度之内的强烈形式挤压力。


值得特别说一句的是,故事反映生活焦点的强度,有时候会产生强大的颠覆性兴趣吸引情况的出现,特别像外敌入侵时刻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不会挑剔它音乐本身的品位和属性;也像最近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强烈的话题性取得了颠覆性的传播话语权。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材质软弱的故事,形式的兴趣吸引力无从谈起。


那么在强材质前提下,能够产生强烈的形式挤压力的结构大类,只有四种。经过广泛的实证性研究印证,目前还没有超出这四大类结构方式的高人气电影故事出现。

 

第一种,经典结构故事。


以主人公主动行动作为贯穿主线,经过一波三折的结构性价值波动,顺利在2小时內抵达了非常明确和强烈的故事物理高潮和情感高潮。

 

以经典的三幕、四幕、多幕故事为主,最常见的是三幕、四幕电影故事。这样的拥有绝对主人公动作线波段推动的故事,占据了电影故事结构方式绝大部分江山,如果用数字比例来表示,也许会超过95%以上的比例。从中国的《红高粱》、《英雄》、《大腕》、《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集结号》,到好莱坞的绝大多数中小成本现实题材优秀作品以及《星球大战》开启的大片模式中票房皇冠作品《阿凡达》都属于这种经典结构的电影。即便欧洲少量的电影精品,抑或是日本精品电影、韩国精品电影、印度精品电影,包括曾经辉煌过的香港精品电影,没有一部可以脱离主流的经典电影结构模式,而可以取得市场的巨大成功。


当然具体说,所谓的经典的主动驱动模式的“主人公”型电影,还会分为“复合主人公”、“集体主人公”(例如建国大业)的情况;

从冲突特点角度细分,还会有“大情节故事”(外部压迫)、“小情节故事”(内心冲突)的区分;

从类型片角度,也明确的有诸如“爱情”、“惊悚犯罪”(含惊悚恐怖)、“喜剧”、“动作”、“科幻、魔幻、奇幻”等诸多具有森严的技术手法要求的类型电影划分。



但有一条是明确的,让观众故事在开端部分对人物建立兴趣,体会主人公身上承载的戏剧压力(一口气的“气口”不能断,“压力模仿”体验不能断)压迫下的不断反弹,直到戏剧高潮产生,情绪情感活动抵达峰值!


如果不懂得这个基本的原理和窍门,吸引观众的兴趣这件事就会在多数情况下跟你的笔走龙蛇无关,除非是撞大运拼概率,一般说作品的大红大紫终究是“黄粱一梦”而已。

 

第二种,结构精妙的“样本证明”故事。

 

一般说,电影剧作的商业特征对结构产的要求,就是一条“论证通道”,特别是在抽象分析剧本结构纹理的时候,好剧本的“环环相扣”的“证明特征”就会更加令人感受强烈。作为结构检查者,你会感觉到从末端强烈的戏剧高潮一直倒溯到剧本缘起部分,具有缺一不可无可替代的链条式因果特征。


“用典型的活生生的精彩人生故事证明主题”的强烈结构推动功能特征相对照,我们从前苏联和欧洲“新浪潮”继承落地融合之后的中国式文艺片,因为缺少强烈的功能性戏剧推动特征,除了仅存的在欧洲电影节获奖的价值外,市场价值日渐萎缩,令人望而却步。


但有一种多样本证明结构类型会单独存在。这种结构把握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和机遇“窗口”,使用看似独立的戏剧段落单元组合,产生强烈的整体效应。


样本故事的基本特征,就是使用一定数量的(据观察不能低于四个小故事样本单元)看似独立无关的戏剧单元,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起管道升的《我侬词》)的结构勾连,让人体会戏剧主题的独到性和人类情感的经过浓缩的普遍性。这种故事虽然技术上比较难,数量类似典存孤本,但对观众兴趣的吸引效应是明确的,也解决了“多线故事”、“单元故事”对观众兴趣阻隔的“技术壁垒”。


从具体方式上描述,姑且强行划分为:



1、 标准模式。四个样本内在勾连实现故事同一性的,例如《北京爱情故事》。


2、 超密模式。《真爱至上》,上到首相,下到平民,足足十个小样本模式存在于故事中,片名就是主题。


3、 混合推动模式。《撞车》,六对以上人物组合成闭环人物循环关系,强烈印证“种族主义”无所不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如果陈凯歌当年的《搜索》也采取样本证明模式,可能效果更强烈。这种结构魅力,还可能对《1942》、《我不是潘金莲》的“论证特征”结构问题,有积极的思路启发作用。


4、 延伸到动物角色的人类情感模拟故事样式里的样本故事。比如今年3月3日新上映的美国故事片《一条狗的使命》。严格说,四道轮回“狗生”的狗,其实更重要的作用是“结构天使”,巧妙勾连起四段和“狗生轮回”有关的人生况味独到的样本单元,总体上第一个样本和第四个样本,还实现了结构闭合,非常精妙。这个片子并非大制作,但全球市场表现接近7亿美元!


离开了样本故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要求,落伍的“多线故事”齐头并进模式,以及拼盘式的小故事组合,是一眼可以辨认的投资陷阱。例如《我是女王》和《奔爱》。感谢这部电影,给了我写作这篇小文的动力!


    

第三种,“流水般真实的生活流”独幕故事。

 

这是对中国电影独有的,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中间地带,发挥两种模式固有优势而形成一种相对强势的剧作模式。它兼有文艺片对人物特征的准确把握(“起范儿”)和市场化所需要的戏剧挤压力。


这类片子一般不会具有段落性结构曲线产生,但是却可能会具有承载压力的“气口”特征。由于观众对其中人物关系、戏剧情势以及类似文艺片的逼真生活场景氛围能够产生熟悉的带入感觉,所以可能会在“以小搏大”的投资模式下出奇制胜。


例如陆川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寻枪》:一个在自卫反击战中立过战功的基层派出所民警,因为喝酒丢了配枪,顶着“丢不起人”的一口气,直到找到那把枪。其中主人公死亡后起身“舒心地终于笑出那口气”的高潮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部就是许鞍华的《桃姐》:“你从小把我背上,你老了我就要对你好”。大富之家里,服务过三代人的老保姆桃姐和成功电影制片人之间,完全平等的生活画面占据主体部分,而故事并不乏结构力量,包括刘德华在专业的电影圈活动上真诚地介绍桃姐,包括“某叔”的一朵小白花突然激发的戏剧情感高潮!


但请注意,时下的电影投资模式,类似于《失恋33天》和《桃姐》的小成本模式,已经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小成本标配,也达到了5000万到8000万规模,对电影故事的商业特征要求,相应水涨船高。

 


第四种,商业大片模式里的“杯中风暴、事件卷入、浪涌结构”的故事。

 

稍作回溯,我们就会发现,现实题材电影的商业效应集中爆发,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影市场而言,可能是有时限(或者会在更大社会发展区间里,具有某种循环往复效应)限制的。


以好莱坞电影观察为例,从70年代到2000年之前的30年,大体经历了三个“情怀”区间,例如70年代的“反叛、反战”,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城市中产阶级温情脉脉”,90年代后的“人性救赎”。


由于商品经济和城市现代化对于主流社会人群的刺激和感悟,极有可能是“类似的”,所以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现实题材电影的“情怀特征”也明显经历了“愤怒”时代和“普通人温情”时代;区分点就处于2012年和2013年之交,泾渭分明。之前是冯氏“愤怒”情怀电影占据市场主流;之后是以《失恋33天》和《泰囧》为开山作的一系列普通人情感关照的作品扎堆出现。


似乎预见到现实题材中小成本高峰会随着社会发展“时过境迁”,好莱坞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电影人早在70年代中后期就开创了大片模式,主打“美国英雄”、“三幻”、“末日危机”等为主流的大制作模式,高举高打,维持其霸主地位。卢卡斯对卡梅隆等一大批顶级国际大导演,是“神一样的存在”。



大片模式我有两个认识。


第一不可一蹴而就,要靠在现实题材中小成本故事开发扎实的基本功,立足中小成本电影讲故事能力的“高级工业化”积累,实现大片为主的高举高打的“后电影工业化”阶段。不可省略,不可逾越。


第二,要深刻认识到,大片的根本吸引力,只不过是在一般性的电影故事的“材质”强度和结构形式传承创新基础上,增加了更加强势的电影技术表现特征而已,不能本末倒置,认为“强视觉”可以代表一切。


大片里,无庸置疑的是,大多数电影故事例如《星球大战》、《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美国队长》、《哈利波特》、《魔戒》等,直到票房巅峰之作《阿凡达》都是经典结构故事的技术升级版,都经得起最严格的结构检查。


而有些故事则是从美剧的编剧技巧中获得了灵感,丰富了强对抗模式的大片的故事结构手段。



例如美剧《24小时》和《变形金刚4》之间,你会发现非常明确的共同的技术特征。这类故事通常会以危机性事件,把故事主人公强力卷入进来,逼迫人物做出反应。通常这类故事会打破三段、四段结构的束缚,呈现为具有“时间锁”效应的更加密集和更加强烈的剧情波动曲线,酷似海浪,一波一波地涌上来,逼迫人物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取得完胜。这种把人物压缩进逼厌绝境里进行考验的故事模式,也叫做“杯中风暴”模式。


辨认故事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规律,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功。光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成功离不开实证,创新离不开传承。要从熟悉故事方法的角度,多说内行话,在正确认识平台下建立有效对话体系;不要以说外行话为荣,贻笑大方;也不要以“不可知论”自居,固步自封。

 

《真心英雄》里唱到: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E / N / D

招聘

商务助理、编剧经纪人、法务专员、影视策划(项目评估)、产业记者(兼职)、文案策划 —— 2-3年影视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简历与作品投递至[email protected]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rene0602

影视公司合作 ◇ zqy24680

编剧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复“我要加入分会”加入编剧帮全球分会

投稿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百度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