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森林旅游,点击标题下方森林旅游网关注!
向公众提供森林休闲体验和森林养生资
讯
今天早上9点多,龙穿峡景区正忙于游客接待,忽然听到渠道边扑通 一声,检票处工作人员张瑞贤跑去查看,看到一只类似野猪的动物在落入水渠里面,只看它试着弹跳几次,想蹦出水渠,奈何水渠近两米深太高无法上来,渠底水深半米多,几次下来,在水中一动不动,赶忙呼喊工作人员前来。
大家赶过来仔细一看又不像野猪,有点像“小鹿”,天空中毛毛细雨,气温只有5度左右,不管怎样,看着这只动物在水中瑟瑟发抖,先把它救出水再说。
工作人员拿来毛竹想把它沿着水渠赶出来,谁知,“小鹿”看见毛竹竟然挣扎着趟着水向水渠深处走去。
水渠是发电使用的专用渠道,由山顶天池流出后蜿蜒数公里阶梯发电,部分还在地下。还好今天没有发电,渠中存水不多。“小鹿”沿着水渠钻入地下,一时间也没有办法。
大家猜想地下渠道水深加上黑暗、寒冷,“小鹿”肯定还会原出口出来。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小鹿”蹒跚着爬出地下渠道,却无力前行,泡在水中不动。长时间浸泡水,加上天气寒冷,消耗太多能量,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工作人员找来一根粗的带胶皮的铜丝,做了一个硬质的活套,用手拉拉试了试,感觉这样去套既可以把“小鹿”拉出水面又不至于因为勒的太紧造成“小鹿”二次伤害。
这次“小鹿”不再挣扎,工作人员小心地把活套套过“小鹿”身体,慢慢拉起来。
拉上来后大家才发现,“小鹿”原来是只野山麂,仔细检查后发现,山麂在摔入渠道的过程中左前脚蹄脱落,浑身湿漉漉的直打冷颤,似乎站都站不稳,卧在地上是不是地叫唤,声音似羊叫又似犬。
工作人员找来旧衣服、毛巾将山麂的皮毛擦干,小心的解开套子。这时候素以。
胆小闻名的山麂也不怕人了,在路边吃了些草,休息一阵,一瘸一拐地向山林走去。
据悉,这已不是第一次龙穿峡景区救助野生动物,以往也多次救助包括鸳鸯、猫头鹰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此次救助的山麂是省级保护动物,是现今所知的最古老的鹿种。
景区多次救助过程中积攒了相关的救助经验,在发现受伤动物后立即联系天台县林业局咨询救助事宜,经咨询了解,野生动物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议如果没有严重外伤可以放归山林,让其自然恢复。
祈祷这只山麂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自从龙穿峡景区成为浙江省级森林公园以来,一直重视生态旅游,加强对景区内动植物的保护,扩大对于森林公园的宣传,加强对员工对动植物的保护、救护意识的培训,打造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龙穿峡森林公园保护成效初现~~~
小麂是麂类中最小的一种,也是中国特有种类。叫声如犬吠,故又称吠鹿或犬麂。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脸短,颜面棱也比赤麂短;体背毛色变异较大,呈黄褐、棕黑色,颈背中央有一黑色条纹,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泪窝深而圆。栖于地势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丛。以嫩叶、幼芽、青草、果实、种子为食。全年繁殖,产后还可受孕,怀孕期约6~7个月,每胎产1~2仔。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贵州、四川、陕南、湖南、湖北、江西、台湾。
麂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
另外两种麂子--赤麂、小麂早就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于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
任何猎捕麂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