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特被曝曾"威胁"G7放弃没收俄资产,否则将抛售部分欧洲债券
【观察者网】彭博社7月9日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披露,沙特阿拉伯今年早些时候曾私下暗示,如果七国集团(G7)决定没收俄罗斯近3000亿美元的被冻结资产,沙特就可能会抛售其持有的部分欧洲债券。根据消息人士的说法,沙特财政部告诉G7的一些同行,沙特反对为了支持乌克兰而没收俄罗斯资产的想法,一名消息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委婉的威胁"。两名知情人士表示,沙特方面还特别提到了法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
【荣茂观察】
沙特这个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期法国政局的动荡以及欧元的疲软状况。
沙特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资产冻结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制裁手段。俄罗斯的前车之鉴,让沙特开始思考,如果未来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其持有的巨额美债和欧债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这一考量,不仅关乎沙特的经济安全,也触及了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的神经。
美国媒体选择此时报道沙特的"暗示",其背后的意图值得深究。一方面,这或许是对沙特潜在动作的一种预警,向市场传递信号,提前消化可能的冲击。另一方面,考虑到法国目前的经济困境,这样的报道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加剧了市场对法国乃至整个欧元区的不信任感。
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报道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动机。
美国也可能是为了施压沙特,迫使其在某些国际议题上采取更亲西方的立场;亦或是为了在欧元区内部制造分歧,削弱其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力。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一报道的出现,都揭示了国际舆论战中的微妙策略,进一步触及了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政治的敏感神经。
最终,沙特是否会大规模抛售欧债,尤其是法国国债,将取决于地缘政治的变化、全球经济形势以及沙特自身的战略考量。这一事件无疑再次凸显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大国之间博弈的复杂性。
二、美联储"太极"听证会:鲍威尔谨慎"施展太极",市场降息预期依旧
【财联社】当地时间周二(7月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听证会。鲍威尔在听证会上表示,降息太少或太晚都可能给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带来风险。他指出,尽管近期经济有所降温,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他还在问答环节中强调"不会在今天发出关于未来政策行动时间的信号"。
【荣茂观察】
联储主席鲍威尔在7月10日的国会听证会上,就多个关键议题发表了看法。从这些要点中,我们可以深入解析美联储当前的政策取向和未来可能的行动路径。
首先,关于降息前景,鲍威尔明确表示美联储无需等到
通胀降至2%
以下
才考虑降息。这一表态打破了市场对于降息条件的传统预期,显示出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同时,他也坦言脑海中并没有具体的通胀数值作为降息的标准,这进一步强调了美联储在决策上的灵活性和对实际情况的敏锐洞察。这种表述既展示了美联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乐观态度,又为未来的政策调整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其次,
在资产负债表方面,鲍威尔表示"还需努力",
并指出美联储并没有具体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目标。这表明美联储在缩表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将根据经验来找到合适的资产负债表水平。这种谨慎和稳健的态度,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再来看通胀问题,鲍威尔表示对通胀正在朝着2%目标可持续地回落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尽管所有通胀预期指标都处于2%附近,但美联储显然希望看到更稳定的通胀趋势后再做出决策。这种对通胀的审慎态度,体现了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稳健和负责任。
此外,鲍威尔还重申了监管部门在资本制度改革方面的共识,
并表示美联储准备推进资本制度调整。
这表明美联储在金融监管方面也在积极寻求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
关于美联储的独立性,鲍威尔明确表示当FOMC制定政策利率时,不会顾及诸多政治因素。他自2022年以来就不曾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或见面,这一表态有力地捍卫了美联储的独立性,表演一下,增强市场对美联储决策公正性和专业性的信心。
综上所述,从鲍威尔的国会听证会要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灵活性和稳健性。他们既关注通胀趋势,又注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得到了有力的捍卫。对于未来,我们可以预期美联储将在合适的时机谨慎地推进降息政策,但具体的降息时间和幅度仍需进一步观察市场动态和通胀趋势来确定。
三、突发!印军遭伏击
【鲁中晨报】据《印度斯坦时报》网站7月9日报道,印度官员表示,一辆印度军用卡车8日下午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格图瓦地区遭伏击,5名士兵死亡,6名士兵受伤。
【荣茂观察】
近期,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背后隐含着西方对俄罗斯精心设计的"鱼饵"战术。从印度到乌克兰,再到中东,这些热点地区的动态,正逐渐显露出西方意图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寻找突破口的野心。
印度总理莫迪即将访问莫斯科,这一举动在西方眼中,无疑是挑拨离间的绝佳机会。通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制造摩擦,西方试图将印度推向谈判桌前,让莫迪充当"传声筒",向普京传达不满与压力。
克什米尔,作为南亚的火药桶,一直以来都是大国博弈的焦点,西方欲借此"切入点",构建一个以制衡中国为目标的多边平台,同时离间中俄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西方的算盘并不总是如意。面对西方的压力,俄罗斯选择了依托上合组织与中国共同应对,这一举动不仅巩固了中俄关系,还使得西方试图通过印度暂停金砖国家"纳新"的企图落空。面对印度在金砖国家暂停"纳新"问题上的尴尬沉默,西方转而寻找新的突破口,继续在南亚地区煽风点火。
他们迅速为印度找到了一个新的"话题",即围绕南亚方向的局势变化进行炒作。与此同时,在7月8日,关于俄罗斯空炸基辅儿童医院的报道突然涌现,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恰好是匈牙利总理访问华盛顿、中东局势再生变数以及北约峰会在华盛顿高调召开之际。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无疑为西方的战略布局增添了新的"筹码"。
美国精心策划了北约峰会,旨在团结盟友并提振士气。为了有效破除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支持,美国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又不直接点名中国的借口。于是,他们将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轰炸巴勒斯坦无辜平民的"脚本"复制到了乌克兰,试图以此施压中国,减轻甚至停止对俄罗斯的战略策应。
这一系列的布局与动作,充分暴露了西方国家的战略意图:他们试图以退为进,重新掌握节奏,通过乌克兰局势的暂缓来换取中东局势的暂缓,从而争取战略腾挪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惜动用一切手段,伺机用一击毙命的手段,以期完成对俄罗斯的实质性消化。
综上所述,这场围绕印度访问莫斯科的"大戏",实则是西方精心布局下的一场全球政治博弈。他们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和复杂的利益纠葛,试图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实现自身的战略利益。面对西方如此精心布局的全球政治博弈,中俄等大国将如何破局?全球政治格局又将如何演变?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
四、证监会猛药调控,转融券业务暂停,市场迎来新变数?
【东方财富】证监会宣布,依法批准中证金融公司暂停转融券业务的申请,自2024年7月11日起实施。存量转融券合约可以展期,但不得晚于9月30日了结。同时,证监会批准证券交易所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80%上调至10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100%上调至120%,自2024年7月22日起实施。
【荣茂观察】
这个消息无疑是给那些热衷于通过融券做空赚钱的机构们泼了一盆冷水。不得不说,证监会的这一招可谓是"稳准狠",有效遏制了部分机构利用融券业务进行投机的行为。
具体来看,这次调整不仅暂停了新的转融券业务,还对存量转融券合约做出了明确规定:可以展期,但必须在9月30日前了结。这一限制条件给市场带来了明确的预期,使得相关机构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融券保证金比例的上调。证券交易所将融券保证金比例从原先的80%提升至100%,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保证金比例更是从100%上调到了120%。这无疑是进一步加大了融券交易的成本,对于那些试图通过融券做空市场的投机者来说,俨然是雪上加霜。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这次暂停的仅仅是转融券业务,转融通业务并未受到影响。
这意味着,虽然融券做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市场的融资渠道依然畅通。
因此,对于这波政策利好究竟能对市场产生多大的提振作用,我们还需要保持理性观察。
从市场反应来看,股指在短暂下跌至2917点后出现反弹,明显是对新政策的一种积极回应。但我仍坚持之前的判断,即短期在3000点左右。
7月的前7个交易日,验证了我对大盘的走势判断,这是基于我长期深度、系统的政经信息分析的结果。
当然,投资者在乐观的同时,也应保持一份谨慎,毕竟市场的变化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证监会的这次调整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在遏制融券做空的同时,也在提醒所有的市场参与者:
理性投资,谨慎决策。在这个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健前行才是最关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