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 知否大叔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不知不觉,新一年的高考又来了。
全国各地的城市,不约而同发起“禁噪令”,开启静音模式。
大家用行动为考生加油鼓劲,祝愿考生能够金榜题名。
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
一瞬间,我想到了2009年,那个火遍全网的四川考生。
走红网络,并不是因为他的分有多高,答题思路有多清晰,
而是因为他用甲骨文写下了一篇800字篇幅的作文
。
要知道,迄今为止被解读成功的甲骨文,只有2000多个。
能用甲骨文写下一篇800字作文,可见这位考生的古文字功底有多深厚。
他就是黄蛉。
虽然这篇作文当时得分仅6分,但
因为媒体的报道,这篇作文在全国引发了热议,他
也因此
被名校特招录取。
当年,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少年能在甲骨文领域中闪耀光芒,成为守护者和传承人。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意料。
因为缺少父母陪伴,黄蛉变得特立独行,经常一个人跑到村后的庙宇玩。
有时,他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还会在班里练习打禅和看佛经。
对此,黄蛉不以为然,只是自顾自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为大量时间都用在了研究文言文和甲骨文上面,导致许多功课没有跟上。
也就是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语文老师蒲体超。
蒲体超是一位非常热爱古文字的老师,发现学生黄蛉对此也感兴趣,内心非常惊喜。
每当学累了,他就会看甲骨文提神,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同学们都在讨论,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别出心裁,写出好文章获得高分。
高考的阅卷老师,一般只有几十秒的时间去阅读作文,只要把开头和结尾写好了,就不愁高分。”
同学们都了悟似地点点头,唯有黄蛉觉得用几十秒评判一篇作文的好坏很不公平。
语文考试当天,为了让阅卷老师认真看自己的文章,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
这个想法可以说是非常冒险,而且他是二次高考,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但黄蛉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提笔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800字的甲骨文作文。
高考是非常严谨的,阅卷老师不能在看不懂作文的情况下随便给分,于是决定将这篇作文上报。
为了解读这篇文章,相关领导请来了四川大学研究古文字的教授。
专家认为这篇作文只有题目符合题意,内容跑偏了,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顺。
当黄龄6分的甲骨文作文被媒体报道出来后,顿时引发全国热议。
要知道,
当时国内能够被翻译的甲骨文只有一千多个
,黄蛉能用八百多个,可见在这方面研究有多深厚。
可因为6分的作文,黄蛉最终的高考成绩只有428分。
当语文老师蒲体超知道后,用痛心疾首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也丝毫不为过。
“黄蛉平日谦和低调,怎么会在高考作文的刀锋上狂舞?”
他让黄蛉用甲骨文把当时写的作文又写了一遍,然后发现黄蛉根本没有偏题。
而且绵阳教科所的专家也认为,这篇文章的立意,拿个48分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因为蒲老师的呼吁,和其他专家的不同意见,这篇文章到底应该给多少分,成为了全国诸多学子和教育者的一个讨论热点。
大部分人觉得应该珍惜这位人才,呼吁高校能够破格录取他。
这时,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邀请黄蛉报考,提出可以免除他的学费。
就在黄蛉要答应这个学校的要求时,蒲老师告诉了他一件事。
正是这一年,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破格录取了一位酷爱古文学的三轮车夫。
那位三轮车夫名叫
蔡伟,
只有高中学历,因为潜心钻研古文学,被复旦大学录取为2009届博士生。
接着,蒲体超带着黄蛉去上海,来到复旦大学见到了刘钊教授。
刘钊教授虽然意外一个黄蛉能认识这么多甲骨文,但还是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他说:
“黄蛉,你很有天赋,一个高中生就有这样的爱好,是值得肯定的,你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你上了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古汉语的知识基础打牢,
本科阶段录取不了你,但如果你日后想要考研的话,我可以帮你推荐,也可以报我门下
。”
但就在这时,四川大学
组织了一批古文字专家,对他进行了测试。
2009年9月13日,黄蛉前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报到,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从那开始,在川大和川大锦城学院的联合培养下,川大为黄蛉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
两年后,川大更是直接破格让他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
成为了真正的一本生,转入川大历史学院,主攻古文字方向。
而且,还返聘了原本已退休的川大历史学院教授何崝,对黄蛉进行一对一教学。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何崝教授回来不到两个月,就向校方递交了辞职信。
原来,何崝教授在和黄蛉接触过后,发现黄蛉没有他想象的那样谦逊好学,而且在古文字方面的造诣也没有媒体说得那么高。
经过在锦城学院两年的系统学习,黄蛉对于古文字的辨别能力也只是停留在阅读和背诵阶段,对甲骨文的破译完全不懂。
“我教他的是先秦文献和古文字方面的东西。但是在接受采访时,他竟然信口开河说自己会读《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什么著作?这是南北朝时刘勰的著作,这个跟我们的古文字研究没有多大的联系。
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何崝教授决定提交辞呈,不再教黄蛉。
记者采访黄蛉之前在锦城学院的文传系主任毛建华,毛主任说:
“当年,黄蛉连三本都没有考上,但川大看中他的甲骨文方面的造诣便特招进来。”
“在锦城学院,比黄蛉优秀的学生有很多,他们都是通过考研的形式进入川大,黄蛉是我们学院第一个破格进入川大的。说心里话,“两级跳”也对他人不公平。”
但此事之后,黄蛉便不再接受媒体采访,消失在了公众视野。
我试图在网上通过各种方式查询黄蛉的现状,再无音讯。
只要用心,认识并记住那些已经被破译出来的甲骨文其实不难,更何况,黄蛉用的时间也不算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