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葛优躺、一言不合就××、蓝瘦香菇等流行语入选。
在一众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中,“工匠精神”这个并不算高频的词汇显得有些“清新脱俗”,也有很多人疑惑为何它会出现在今年的流行语中呢?
《咬文嚼字》编辑部释义:
“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工匠精神”,随后迅速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
事实上,古代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春秋战国的鲁班、墨子、欧冶子,隋朝的李春,三国的马均,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样式雷”……2000多年来,中国匠人用勤劳而智慧的巧手创造了灿若星河的工匠技艺。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建筑图
从被罗马人惊为天物的丝绸,到薄如蚕翼的纸张,最后形成了烧造、织绣、印染、编结、木作、营造、装潢扎糊、剪镂、刻印、画绘、塑作等诸多门类。最早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中国的,恰恰也是中国的工匠技艺——“瓷器”。
在流传至今的中国语言中仍然能够寻到“匠文化”的痕迹,比如“别具匠心”、“匠心独运”、“能工巧匠”、“巧夺天工”,以及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都是对匠人的溢美之词。
(光影居士摄)
手工业时期,工匠甚至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用毕生的智慧和心血追求技艺的极限,于是也就慢慢产生了“工匠精神”。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从选材到创意,包括纹理组合、器型研究、阴阳刀法、抛光打磨等,玉器、金器等的雕琢便是将这种“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来源:御宫堂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崇尚“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工业逐渐没落,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中,多种传统工艺逐渐变成“非遗”名单中的陌生名词。
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仍然还有优秀的匠人们在坚守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张小泉剪刀,这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被视我国手工业的传统名牌之一,至今仍然以其完美的品质,赢得现代中国消费者的赞美和信赖。
在英国出版的《经典设计》一书中,与英国飞机和瑞士劳力士手表齐名的便是张小泉剪刀。
“试钢、试铁、拔坯、开槽敲断、打钢、嵌钢……”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共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依靠工匠谨遵“良钢精作”的祖训,娴熟的技艺才能保持质量稳定。
上海滩今日还拥有最年长的旗袍手工艺传承人——储宏生,他的手艺堪称“民间一绝”。店里大多数都是传统旗袍,真丝绸缎旗袍上的绣花都是绣娘一针一线手锈的,耗时一到三个月不等。
某些行业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匠心”过时了,这些大师和百年老字号们传承的正是贵逾黄金的工匠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用60年时间追赶世界工业化的步伐,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载人飞船、嫦娥探月飞行器、高铁、大飞机等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国产品牌也位于世界前沿。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商业伦理问题也逐渐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缺少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还时有发生。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提起“中国制造”,脑海便出现“廉价、低端、劣质”等负面印象。
近年来,中国游客从日本抢购马桶盖、追崇海外电子产品等新闻时常引发热议。小小马桶盖,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我国虽然已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但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等方面,仍与世界制造强国有明显差距,中国企业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企业来说,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
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其实,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自主品牌、百年老字号等榜样的激励,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2015年8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深思和探索。系列片里,没有领导,没有专家,只有在生产一线的工人或“当代匠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火箭上天;没有他们,就没有高铁面世。
2016年,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网友们纷纷表示:“工匠精神”已经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次了。
其实,落到每一个普通人,这种工匠精神也同样适用。在岗位上坚守本分、不断进取、努力专研是匠人精神;支持民族工业发展、消费中国品牌的产品是匠人精神;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关爱手艺人,尊重认可每一位匠人作品的价值也是传承匠人精神。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并不突兀。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工匠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沉神静气,与现代科学操作管理系统相结合,以一种“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
这样来看,“工匠精神”入选年度流行词其实是实至名归,但我们不希望它只是流行一年或是几年,而是成为一种永恒的流行、一种普遍的意识,扎根心底。
编辑:付慧敏
资料来源:《咬文嚼字》微信号、深圳晚报、中国新闻周刊、《手艺与禅心》、中华刀剑志、南方周末、中国新闻网、盘古智库、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