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以为你只是一台纯粹的耳机
打开Airpods的纯白色盒子,手机上弹出正在连接以及紧随其后的连接成功的提示卡片。使用过程中的种种体验都很清晰地给我留下一个“我被关照得很好”的印象。
在尝试了几次双击Airpods唤起Siri(虽然Siri本身并不是“异常可靠”)之后,突然很感兴趣Airpods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讲,除了是一款带来更棒体验的无线耳机,它还可能是什么。
除了是一款蓝牙耳机,Airpods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
很多评测文章都在谈Airpod在与其它无线耳机之间的区别,但个人觉得Airpiods可能拥有更具未来意味的目标-- 成为智能化服务的入口。
在这里除了将Airpods定义为一款大家纯粹用于收听音频的耳机之外,我们可以尝试将它视为苹果继Apple watch之后在智能可穿戴方面的一次新尝试。可以先从从两个层面描述一下Airpods。
当人们不再需要像传统蓝牙耳机一样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环节来让手机与耳机连接,当大家可以通过一个简洁、轻量的设备作为入口让自己能与手机、电脑等其它硬件以及背后的互联网世界保持无线互动时,带来的会是一种更便捷、无痕的使用体验。
这篇文主要从连接 以及未来 这两方面来探讨耳机基础功能之外的Airpods。
从60分到90分的连接体验 可以从Jonathan Ive 这次上阵为Airpods拍摄+声优演出的影片 开始谈连接。
影片开篇便强调了对未来的理解和自然而然的连接这两个关键的背景说明
开篇背景说明后跟上的是对Airpods产品目标的理解
看完介绍影片可以发现,从第一句开始,全片几分钟都在讲一个关键词--连接。嗯嗯嗯DeiDeiDei,不是音乐不是音质(音质在其中被一秒钟带过)而是连接。除了Airpods和各种设备的连接,还有连接背后,科技和生活的连接。
同时,在苹果官网的Airpods详情页面 ,也可以发现苹果对连接做了系列说明。
原谅我只裁了黑人小哥哥的头顶
Siri和Airpods的互动也被强调
结合苹果官网,可以发现苹果关于Airpods连接强调的无外乎几点:
而连接所带来的便利,只是Airpods未来诸多应用场景的开始。
在不远的未来 更自然地渗入生活
在触控界面TUI(Touch Based User Interface)时代,我们习惯于通过点击、滑动手机屏幕上的各种元素来完成各种任务满足各种需求,触摸是我们最主要的指令输入方式。
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后,这种基于屏幕的交互形式可能只是更多维度下的人机交互关系中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而更多维度中的另一支,可能就是现在正慢慢升温的语音交互。
所谓语音交互,简单讲是指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的命令输入与设备的接收、执行以及结果反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触摸点击屏幕以及视觉反馈,而是更多的使用语音作为输入指令与反馈状态及结果的通道。
语音交互越来越火。亚马逊在2014年11月推出的智能音箱Echo以及内置在其中的智能助手Alexa,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唤起Alexa并完成一系列诸如播放音乐、管理智能设备等任务。
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内置了智能助手Alexa
谈语音交互当然离不开和我们聊天的智能助手。智能语音助手如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微软的Cotana、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都在尝试以“人”的身份感知,通过不同载体、不同场景切入生活。
智能助手们正从不同的场景切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发现智能助手们能更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他们在家里、车里、运动场里等场景,以音箱、电视、车载系统、智能手表等硬件为载体来全面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享受服务。
想象一下,早晨在家里通过智能音箱使用闹钟叫醒、天气概览以及资讯播报等服务;开车过程中车载系统会根据你的偏好告诉你最棒的路线,播放你最爱听的音乐或者播客;傍晚运动后,智能秤会通过声音或图像识别出你这位老朋友,给你准确的数据反馈以及贴心的私人建议;临睡前床头的智能音箱会帮你调暗光线后来点海浪白噪音...这些描述中的场景不说在未来了,即使在今天已经部分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服务我们,而场景之间也慢慢有了衔接的痕迹。
到目前为止,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场景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说不上无缝,但已经慢慢地有了衔接的痕迹。而把各个场景真正衔接起来的,很有可能是我们贴身的某款设备(怀念前阵非常火的智能可穿戴),它可能是手机、可能是手表、可能是眼镜、当然也可能是我们这篇谈论的Airpods,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可以被我们自然而然地随身携带着,也能和我们自然地互动(抬起手腕听电话?)。
虽然现在因为技术能力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以最理想的形态出现,但相信不久将来各种快速发展的计算平台能以更自然的形式与个人结合起来。
说到这里可以发现,Homepod、AppleTV、Macbook、Apple watch、iPhone等设备为Siri在不同场景下提供智能服务打下了很好的硬件基础,而Airpods本身除了是一款性能优良的耳机之外,同时也起到了把不同使用场景、不同设备衔接起来的作用。
Homepod、AppleTV、Macbook、Apple watch、iPhone等设备为Siri在不同场景下提供智能服务打下了很好的硬件基础。
如果在未来苹果能通过一系列自家的硬件以及软件生态,将你的生活无缝包裹起来,可以说是继iPod和iTunes、iPhone和App Store之后,新的一次建立软硬件闭环的过程。
在这个设想下,跨场景跨设备存在的Siri似乎会和《攻壳机动队》中可以通过卫星下载的少佐草薙素子或《HER》中存在于耳机中的Samantha类似,作为一个云端的角色存在。
Siri似乎会和《攻壳机动队》中可以通过卫星下载的少佐草薙素子或《HER》中存在于耳机中的Samantha类似,作为一个“云端的人”存在。
在未来ASR(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NLP(Nature Language Processing)、TTS(Text to Speech)等等等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趋向成熟后,这个角色可以完全听懂你随时漫不经心讲的话、了解你的信息、记录你的日常偏好,拥有足够好的智慧、语句构成和声线来服务你的生活,并且能通过无缝相连的智能终端覆盖了你的生活。
再未来一些的话 纵观科技产品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近十年来,人、机器和服务之间的关系正慢慢经历着一场变化。这场变化简单地讲,就是服务正慢慢穿透机器,与人进行更直接的接触。
近几十年是一个服务穿透机器的过程。
举个例子,很久以前我们只能通过一台有棱有角有天线的收音机来满足收听音频节目的需求。相应的,收音机上布满了开关、调频、音量增减等等物理按键。在这个时期使用音频服务,硬件的外观形态和交互对服务的可用性来讲很重要,人们收听音频的前提是必须要懂得机器的使用规则。
硬件时代的服务使用被硬件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