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
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
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下汤遗址位于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坐落在俗名“汤墩”的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5米左右,四面环山,南面约2公里即为浙江第三大河——灵江的上游——永安溪。
遗址发现于1984年,是最早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15年和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外围存在环壕,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高墩部分为遗址的中心,文化层堆积厚达2米。
历年的工作表明,下汤遗址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以上山文化遗存为主。遗址存在内外两重环壕,内环壕形成于上山文化时期,沿用至跨湖桥文化时期,外环壕为好川文化时期,环壕南部未闭合,推测此处可能存在通道。
截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壕沟、人工土台、房址、食物加工场所、红烧土“广场”遗迹等。综合研究后,考古队初步复原出下汤远古村落的结构布局,这是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突破。
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为研究区域文化演变和万年稻作农业史提供了连续性的新材料。
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流域一系列稻作遗存的发现,学界提出了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观点,而其背后的早期社会面貌却知之甚少。下汤遗址贯穿新石器时代始终,经历了从稻作农业起源到新石器晚期农业高度发达的整个历程,新发现的聚落要素、聚落结构,为研究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样本。
下汤遗址生土层中发现了距今4至2.7万年的野生稻,遗址具有连续的考古学文化,经历了从稻作农业起源阶段到新石器晚期农业高度发达的整个发展历程,为研究稻作农业起源和万年稻作农业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遗址考古成果展现出相对完整的定居社会,揭示了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基本面貌,为上山文化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