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早教微观
微者,精妙也;观者,谛视也。以早教微观,可以知上策,明幼规,察园涵,破迷题,了师心,安父母,健童生,谐成长,共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早教微观

4岁男童被困校车内死亡:这些自救知识爸妈都应该教给孩子!

早教微观  · 公众号  ·  · 2019-06-13 19:36

正文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近日,海南万宁一名4岁男童被遗忘在校车内长达4小时,随后被工作人员发现,但已进入昏迷,随后被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救治。遗憾的是,几日后男童因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据媒体报道:事发时,幼儿园校车司机文某于早上9点左右 驾车对孩子进行日常接送,园区内的老师 符某 跟车。在整个接送过程中,两人均没有对孩子的人数进行清点。

由于司机、老师及孩子所在班的班主任在接送衔接过程中严重脱节和失责,导致孩子被滞留车中。直到下午13时30分左右,司机返回车内才发现已昏迷的孩子,急忙送往医院,但为时已晚。

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该幼儿园园长张某、班主任林某、接送老师符某、接送司机文某进行立案侦查,并对符某、文某、林某刑事拘留。因张某怀有8个月身孕,警方依法对其采取取保候审。

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被遗忘校车长达4小时都无人发现!谁该为这起悲剧承担责任?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然而,因孩子被遗忘在校车内的惨剧却时有发生:

2018年5月24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一名 4岁半的男童被遗忘在幼儿园校车内 ,不幸丧命。


2017年6月28日下午,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一所幼儿园发生一起惨剧, 1名幼儿被遗落在车内 ,直到放学时才被发现,最终该幼儿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2017年7月13日,廊坊市霸州市某幼儿园将 3岁幼女遗忘车内 ,下午3时30分打开车门,后抢救无效死亡。


2017年5月18日,山东东明县一名 4岁女童被遗忘幼儿园校车内 死亡。


2016年7月11日,河北容城县大河镇某幼儿园,一名 3岁男童被遗落幼儿园校车内 致死事件。


……

其实,这些事件我们都是 可以避免的 ……

家长们请注意

1. 孩子在高温封闭车厢内,被锁车内15分钟就会损伤大脑。


在阳光直射下,车内的温度有多高呢?记者将一辆车停在阳光直射,没有遮挡的院子里,经过30分钟的暴晒后,车内温度达到了42摄氏度。


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来说,温度在30摄氏度人体感觉凉热适中,33摄氏度汗腺开始启动,36摄氏度身体开始报警,38摄氏度多个脏器参与降温,40摄氏度大脑就将受到损伤,41摄氏度严重危及生命。


在高温下被锁在车内, 小孩体温上升、体内水分散失的速度远比成人快 ,在封闭的车厢内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使孩子的大脑遭到损伤,如果孩子的体温达到40摄氏度,体内器官就会停止运行。因此在高温下孩子被锁在车内是非常危险的。


2. 有孩子在车内,一定记牢五字口诀。


针对家长容易将孩子忘在车内的情况,交警总结了一个五字口诀,很实用——平时大家在出门的时候,为了避免忘记带身份证、手机、钥匙等情况,很多人都知道用“伸手要钱”四个字提醒自己。为了不把孩子忘在车上,爸妈们也可以用“ 伸手还要钱 ”五字口诀提醒自己。


“伸” 是指身份证, “手” 指手机, “还” 指孩子, “要” 指钥匙, “钱” 指钱包。


可以牢记这5个字,也可以把这五字口诀写在一张小卡片上,放在车内醒目的位置,用来提醒自己。


另外, 建议有孩子的家庭车辆不要贴膜或者不要贴深色的膜 ,这样让外界能看清楚车里是否有孩子,万一被锁车内,可以及时发现进行救援。


如果有孩子在车上,家长可将包、钥匙等东西放在后座,这样增加下车前看后座的机会,避免粗心忘了孩子。


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平时应该教会孩子按喇叭和双闪灯,如果被困,及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外界注意。

给孩子们的小提示

多数车辆都有简单的求救、逃生措施,比如按危险报警闪光灯、按喇叭,提前教孩子识别这些功能按钮有助于遇困时自救。


1. 打开锁闭门


家长应该提前了解车内中控锁的使用方法,告诉孩子车内解锁在什么位置,以便孩子车内脱困。


2. 在前挡风玻璃处呼救


如果发现被反锁车内的儿童不能通过喇叭来引起关注,或不能自己从内部打开车门自救,可以教会孩子在前挡风玻璃处呼救,更容易被他人察觉。


3. 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长按喇叭


车辆在发动机熄火、拔除钥匙的情况下,车辆都可以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又被称为“双闪灯”),或者长按喇叭。打开双闪、长按喇叭,可以吸引附近行人的注意及时发现险情。


4. 打手机电话求助


如果怎么做都打不开车门,这个时候孩子应快速使用手机拔打求救电话,不管是亲人的电话还是报警电话。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1、 教育部要求:幼儿园学籍与小学学籍正式接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