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各位老师,家长们,还记得你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吗?你的高考物件还保留着吗?当年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入学须知……你还有留下深刻印象的考题吗?
这个夏天,高考再一次如期而至。莘莘学子即将通过这场“试炼”,走向心中的象牙塔。高考恢复 40 年,它悄然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随着岁月变迁,留下了不同的时代印记。
高考那年,大家都有着“此时不搏何时搏”的斗志,有着不到天亮就起床,一直学到深夜的不悔坚持,有期待和收获,也有挫败和不甘。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着各自的精彩。
在这一年一度的高考到来时,跟中教君一起来听听他们的高考故事吧,看看当年的高考是什么样!
小编最近看到一条消息说,有一位老人因对高考的特殊感情,坚持收藏了38年的高考试卷。这种坚持令人敬佩,这种情怀令人动容,还有网友笑称《38年高考20年模拟》马上可以准备出书了。来跟中教君一起了解一下这位老人吧。
甘福保展示他收藏了38年的高考试卷
“这些试卷从1978年开始到2016年,每一年的高考试卷都在这里,一张不漏。”甘福保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因对高考的特殊感情,他收藏了从1978年到2016年的全套高考试卷,想以这种方式留住那段难忘的岁月和情怀。
1978年夏天,迎来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考试,考试结束后,甘福保跑到高招办买了试卷回来自己做,从此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高考都会买一份试卷回来,一直坚持到2016年的高考。在他的家中,甘福保展示了他收藏的1978年的高考试卷,这些试卷是长方形的,那一年开始,英语成为了高考科目。他除了收藏试卷,每科相对应的答案他也妥善地收藏着。
甘福保展示1978年的英语高考试卷
1978年的高考试卷属于全国卷
甘福保除了收藏试卷,还会收藏相应的试卷答案
这是甘福保收藏的1979年的政治高考试卷
1980年高考英语题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为了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技术骨干,像我一样的还有很多人。”甘福保说,收藏高考试卷成为他的一种情怀。通过高考,国家选拔了人才,一大批有志气、有才能的青年被选拔、上了大学,不仅让他们有了施展才华的地方,同时国家通过这些大学生也日益强大起来。
恢复高考的40年之中,考试时间、考试科目,乃至参加考试的年龄都几多变迁,在我们关注这些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是高考恢复第一年的阅卷老师,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有什么话想说呢?
原厦门教科所所长谭南周参加了高考恢复第一年的阅卷工作,如今已退休10多年的他,对当年参加高考阅卷的那份责任与光荣仍然记忆犹新。谭南周回忆,因为太久没有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有知识储备,但答题不是很规范。所以,恢复高考第一年的阅卷,更多是找学生答题的亮点。
当年,厦门的阅卷地点选在岛外的集美中学,条件非常艰苦。阅卷老师睡在学校教室,床位有限,有的老师就干脆睡在课桌上。但责任感始终贯穿了他们一周的阅卷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学的课堂教学慢慢走向正规以后,在高考复习当中慢慢走向正规以后,高考的出卷老师也越来越规范,整个高考的质量也在提升。”此后,谭南周又连续三年参加了福建省的高考阅卷。他发现,与第一年相比,不管是高考考卷还是学生答题,都逐渐走上正轨。
说道现在的高考改革,谭南周说:“(我)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形势、特别是高考的改革,确实充满期待。希望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说完了当时的阅卷,大家是不是也好奇卷子上的试题长什么样样?来看看中教君的收集吧!
你见过1977年的准考证长啥样吗?当年恢复高考后,能参加高考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所以现在父母那一辈还有很多人珍藏着当年的准考证,如今再拿出来看满满的都是回忆。
准考证,小小一张纸,却关系着每一位考生能够顺利参加高考。所以每年都有考生丢准考证、把准考证忘在家等等的新闻。不过,如果你以为丢准考证是近些年才有的事儿那可就错啦!看看下面这些考生与准考证的故事,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啊!
第二场忘带准考证,多亏监考老师网开一面
“高考时间定在1977年12月11日至13日。”当年22岁的符中平第一次参加高考,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我现在都还记得,那年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大治三年新气象’。12月11日下午,因为过于激动,我在参加第二堂考试时,竟然连准考证都忘带了,好在监考老师还是上午第一堂考试的那个老师,对我有印象,便网开一面让我参加了考试。这么多年过去了,心里还是非常感激他。”
符中平牢牢抓住机会,如愿被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师专毕业后,他站上了三尺讲台,教鞭一执就是35年,桃李满天下。如今,符中平已告别讲坛在家安享晚年,但回忆起参加高考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至今还珍藏着40年前的那张准考证,虽然已经很破旧,但弥足珍贵。”准考证上还贴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年轻时的符中平,帅气青涩意气风发。这张珍贵的准考证,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浓缩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因为紧张,准考证上的照片被染成了“青面兽”
“我的考试有一个小插曲:高考的第一天清晨,我赶往考场,发现满街都是赶考的人。我不好意思与那些小弟弟、小妹妹同赴考场,为了掩盖自己的考生身份,把握着墨水瓶的右手插进棉衣口袋。结果藏在口袋里的准考证被墨水染蓝了一半,证上的照片刚巧染成了‘青面兽’,惹得监考人员反复盘问。”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莫砺锋这样回忆。1978年春天,29岁的莫砺锋走进了安徽大学外文系。又过了一年,他顺利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
考完大学就等着发榜了,能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大神”们,其实在得知自己考上大学以后,那种激动的心情与现在的考生多是一样的。别看当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对考生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来和中教君一起看看那些年走“简洁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吧!
一家两张通知书,父亲高兴坏了
在作家刘震云一部作品的扉页上印着这样两行字:风从哪里来,风在我心中。在得知恢复高考后,已经当了5年兵的刘震云心中,有风轻轻拂动了。
5月复员,7月高考,刘震云以1978年河南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和他一起参加高考的弟弟考入西南政法大学。这下子,刘震云的父亲高兴坏了!
刘震云形容父亲当时的状态:“高考对我父亲冲击最大”,在得知自己与弟弟都考上大学后,父亲的反应,真的就像中了举人的范进,反倒是自己和弟弟都没什么。
“他拿着两个录取通知书蹲在街头,碰到人就说,‘你看这个事这很难办’。人家说,‘怎么了老刘?’,他说,‘这个录取通知书有时候真看不明白,你得帮我看看,北京大学都知道是在北京,这个西南政法大学你知道在哪儿吗?西南有多大?’。”父亲在街头蹲了好几天,刘家的喜悦令周围乡里啧啧羡慕。
1977年:唯一一次在冬天的高考
看这张照片,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奇怪?
提示:考生穿的衣服!
对的,是棉衣!
1977年的高考在冬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次。1977年冬季高考,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季考试秋季招生,录取新生40.2万人。
冻了半个小时,我的血压回复正常了!
姜毅1977年与姐姐同时参加高考同时被录取,他这样回忆1977年那场伴着雪花的高考:
1977年的11月,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我与姐姐走在赶往考场的路上。蜿蜒的山路上我们相对无言,洁白的世界中只有深深的脚印与我们为伴。三个多小时的跋涉后赶到了考场所在地,说好了在公社秘书家借住一晚。朴实的秘书一家人很是热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帮我们烘干鞋袜、衣裤,端上了热腾腾的鸡蛋面,祝我们考试顺利。
那一年的高考各省分别命题,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共四张卷子。进入考场的那一刻,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黑板、教室、桌椅,虽然破旧但却异常亲切。考场上淋漓尽致地发挥,想说的、想写的,没留遗憾。
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原因,在考后的身体检查中,医生两次为我测量血压都未过关,医生越是告诉我放松我越是心跳加快。最后,好心的医生给我出了一招,到外面冻一会儿。这一招还真灵,半个小时再回来,血压正常了。
大年三十,当两份高考录取通知书同时送到家时,父母高兴得落泪了,我们姐弟俩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分别以第一志愿被省城的工学院、医学院录取。
2003年:一次需要戴口罩、量体温进考场的高考
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全国600多万名考生戴着口罩、测量体温才能走进考场。同时,也是那年,为了避免酷热的天气对考生身体的不良影响,高考开始由每年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这一年的高考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记忆深刻的,听网友讲讲那年的高考故事。
2003年进考场先测体温
“大马”说,他是2003年参加的高考,尽管时间过得比较久,他印象中没有交通管制,感觉社会上也没有特别针对高考的服务举措,相比今日的全力保障差了很多。但是2003年很特殊,不仅是首次提前一个月到6月7日、8日举行考试,还赶上“非典”,所有考生进考场之前都要测体温,所以“大马”印象很深刻,感觉比较紧张。
临考前体温到达临界值
河北省廊坊市的董浩度过了一个有惊无险的高考——
临考前,安排考生们体温证明测试,我冒着近40度高温骑车到检测点一测37度8超过37度界限,我很无奈地向老师说:“这段时间我体温一直正常。”还好老师表示理解:“你应该是骑车的缘故,等着最后复检吧。”我只好听从指示等着事实来证明,最后终于以36度8通过测试。
2007年:师范生免费了,还享受补贴
2007年起,国家对部分重点师范类大学实行免费教育。大学四年学费全部减免,同时还能够获得部分补助。这些政策给农村贫困大学生,尤其是立志于当老师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
高考前,郭丹雅从老师口中得知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虽然自己家庭并不算贫困,但一想到又能读名校,又能省学费,她还是有些心动。
郭丹雅从小就觉得老师是神圣的职业,并且喜欢校园工作环境。2014 年高考成绩出来,郭丹雅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前教育专业,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大学期间,学校减免了她四年的学费,每个月还有 600 元的补助,加上自己获得的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收入,郭丹雅在学校基本不需找父母要钱。郭丹雅发现班上只有极少数同学家庭贫困,大多数同学还是有志于此,才选择读免费师范生的。
2008年:9万多考生的延期高考
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教育部特许四川灾区9万多人延期高考,考试时间是7月3日、4日、5日。
2008年7月2日,彭丽(右)、王丽(中)、
赵思莉3位同班同学携手为自己加油。新华社发
高考作文《我最想说的》,延考区女生边写边哭
在重庆新桥医院接受治疗的灾区伤员赵思莉、彭丽,肿瘤医院住院的王丽都是德阳考生,她们将在重庆参加高考,这也是全国恢复高考来的首例。
文科考生彭丽右腿做了手术,还未拆线,左脚踝关节以上还无法实施手术,平日都在新桥医院全卧养病。“准备了十多年的高考,我还是不能放弃,会尽力而为。”彭丽在考试前也看了“考场”——医院的大病房。她和同样不能回家的王丽一起试着用45度坐姿感受高考。
2008年7月3日上午11点30分,第一科语文考试结束,考场大门一推开,3人由部队战士开道,被医护人员缓缓推出了考场。当年,3灾区考试的作文题目为《我最想说的》,彭丽一边写着作文,一边泪水直往下流,她写的是地震被埋和获救过程。
是的,这就是这些年我们度过的高考的样子。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同的精彩,而高考,也成为了我们当中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回忆。当年一群人在教室里,为共同的梦想和目标埋头苦学、努力奋斗的样子,现在想想还让人觉得心潮澎湃。你的高考岁月是什么样子呢?也来跟中教君说说吧!
见习编辑 | 贾文艺
责任编辑 | 齐晓君
参考来源 |
人民网《这是一种情怀!南昌退休老人收藏高考试卷38年》
新华网《高考恢复首年阅卷人:当年更多是找学生答题亮点》
扬子晚报《南大教授晒“高考记忆”:凭英文专长才过年龄坎》
共青团中央《高考恢复40周年 | 如果没有高考,他们会怎样?》
武汉晚报《高考恢复35年“大事记”》
北方网《网友晒10年前高考回忆:2003年 进考场先测体温》
楚天都市报《回望高考 40 年:听学霸讲那些年的高考故事》
高中生学习《真正的励志!9年前的汶川地震灾区,高考是这样举行的...》
人民日报《查全性与恢复高考:新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中国教育报《怀念你,1977年冬天的高考》
海南特区报《男子1977年高考忘带准考证 好在监考老师网开一面》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