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定位于地产资讯、地产投融并购合作;财经股市政策解读、是影响力最大、用户最多的地产自媒,已开通百万股票群, 也请您关注投资融资俱乐部公众号:tzrz888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抖音又玩出了一个新的烂招,拖时间。 ... ·  6 小时前  
财宝宝  ·  唱的很好,前奏有点长-20250128170436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有一种楼市调控叫“降价未遂”,对不起,没人希望房价下跌。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8-11-14 22:49

正文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股票大户不如拆迁户。在过去十年,买房已经成了一个全民有目共睹的造富逻辑。

 

根据瑞士信贷银行一年一度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约有六分之五的百万美金富翁是在过去十年中诞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赶上了房地产这辆造富快车。

 

2008年之后,房产的增值是中国人民财富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有75%的新增财富受益于不动产。

 

1997年的时候,马云找朋友借钱在杭州的湖畔花园买了一套房子,据说当时湖畔花园的单价在2900元/平方米左右,150平方米的总价大概在45万元。

杭州湖畔花园


到了现在,这套房子市价是七百多万。


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的时候,十八罗汉就挤在这里办公。如果阿里巴巴没成,这栋房子就是马云这辈子最成功的投资。

 

和千百年来贫苦百姓熬秃了头也要挤上科举这个独木桥一样,买房已经成了速度最快的造富逻辑。


造富逻辑一旦形成,几代人都会围着它团团转。


来源 | 视觉中国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这句话,也许对当下的楼市而言,格外适用。自中央高级别会议没有专门提及房地产市场后,楼市的表现一直不咸不淡,总体保持平稳。


但房地产的传奇故事,依然在上演。某地楼盘降价遭约谈、某房企“买装修,送房子”、开发商花样百出卖房子……一片怪象之中,透露出的信息值得品味。


怪象一:降价卖个房,结果遭约谈


随着人们对楼市预期的转变,楼市降价、打折、优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因降价卖房遭到约谈的,不多见。

这不,近日,中部某省一楼盘疯传每平米要降价6000元。当地有关部门前往“调研”。结果是,房价没降成。


无独有偶。该省另一楼盘降价后,当地政府还专门组织了一次约谈会。结果是,停办相关楼盘预售许可证。这还没完,开发商背后的金主——4家银行,也一并受到处罚。


降个价,又是调研又是约谈,说好的降房价呢?



怪象二:只要不降价,送啥都可以


比起上面这些简单、粗暴的降价卖房手段,有些开发商就“高明”了很多。降价卖房,不行?送东西,这个可以有。神马装修、家具,这些都是小意思。只要你敢要,开发商就敢送。


近日,北京多个新房项目集中上市,送的东西就很有诚意。以前动辄十多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车位,送!种满花花草草的大尺寸花园,送!


有人说,这不是变相降价卖房吗?开发商说了,绝对不是!这只是“特殊户型的特价优惠”。这个户型,该有多特殊啊!


怪象三:买了个装修,顺手得套房


“先生,您好!请问您买装修吗?我们的这里的装修很便宜,而且还送房子!”这个段子,有些夸张。但绝非空穴来风。


毛坯价格每平米11700元,装修价格每平米7990元;毛坯价格每平米7300元,装修价格每平米4700元……最近,多地的新房出售,出现了令人咋舌的画风。


这不就是买装修,送房子的节奏吗?


怪象背后有真相。三大楼市怪象,透露出三个重要信息,


信息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正深入人心,这个“心”,不只是买房人的心,也包括开发商的心。随着市场预期的进一步巩固,买卖双方的博弈将会继续朝着有利于买房人的方向倾斜。


信息二:“降价未遂”事件,根子在土地财政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依然较强,房价一降,地价也会跟着降,地方财政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要完全“断舍离”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机制跟进。


信息三:开发商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打政策擦边球,实现利益最大化,监管不能打瞌睡。“买房子,送装修”变成了“买装修,送房子”,如果不是监管的缺位或迟到,这样的段子怎么会成为事实。



 

那么到底谁在期盼房价下跌?

 

是没买房的人吗?大家都知道,没买房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想买,另一种买不起。

 

不想买的人是铁了心要租房过,买不起房的人恨的是手里钱不够,当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这两种人设可以随时完成角色互换。

 

比如玩锤子的罗永浩。

 

2017年初,罗永浩还说:“我买得起房子,但到今天也没买,也活得非常好,甚至比多数有房子的人活得都好,这也是观念问题导致的。”

 

结果在2017年底,罗永浩就去成都买了一套房。

 

没办法,厚厚的礼金揣在兜里,再倔的胖女婿也得乖乖上门。

你不想,我不想,开发商也不想。

天不想,地不想,诸天神佛更不想。


所以到底是谁在撺掇房价下跌?

 

翻遍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生姜斯基终于发现了那个撺掇房价下跌的人,他就是马克思,马克思提出了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运动,因而价格的上下波动是有一定限度的。


 

原来,商品价格上涨是有限度的,过了这个限度,价格就会反转进入下行周期。

 

自古以来,放眼全球,能够逃脱这个规律的市场几乎没有。但是到了近十年,居然一下子出现两个:一个是美国股市,一个是中国楼市。


最好的抄底时机

 

楼市最好的抄底时机,是什么时候?


答案是,在楼市开始复苏时。

 

于历史而言,这是2009年四万亿大投资正式启动之际,是2015年一年五次降准六次降息全面开动之时,是“楼市去库存”被定为年度任务之际,是“棚改货币化”全面加码之时。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楼市是典型的政策市。当政策放松信号重启时,意味着房价下跌已经触及有关方面所能承受的尺度。

 

当然,政策放松信号重启,房价未必就能迅速反弹。因为无论市场情绪的修复,还是宽松政策的落地,都需要时间。

 

继续看历史,到2014年底,除北上广深之外,全国42个城市全部取消限购,但只有厦门深圳两地房价开始复苏,多地仍在继续探底。


直到2015年一年五次降准六次降息开启之后,二线城市房价才正式步入复苏通道。而三四线城市,则要看2016年底棚改货币化全面加码之际。



所以,在政策市,跟着政策走是保险选择。当行政管制与金融管控接连放松时,那就意味着进场的机会到来。

 

第二个原因是,右侧交易,在楼市是相对安全的选择。

 

右侧交易是个股市术语,简单点说就是在上升趋势确立时买入,而不是在下跌趋势加大时抄底。右侧交易固然买不到最低点,但相比于抄底抄到山腰上,则更为稳妥,且更适合刚需。

 

有人说,刚需无论什么时候入场都合适。言外之意是,反正用来自住,能够承受风险,即使在高位站岗也不用怕。


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论调,为什么投资者可以谨慎,刚需就必须一往无前?

 

相比而言,刚需依靠六个钱包凑齐的首付,比投资者手中富余的资金更加重要,更难以承受房价大幅回调所带来的冲击。

 

所以,越是刚需,越需要谨慎。


前阵子也看过一个报告,讲起来很搞笑。

说跟踪过很多富豪,发现他们破产不是因为买跑车豪宅喷气机,也不是因为追嫩模离婚或者吸不该吸的东西。

他们破产的缘故大多是因为做了不恰当的投资。

这就让我想起中国版的笑话了。

老王为了包二奶,花一百万买了一套房子给她住。

二奶包完了,给她一百万。

但一点也没亏,因为房子涨到五百万了。

你看,只要投资是正确的,挥霍完全没事。


来源:经济日报(ID:jjrbwx)  老斯基财经 (laosijicj )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


房地产投资俱乐部主做地产投融资、买卖、海外投资、国内不良资产收购等您有一手的项目和资金都可以与我平台联系,进行高效对接。

平时不闲聊、喜欢您有事情直接说事情,有问题请尽可能的一次性说详细说清楚。

文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QQ:838355301删除或支付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