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目前看经济处于复苏周期初期(最起码是验证期)的大逻辑是有效的,但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理由我也可以理解,美国这轮经济复苏虽然地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还有一部分经济增长是由科技创新以及制造业回流推动的。国内经济目前看还是制造业补库存、地产去化以及基建推动的,看起来从底子上比美国薄弱很多,结构不够合理。
人都是一定程度上被情绪和个人经历所制约的,其实现在看很多问题尤其是A股上的,锚定效应特别的明显。就以这次经济复苏为例,很多股神耻笑国内基建+供给侧推动本质上换汤不换药,就好像当年大家欢呼GDP超日本但是有人很不以为然“人均GDP比日本低多了”,但是这个路径永远是先GDP总量超过日本—人均GDP再逐步向日本看齐的过程。我倒是想问问这些人:你给我设计出来一条“GDP总量不着急超日本,人均GDP先赶上日本”的路径来,你这是想搞人口灭绝的大事情啊。
类似的,国内这样的经济结构,加上之前双创的一地鸡毛,用基建来维持增量,再逐步调整结构的思路肯定不是最优解,但是确实是可选里的次优解了,而不能再盲目的一味追求加大科技和消费的贡献比例。我们欣喜的看到,除了基建数据以外,出口数据、汽车整车销量、挖掘机销量、水泥价格、发电量等一些数据都出现了好转的趋势。
虽然一部分数据仍有瑕疵,比如地产销售量的同比(不是环比)、商品价格的低迷、信贷数据的回落,但是这些数据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政府无形之手在做一定的干预。包括地产调控、期货市场打压、银行业整顿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干预,3月的名义GDP11%能压住么,我觉得政府做近期的控杠杆、压地产、甚至打击A股炒作风等措施是有底气的,这种底气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另一方面来自于郑智。
如果把这种思路继续拓展开来,创业板之前的一些观点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可笑的,比如4000点跌到2000点反弹机会明显,PE BAND显示具有反弹空间等等,本质上都是锚定效应的干扰(即认可4000点存在一部分合理性,离4000点越远机会越大)。但是如果4000点并不是一个合理点位,那么即使从4000点跌倒2000点,那又如何呢,如果过去的PE BAND下延都是情绪和资金有扰动,那么PE BAND下延的反弹意义在哪呢。
所以现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忘记之前的5100点和4000点了,把锚定效应的干扰扔一边,很冷静的从2016年年初的反弹以来,来重新评估这个市场的生态和合理性,就像我们团队从年初看到出口和地产数据的好转重新评估经济的状态一样,把一些锚定观点抛开,重头到尾梳理一遍,你可能会发现很多细节和见解会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市场不好做了,大部分人都亏钱,没有赚钱效应,但是这不是一个市场在相对偏底部的常态么?
A股啥时候好做了,大部分人就应该赚不到钱啊,包括很多人现在无法接受打板派和某些技术派的被打压,如果你撇开锚定效应,其实这种流派的自然消亡不应该是常态么。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学习力是A股第一生产要素的原因,市场也有生息循环,投资逻辑框架也需要这种自我循环和更新的能力。
这也是我现在不愿意跳大神来预测市场的原因,一方面我去了私募,净值可以说明所有问题,我对了,净值和市场会奖励我;我错了,市场和净值会惩罚我。另一方面,我这个人骨子里还是有点书生气,说过的话还是在意的,比如说可能一些看法有60%的正确率,现在的我的话,会通过合理的投资方式,把60%的正确率变成正的收益;但是过去的我,有时会纠结于40%的错误怎么办,甚至想办法去粉饰或者正确化他,结果错上加错,这也是一种锚定效应。
很有意思的是,一些大V和大佬,或多或少都被自己过去的言论和观点限制过,甚至被锚定效应绑住没有办法回头。中国人愿意偶像崇拜,因为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也是潜在的机会,所谓的阶级未固化),但是只有你想明白,很多偶像观点的正确率也不是100%,甚至有时50%也没有,所以最近王功权的一篇文章我很欣赏,他诚言包括他在内,很多人的成功,你无法区分是时代、运气、关系资源、还是个人的努力和品质,哪个更占主导,这是很诚恳而且谦虚的说法。包括,最近风暴核心的乐视,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贾布斯也被自己过去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推到无路可退的地步了。
Keep Calm and Carry On。谢谢大家的阅读,等我这一波把净值和新产品设计的事情忙完,再回来和大家多唠嗑。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月风投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