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焦DeepFocus  ·  如何创作世界第一的女性电影? ·  1 周前  
豆瓣电影  ·  穿上太美了,难怪这内衣能火100年! ·  1 周前  
导演帮  ·  上海放映 | 李一凡导演纪录片《淹没》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百年最佳中国电影名列第八,刘德华也很难超越当年的自我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10 20:59

正文

文 | 乔奕思

香港影评人。


追求自由,就要突破掣肘,代价是必然的。不管这代价是自己付,还是由别人来付。


电影《投奔怒海》的最后一幕,林子祥饰演的摄影记者芥川汐见试图转移越南公安的注意力,为阮琴娘和弟弟文郎争取更多乘船离开的时间,另选一条路拔足狂奔,随身带着的柴油桶被子弹击中,烧成一团火球。


《投奔怒海》(1982)


一个完全可以拍拍衣袖潇洒离去的局外人,为了局内人的自由而付出生命代价,即便这个结局成为了电影最明显的剧情漏洞——柴油的燃点低,不会因为中弹而燃烧——依旧为《投奔怒海》划上了沉重的句号。


结局呼应着电影开头,芥川想推出一本关于越南的摄影集,于是带着相机再次进入这个国度,在岘港到处拍照。他本应是个短暂的到访者,想不到,越南的政治谎言、生命不值一提、恍如地狱的人间,让他认识到艺术的置身事外(照相这件事本身随着电影的推进越来越不重要,相机也被卖掉了)已经太过苍白。


到最后,芥川以死亡的方式留下,换来阮琴娘等下一代人的离开。打动人心的生命置换,围绕着的就是自由这个主题。



不自由的社会关不住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付出怎样的代价去换来自由,这是普世的命题。《怒》作为一部以越南为背景的政治电影,却提供了超越国别的解读空间,导致人们常常忘记了《怒》实际上是1982年的作品,的确与当时的越南政治有明确的呼应。1975年,北越军队占领南越首都西贡,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1977年越共制定亲苏策略,与中国交恶。1978年,越南政府在前南越地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导致大批越南华侨逃离。


当时,创办了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的着名左派影星夏梦选择《投》为青鸟公司的开山之作,这也的确符合她的初衷,让文艺服务于政治,将摄影机对准与中国关系趋恶的越南,去反映当地的社会政治问题。她自文化大革命期间告别影坛近十年,一度与丈夫迁居加拿大。文革结束之后应廖承志之邀,重返影坛,才创办了青鸟影业。


夏梦


《投》作为一部不折不扣的香港电影,政治题材,在那个年代能到海南去拍摄,跨越重重的政治、政策障碍——想想电影开头,还有坦克和军队的镜头——夏梦主持的青鸟影业居功至伟。想不到的是,《投》虽然表现了越南排华的场面,但也渲染了恐共情绪,不仅在台湾被禁映,在中国大陆也在被禁之列。


自由与限制,在政治风云之中,是一条飘忽不定的灰线,《投》的开拍与被禁则吊诡地回应了自己提出的主题,也一如影片中阮主任。


他出场时还在做官,是负责接待芥川的干部,一个规则执行者,享受着比蝼蚁民众更多一些的自由,还能帮芥川摆平一些麻烦。他大半生追随共产革命,却拜倒在夫人的裙下,向往美酒与美人的享受,也自嘲说:「越南人的革命成功了,我自己的革命失败了。」



在看不见硝烟的权力更迭中,被武同志取而代之,送到人人闻之色变的「新经济区」去做了小队长。看似手中有权力的人,也受着权力的摆弄。


在剥削他人自由的体系中生存的人,无论是被压制者,还是压制者,都离真正的自由很远,因为「人」在权力游戏面前如牲口,只有赢家和输家,当然,还有逃离者。对这一层的看透,才是《投》揭露炼狱之恶层次丰富的地方。


除了有青鸟影业这一层关系之外,在香港,持续恶化的越南船民问题也催生了《投》的故事。《投》的英文名是Boat People,也即船民。七十年代末英国政府在日内瓦签署公约,将香港定为第一收容港,越南的船民问题便一直困扰香港。


至1970年至2000年香港最后一个难民营结束,香港接收的船民约20万,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船民」的称呼是为了与「难民」甄别,前者是经济原因非法入境,可被遣返,后者是政治难民,需要保护。船民涌港,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引起电影人关注。


许鞍华在《投》之前已于1978年完成电视台剧集《狮子山下》之《来客》、1981年《胡越的故事》两部越南题材的作品,与《投》合称被称为「越南三部曲」。


《胡越的故事》(1981)


《投》也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票房逾1500万,得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导演、编剧、新演员以及美指五个奖项,也在「中国电影一百年最佳一百部电影」的选举中位列第八。《投》之阵容,一时无两。


刘德华的银幕触电首作,饰演的祖明,历经重重生死考验,一心只想逃离,最后死在离开的船上,为琴娘的逃跑落下悲情的注脚——一个人的离开,乃是万分之一的侥幸。


初出茅庐的马斯晨,献出震撼演出,桀骜眼神、与少年不相衬的行为举止,以及看到弟弟和妈妈死在面前时那种凄厉的绝望,如锋利的勾子,带动着故事的情绪,让这部仅仅只有几位主要角色的电影获得了真实的质地和深度。



整部影片呈现出来的越南景观、人民生活,其实都在海南拍摄,这要归功于美指区丁平。无法想象的是,剧本全是编剧邱刚健闭门造车得来,却惊人地捕捉到了历史中极端政权荒谬的相似。


《投》是一部自由没有出现的电影。即便是芥川,也一直处于被安排和被控制的状态中,他不能拍想拍的东西,也不能去追求想知道的真相。《投》正是以自由的缺场来烘托极权的可怕。


真正的自由能否达到?《投》没有乐观,却对下一代人充满了仁慈。琴娘的离别之路,未必通向自由,但有人浴血去保护她的希望,人命原来是有重量的,那这条路至少是人性之路。


合作、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香港电影该治治幼稚病了,难道永远逃避现实,活在过去?

香港的粤语片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我说这是去年香港最牛逼的一部电影,现在你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