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是新一届政府提交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反映了新一年的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如总体要求、政策取向、重点任务等。为了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对12个重点省份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部署新一年项目投资、确定固投目标增速,值得社会关注。
一、各省份2024年增长目标集中于5%至6%之间,体现“稳中求进”方针
从2024年目标增速来看,各省份GDP加权平均目标增速为5.4%。
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披露2024年GDP预期目标增速。根据各省份2023年GDP规模进行加权,加权平均目标增速为5.4%,较2023年(5.6%)低0.2个百分点。
各省份的GDP目标增速集中于5%至6%之间。
27个省份目标增速介于5%至6%之间,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主要省市的目标增速均为5%。低于5%的省份仅有天津(4.5%),或因受房地产链条疲软拖累;高于6%的省份包括海南、西藏、新疆,分别为8%、8%、6.5%。
将2024年增速目标与2023年对比,16个省份2024年目标增速较2023年目标有所下调,11个省份持平,4个省份上调。下调目标增速的省份基本上是2023年未完成当年目标增速的省份(共有17个),但也有例外。广东、陕西2023年未完成目标增速,但2024年目标增速持平(5%、5.5%),宁夏则是完成了2023年目标增速,但将2024年目标增速从2023年的6.5%下调到6%。在下调目标的省份中,除了江西、海南分别从2023年的7%、9.5%下调到5%、8%,其余省份下调幅度为0.5至1个百分点。较2023年目标增速上调的省份有4个,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浙江,均上调0.5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处于累积问题化解期、新兴动能培育期、经济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中,经济恢复呈现为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预计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设定全国GDP目标增速为5%左右。
我们认为,5%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高,有助于修复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
二、24个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持平或略低于GDP目标增速,反映出地方政府考虑了结构性减税降费及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
31个省份已披露了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大多数目标定在3%至6%之间,且较2023年目标增速有所下调。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导致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降至较低水平,基数效应及疫后经济恢复导致2023年出现高增速,除
海南、山西、黑龙江、广东、河北5个省份
以外,26个省份在2023年均达到目标增速
。随着政策冲击期结束,并且2024年要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大概率回落。
从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来看,各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权平均目标增速为4.4%。
截至2月4日,31个省份均已披露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增速,其中25个省份的目标增速在3%至6%之间。广东、江苏分别设为3%、4%的中低水平,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则设为5%。其余6个省份中,吉林、新疆目标增速为10%,对2024年财政收入增长较有信心;湖北、海南目标增速为7%;西藏则预期同比下降3.6%,但由于西藏2023年同比增长31.7%,两年平均来看仍有12.7%的增长。
根据各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进行加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权平均目标增速为4.4%。
将2024年增速目标与2023年对比,多数省份下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
21个省份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较2023年有所下调,包括5个未完成目标省份。6个省份目标增速与2023年持平。4个省份目标上调,其中吉林目标上调4个百分点,北京、江西、天津则小幅上调0.5至1个百分点。
与2024年GDP目标相比,24个省份的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持平或略低于GDP目标不超过2个百分点。
吉林、新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高出GDP目标4个、3.5个百分点。
三、分领域经济指标:各指标的预期目标普遍持平或低于2023年预期目标,7个省份设定了较高的固投增长目标,多数省份规上工业目标增速高于GDP目标增速
从投资看,多个省份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较高,体现投资仍是地方政府稳经济的重要抓手。
已披露2024年固投增速预期目标的23个省份中,内蒙古、西藏、山西、辽宁、海南、云南、新疆7个省份的目标增速达到10%以上,其中内蒙古、西藏分别为15%、13%;7个省份设在6%至7%;其余9个省份为5%以下,其中天津的固投目标增速最低,仅设定正增长目标,其背景是天津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4%,增速排在全国最末,制造业、基建、房地产三大领域投资分别同比下降5.6%、8.1%、42.1%,房地产下行压力尤为严峻。虽然2023年
20个省份未完成固投预期目标(内蒙古、新疆、浙江3个省份完成,另有8个省份未披露预期目标),
但各省份目标设定有升有降,如内蒙古、山西分别从2023年的10%、7%调增到2024年的15%、10%,而化债压力较大的重庆、江西、广西分别从2023年的10%、8%、8%调减到4%、3%、3%。投资作为扩内需的重要一环,是地方政府赖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抓手。山西、辽宁、宁夏将“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列为2024年政府各项重点工作之首位。
12个重点省份中,目前有10个省份已披露相关数据。注意到并非所有省份固投预期目标增速均较低,如内蒙古、云南、辽宁目标增速达15%、10%、10%,处于全国前列。内蒙古和云南的2024年固投目标增速高于2023年目标增速,辽宁则持平,其余的7个省份2024年目标增速均低于2023年。
从消费看,各地2024年社零目标增速
主要介于5.5%到8%之间
,
多数省份目标增速持平或低于2023年目标增速。
已披露2024年目标的24个省份中,19个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增速介于5.5%到8%之间,3个省份高于8%,分别是西藏(10%)和甘肃、湖北(8.5%),2个省份(宁夏、广西)为5%。与GDP目标增速相对比,大多数省份社零目标增速与GDP目标持平或略高,体现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从2023年情况来看,19个省份中9个完成目标,10个未完成,而在设定2024年目标增速时,多数省份持平或略低于2023年目标增速。
从进出口看,各省份进出口总额目标增速差异较大,云南、新疆目标增速达到30%、20%,广东、江苏两个外贸大省目标增速较低。
13个省份披露了进出口总额目标增速。目标增速最高的是云南、新疆,分别达到30%、20%。目标增速较低的省份为广东、江苏,广东进出口总额预期目标增速为1%,江苏进出口总额预期目标为实现正增长。2023年,全国进出口同比增长0.2%。海关总署认为,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全球贸易的整体表现比较低迷,外需的疲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直接的冲击。
规上工业增加值方面,多数省份规上工业目标增速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各地仍然看好2024年工业对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
。16个省份披露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目标增速。其中,10个省份介于6%至7%之间,包括浙江、湖南、重庆等省份,山西、黑龙江、广东、河北分别为4%、5%、5%、5.5%,宁夏、新疆均为8%。江苏、山东、福建、安徽等省份未披露目标增速。与GDP目标增速相对比,13个省份规上工业目标增速高出GDP目标增速0.5个百分点至2个百分点。
各省份物价、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较为一致。
29个公布物价预期目标的省份,均将目标增速设定为3%。27个已披露调查失业率目标的省份,均将目标设定在5%至6%之间。
四、
各地
2024年的工作任务具有哪些突出亮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从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各地贴紧自身实际,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聚焦强化区域核心功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建设、房地产转型和“三大工程”建设、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工作目标,提出了一批创新色彩浓厚、区域特征彰显的新举措。
(一)强化省域特色定位:强化核心功能、特色功能,服务国家大局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对地方政府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也要注重民生保障,更要高度重视把握国家战略大局,在强化区域核心功能的基础上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在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甘肃、青海在内的十多个省份都将强化省域核心功能、特色功能的相关内容列于重点工作的首位。
一是依托战略定位,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
建设“五个中心”是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首要工作。上海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并努力将上海营造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城市。甘肃将“四强”行动提到重点工作首位,提出更大力度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打造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升级版”,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二是加强跨省域区域协作和区域一体化。
例如,广东提出要做实“一点两地”的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北京提出要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新两翼”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重庆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交通、文旅等领域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重点推动成渝中部地区及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
三是立足长远发展目标,聚焦外贸、科教等领域“锻长板”,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海南聚焦自由贸易港建设,提出2024年要决战封关运作“一号工程”,对政策制度、封关设施、系统平台、管理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压力测试,明确和完善“二线口岸”管理运行机制、通关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监管机制。安徽立足自身科教大省的定位,将“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列为重点工作首位,提出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围绕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推进人才兴皖工程等。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工作首位,通稿还列举了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以及量子、生命科学等需要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1月31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这一主题,加快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选取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大力布局。
多个省份提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超高清视频、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布局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人形机器人、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山东提出,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20项左右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攻关,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安徽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领域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构建行动,推进元宇宙应用场景平台建设,统筹抓好聚变能源、化合物半导体、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培育。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目前,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2023年12月,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全面部署。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提出,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推动装备、纺织、五金等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吉林提出,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支持100个以上示范项目,建成3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0个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提升至50%。
三是壮大科技企业规模,培育科技成果孵化器。
山东计划将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浙江计划新增“雄鹰”企业30家、上市公司5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江苏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开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5.5万家,建设聚焦“硬科技”的标杆孵化器。
四是强化金融等要素保障。
天津设立50亿元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打造天开基金群,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和上市培育机制,优选100家科技型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重庆升级打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启动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发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和“产科金”平台作用,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三)优化房地产调控:市场轨与保障轨并举,推动城中村改造等
2024年,房地产是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关键变量,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既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防风险的内在要求,因而是地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先立后破的思路,市场轨与保障轨并举,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市场轨方面,需求端和供给端政策继续优化,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信心。
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地产着墨颇多,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重要性提升,稳地产相关政策组合拳连续发力。一是各地继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更好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上海、苏州等地相继放松限购措施,核心一二线城市限购政策仍有优化空间,降低购房门槛,扩大增量购房需求。二是保障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房地产项目融资协调机制加速落地。在住建部等多部委支持下,成都、昆明、南宁、青岛、哈尔滨等多个城市相继发布了首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房企融资。
保障轨方面,“三大工程”备受关注,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偏保守,城中村改造计划相对积极。
保障房:新筹建规模或有所回落,配售型保障房正式破冰。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