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一个朋友约着聊天,她把女儿也带来了。小姑娘还不到2岁,在餐厅跑的时候,一个没注意摔了一跤,把头磕在了桌子腿上,痛得哇哇大哭。
朋友把女儿抱起来,安慰了一会儿,孩子还是不停哭,整个餐厅的人都开始往我们这边看了。
她灵机一动,说:“宝贝,你知道你是怎么摔跤的吗?”
她指着女儿刚刚跑过来的方向:
“你看,你从那边跑过来,这块地砖上有一点湿,很滑。你踩在上面,滑了一下,就摔了一跤,头磕在了这个桌子上。桌子很坚硬,所以你觉得特别疼。”
她一边说,小姑娘一边慢慢止住了哭声,出神地听妈妈描述。
朋友又说:“你过来摸摸看,桌子是不是很硬?”
小姑娘摸摸桌子,点点头,然后安静地让妈妈抱回了餐椅上。
看了朋友的做法,我马上想起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在他的两本书《全脑教养法》和《由内而外的教养》里都非常推崇的“故事力”。
简单来说,
“故事力”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孩子的经历。
这是一个有效的整合“情绪脑”和“理性脑”的办法。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后面有大量的脑科学做支撑。
孩子的“理性脑”2岁左右才刚刚开始发育,所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这个“情绪脑”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比如说,我朋友的女儿摔了一跤大哭起来,这个时候她的大脑完全被右脑控制了。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自己为什么这么痛,只是觉得“好痛啊,好害怕啊”。这些情绪太强烈了,像乌云一样把大脑包裹住,她的左脑就处于熄火状态,不能运转。
这种时候,
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左脑重新发动。
当朋友跟女儿描述发生的事情,小姑娘就需要调动自己的左脑来处理妈妈所说的话。这就像一个点火器,给熄火的左脑点个火,让负责语言和逻辑的“理性脑”重新开始运转。
一旦理性脑开始工作了,她就知道——噢,原来我只是跌倒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会觉得很痛。
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把这形容为照进情绪乌云的“理智之光”。
“复述经历”还是
帮孩子处理恐惧和害怕的有效工具。
记得六六小时候,在一个自然科学馆里被一只巨大的会叫的恐龙吓哭了。回家后我用两个娃娃给她模拟当时的情景:
六六看到了一只巨大的恐龙,恐龙好高好高。六六还以为恐龙不会说话呢。谁知道走过去的时候,恐龙忽然说话了——啊呜~~!!恐龙是想和你打招呼,只是它的声音太大了,把六六都吓哭了。
一开始几次,六六想起了那个场景,脸上的表情很严肃,每当我要“啊呜”的时候,能看的出来她很紧张,手会不自觉地捏着拳头。过了几天,她居然主动要求我再给她表演,而且她很期待我装模作样地大叫一声“啊呜”,咯咯咯直乐呵。
用这种方式帮孩子把害怕或者痛苦的情绪很好地处理掉,非常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孩子经历的负面情绪,会像一块块破碎的拼图,漂浮在潜意识里。就像爸妈吵架,孩子肯定会觉得担心和害怕,如果这种情绪被忽视,他虽然看起来不哭了,但是心里的担心和害怕,并没有完全消失。
如果事后能和孩子讲述发生了什么、他经历了什么样的情绪,大脑里的“
拼图高手
”——海马体就会开始发挥作用。它会把记忆和情绪的碎片整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清晰的拼图,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的感受。这样,他就有机会去处理它。
一旦孩子学会关注并分享经历,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回应所有的事情——从摔了一跤到重大的损失或精神创伤。这对于10个月到10岁的孩子都有效。
善于运用复述经历的“故事力”,还能让孩子
成为更善于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
我记得六六3岁多处于“为什么”大爆发的阶段,有段时间,她会一刻不停地问我各种问题,并且希望我一秒钟都不要耽搁,立刻回答她。
老母亲的耐心总有耗尽的时候。有一天我被弄烦了,就说:“六六,你需要有耐心一点。”没想到她忽闪着大眼睛,问:“为什么?”
“因为你一直在说话,妈妈觉得好烦啊,别人也会觉得很吵的。”她又眨巴了一下眼睛,一脸天真:“为什么?”
我看着她无辜的眼神,愣了一下。我忽然意识到,她是真的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会觉得烦。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有能力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所以我就顺手拿起桌子上的东西当成道具,表演给她看:
“你看,这把刀是妈妈,这把叉子是你。在家里换衣服的时候,叉子就开始不停问‘为什么为什么’。
坐车的时候,叉子还在问‘为什么为什么’。
到餐厅了,叉子仍然不停地说’为什么为什么‘。叉子是不是很吵?”
六六觉得很好玩,强烈要求我再讲一遍“叉子很吵”的故事,当我第二次用叉子模仿她不停说话的样子时,她突然笑着说:”叉子真的好吵,让叉子乖乖看书吧。“
当给孩子复述经历的时候,他们的小脑瓜子能够更深刻更清楚地理解发生的事情,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也是情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选题会上,我说到和朋友的这个经历,好几个小伙伴都说曾经用到过复述经历的方法,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后面是有脑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所以我们就决定把这个方法分享出来,因为这确实是简单可行、又对孩子情绪认知发展非常有用的小方法。
我非常建议大家从小和孩子建立一个固定的“
经历分享时间
”。
六六上小学之前,我和六六在一起的时候,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一起聊聊白天发生了什么。一开始是我讲她听,后来是我问她答,到现在,她会非常自然地和我分享生活里发生的各种事情。
如果发生了特别的事,像六六被恐龙吓哭那次,还有和小朋友交往中碰到矛盾之类的,我就喜欢用过家家的形式,拿家里的各种娃娃和六六表演当时的情景,有些事情我甚至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她模拟。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能感受到六六在思考、理解发生了什么,可以怎么办,也能感觉到她在消化、处理自己的情绪。
六六是一个情绪很平稳的小朋友,认知能力也一直发展得不错,我觉得复述经历的习惯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