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了帮一个陌生人,竟然偷偷把祠堂的门窗卖了,结果让人深思
01
清朝的时候,有个人叫汪道鼎,他写了本笔记叫《坐花志果》,里头记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在吴县这个地方,有个老秀才,名叫林逸尘,这人呐,
“仁”字为先,遇到别人有难处,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忙解困,结果呢,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境是越来越清贫了。
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林逸尘早早地给学堂里的孩子们放了假,到东家那里领了十二两银子的
“年赏”,欢欢喜喜地回家准备过年。
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一个中年妇人,边走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林逸尘上前一问,才知道这妇人是因为丈夫欠了官府三十多两银子,年底还不上,被抓进大牢里饱受折磨。
妇人走投无路,想着要卖身去挣钱还债,可这样一来,名节就毁了,将来就算能和丈夫团圆,也没脸见他呀。说着,妇人又伤心地抽泣起来。
林逸尘听了,叹了口气说:
“三十多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你就不能找亲戚们想想办法吗?”
妇人抽泣着回答:
“我家的亲戚大多穷困,稍微有点钱的一听到要借钱,躲得比谁都远……”话没说完,又呜咽起来。
林逸尘想了想,从怀里掏出那十二两银子说:
“这些钱你先拿着,剩下的我再给你想想办法,明天一早你在城门口等我,我争取凑够了钱把你丈夫赎出来。”
那妇人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清瘦的老秀才竟然如此慷慨解囊,感激涕零地跪下磕头,嘴里念叨着:
“先生的大恩大德我没齿难忘,请问先生贵姓大名,家住何方,我愿意把女儿送到府上,给您做牛做马。”
林逸尘连忙摆手说:
“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让你们一家团聚,你把女儿送到我家,那岂不是让你们骨肉分离了吗?”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连姓名都没留下。
02
回到家,老伴儿问他要那十二两银子置办年货,林逸尘支支吾吾地说:
“这大冷天的,山路又滑,我一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怎么找也找不到那包钱了,估计是掉到山谷里去了……
老伴儿深知他这乐于助人的性子,笑着打趣道:
“掉下山谷的钱兴许还能找回来,可要是为了救人花出去,那可就一去不复返了。”
林逸尘只好跟老伴儿实话实说,老伴儿一向贤惠明理:
“咱俩的日子紧巴点没啥,可那妇人一家三口的事儿是大事儿,咱不能见死不救。既然你已经答应了人家,那就得说到做到。你再想想办法,凑够二十两银子。你看看家里还有啥值钱的东西,能典当的就典当了吧。这附近有个放高利贷的,心肠硬得很,没有东西抵押,就算是至亲也不能借出一分钱”。
林逸尘把家里翻了个遍,也没找出啥值钱的物件来典当。
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因为自己为人忠厚老实,族里一直把宗祠的钥匙交给他保管。于是,趁着除夕夜,他把那放高利贷的叫到了宗祠,把宗祠里的桌椅门窗都拆下来典当了,这才凑够了银两。
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城门口,把银两交给了焦急等待的妇人,然后匆匆赶回了家。
03
大年初一,全族的人都要到宗祠里祭祖。一到宗祠门口,大家都愣住了,门窗全无,里面除了祖宗的牌位,啥也没有了。大家以为遭了贼,群情激愤,嚷嚷着要去报官。
被赶回来的林逸尘拦住了,他承认是自己把宗祠里的东西典当了,只说是自己欠了债,年底用来还债了。大家一听,都气坏了,纷纷指责他。他却默默不说话,不辩解也不反驳。
族长知道林逸尘的为人,
“疑惑他这么做肯定有其他原因,就劝大家先回去,等三天后再议”,大家这才散了。
然后,族长独自跑到林逸尘家,恰好赶上那位中年妇人从牢里赎了丈夫出来,一路找到林逸尘家中登门道谢。
族长感慨地说:
“擅自拿走祠堂的物品,按规矩必须惩戒。但救人一命,这可是大善事啊!相信他一定会有好报的。”
这一年秋天,林逸尘科举高中。族长不仅请他重回宗祠,还
“大摆宴席给他庆贺”。
后来,林逸尘做到了扬州府学教授,还生了两个儿子。
大家都说,这是他在除夕那天救人于危难的善报。木叶翩跹感言:
这一对夫妻真是三观一致,都是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哪怕让自己陷入困境,也要帮别人摆脱困境,夫唱妇随,这也是丈夫能持续助人,持续行善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而这样的品行和心性,种下的是善因,自然能结出善果。即使被帮助的人无法回报帮助他的人,但善的种子其实都是种在自己的心田里,一旦种下,迟早会有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