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海螺壳
经公众号“国家地理中文网"(微信ID:NationalGeographicCN)授权转载。
伊斯法罕,被誉为拥有了“世界的一半”的城市。
来到伊斯法罕后就遇到了连日阴雨天气,但是这样的天气却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不一样。朦胧之下反倒让人更想探索他的历史故事。
夜里我来到“三十三孔桥”附近进行拍摄。夜里的温度很低,夹着细雨,一旦握相机的时间久了,我的手指就会不太灵活。
无论是外国游客还是伊朗本地的人们,他们都爱在这里闲游。情侣们举止亲昵,却也不张扬;孩子们嬉戏逐闹,好不快活;而我的视线被一位低着头沉思许久的少女所吸引。
她平静地望着夜晚的湖面,目光里透露着一些心事。她的安静与周围嘈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停留了很久,她也没有发现我的存在。
伊朗人甚少有带伞的习惯
迎面向我走来的是一位中年绅士
有人说,纽约的街头好像一部舞台剧,每个人都是出色的演员,你总能遇到令人惊叹的画面。而我想,在伊朗,在伊斯法罕亦是如此。
尤其是伊斯法罕,作为一个“艺术之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众多杰出的建筑设计。
三十三孔桥
例如三十三孔桥、伊玛目广场、四十柱宫等。每一个建筑背后都有其久远的历史背景,进入伊斯法罕这个城市就仿佛跌入了岁月的梦境之中,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古文明的伟大。
据记载,萨法维国王统治时期,他本人酷爱建筑。在那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权利规划自己设计的建筑物,而一旦得到国王的赏识,马上就可以得到资金进行建设并获得丰厚的奖金。
于是全国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到首都伊斯法罕,用自己的艺术灵感来建造这座瑰丽的城市。
幸而有那么一段时期,让我们可以在今天欣赏到如此美丽的伊斯法罕。
每天我都会挑选一片城区进行拍摄。在拍摄经历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清真寺附近一片空旷的广场上拍摄下的画面。
那天我背着相机从城市里的小巷中穿行而至这片广场。由于下着细雨,路上的行人也并不多。
但是就在我即将要离去的时候,我却偶遇了一位身披黑袍子的波斯妇女。
她的步伐不疾不徐,从容地行走着。
雨天,飞鸟都压低了飞行高度。
突然,她停下了脚步。
她的目光投向远方,风吹起她的黑袍子,远处还有盘旋的飞鸟。
我跑到她身后的方向,
仿佛她是在向清真寺的穹顶致敬。
那些鸟儿盘旋在远处,
与近处的伊朗妇女之间似乎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默契和神秘联系。
离开偶遇这位伊朗妇女的广场,我继续沿着小巷行走。
在伊朗,人们的餐食种类不算丰富,随处可见的摊点都有“馕”卖。由于吃了一个月这类食物,我都已经严重上火。面对街边的食物,我也提不起兴趣。反倒是美食店里的厨师们更让我感兴趣。在这里,只要你对他所做的食物进行夸奖,厨师们便会十分开心地送你一些免费的美食。也许,对于他们来说,顾客对厨师的手艺做出肯定的表示是一种莫大的喜悦吧。每个行业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一份坚持,而在伊朗,我看到了厨师们对于食物的尊重以及这份职业的热爱。
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伊玛目皇家广场,是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面积相当于两个莫斯科红场大小。那天来到这参观时,天放晴了。一些孩子们在广场上踢球比赛,其中一位少年还邀请我加入。
足球,在伊朗这个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与宗教、政治的联结或许远远超出了运动竞技本身的意义;然而,在这些少年们天真的笑容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运动本身最简单质朴的内在。通过这项运动,贫富阶层间有了交流,无论是富足的少年还是贫穷的孩子,在球场上,进球的那一刻便是最佳时刻。
回忆起在伊朗的日子总让人有些激动和怀念——行走在空旷的小巷街道,穿越城市边缘的危险地带,还有那无数善良淳朴的伊朗人民。
我很庆幸这段珍贵的时光都被相机所记录了下来。期待将来更多的人去探访这个神秘而有趣的国家,用相片记录更多的精彩。
在长安建都乃千年之计,大汉繁荣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离开,期间虽然并未一直作为京城存在,但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