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近日撰文指出,目前,
中国蓝莓产业正处于“疯狂扩张时代”,但背后隐藏多个痛点
,中国蓝莓市场繁荣还能持续多久?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据了解,我国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区很早就有
野生蓝莓分布
,可制成果干、果酒、饮料等产品,并延续至今。纵观中国蓝莓产业历史,自1983年首次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至2000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
我国蓝莓一直停留在研究阶段
。由于蓝莓
产量低、果子太酸
,普通民众并未将其视作真正意义的水果。1998年,一位旅日华侨在研究日本及美国蓝莓市场销售情况后,尝试在青岛建立全国首个商业规模化蓝莓种植园,正式开启蓝莓产业化之路。
如今,又是20多年过去了,
蓝莓迎来“疯狂扩张时代”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
全国种植蓝莓的省份已扩大至27个
,从最北端的黑龙江,到最南端的海南,甚至
连青藏高原都掀起了蓝莓种植热潮
,栽培面积从最初的10公顷快速增长到7.36万公顷,
年产量34.89万吨
。
英国黑革萝(Haygrove)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迈克尔·奥茨表示,中国蓝莓产业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过去5年,蓝莓需求年增长率达40%
,远超其他类水果。
吉林农业大学小浆果研究所所长、果树学教授李亚东表示,
现在是中国蓝莓种植的“暴利时代”
, 以云南产区为例,种植第二年丰产,
产值最高可达15万元/亩
,刨去管理、采收等成本,
每亩收入达8万元左右
。
然而,规模扩张的背后,
“品种”成为中国蓝莓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李亚东指出,国外机构培育的蓝莓优良品种几乎全部申请了国际专利,而中国蓝莓均是普通蓝莓品种,尚无能与国外抗衡的品种问世应用,知识产权限制可能会成为我国蓝莓业发展“卡脖子”问题。
这将令中国蓝莓逐渐失去价格优势
。
以
国外新品种“优瑞卡”
为例,目前在中国市场售价为
每斤60-80元
,而
中国蓝莓传统品种如“珠宝”
等,每斤售价
只有30元
。
李亚东指出,中国科研单位正加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优良品种,目前
已经是“从0到1”“接近并达到1”的阶段
,最快有望三到五年内问世。
除此此外,
中国蓝莓行业目前80%都是中小种植户
,对于品质把控、种植规范等,
很难做到标准化
。虽然物流方面可以做到冷链运输,但超市等销售端很难做到冷链销售,这方面只有大企业才有优势。
迈克尔·奥茨表示,中国蓝莓产业预计将在未来5年内成熟并整合。
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将导致效率较低或技术较差的种植者退出
。
《2022年中国蓝莓产业数据分析报告》援引蓝莓业内预测称,中国蓝莓年需求量约为100万吨,
未来市场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及乡镇
还有足够大的下沉市场等待开拓
。
据统计,2022年,美国蓝莓人均消费为2.63公斤,而中国目前人均消费蓝莓量仅为0.26公斤。
李亚东表示,
中国蓝莓产业还有15年左右黄金发展期。
且中国是全球最适宜种植蓝莓的国家,利用日光温室栽培早熟品种,可实现从11月到第二年8月近10个月供应期,这是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的。不过,
未来蓝莓价格不会一直这么高
,目前国内蓝莓需求远远未得到满足,先满足国内需求,把质量提上来,再谈出口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