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
“晚安”
,送你一张晚安卡
之前,橙子给大家推过一篇文章
《
13岁少年的吉他演奏,让高晓松立誓:砸琴!下辈子只吹口哨
》
,年仅13岁的刘嘉卓,用精湛的指弹吉他,让众网友纷纷献上自己的膝盖以示叹服。
而现在有一档刚刚完结的节目,集结了众多像刘嘉卓一样的“小天才”,但平均年龄只有八九岁,更让人眼界大开。
这些小嘉宾究竟有多厉害?
一位叫罗小特的9岁男孩,四岁半开始弹钢琴,手速惊人。在节目中,他与来自克罗地亚的欧洲新古典王子马克西姆姆尔维察“斗琴”,这个男人曾以
1秒16健
的速度成为钢琴界手速最快的人。二人的演奏,整个过程快到让人叹为观止,最后连马克西姆都称赞罗小特,“这么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水平,真的太厉害!”
还有这个胖嘟嘟的女宝宝,她一岁时候的吃饭视频就在网上火过,
困得不行了还在吧唧着小嘴吃个不停
,吃货潜质杠杠的。
这个叫彤宝的小女孩现在已经6岁了,依然是胖嘟嘟的可爱模样,不同的是,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只知道吃的小吃货了,而是成了做
饭手艺一流的大厨
!
她的菜系号称八大菜系之外的第九大菜系——彤宝菜系。她还有一本自制的菜谱,一笔一划仔细记录了自己每道菜的做法。
还有一个小男生,黑龙江的7岁小男孩于竣浩,他的兴趣爱好多达二十多种,唱歌、跳舞、打架子鼓、打乒乓球、模特、表演、朗诵、尤克里里......
而他最拉风的是他的
拉面手艺
,虽然他身高还够不着吧台,但已经是当地拉面馆里当家的一把手。他现场做出来的拉面,电脑前的观众看了都流口水
这些孩子
从入门到登至目前的水平,平均只用了4年时间
,可见确实有天赋。很多人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原因就在于:
把成功归结到天赋上,你会感到灰心丧气,
毕竟自己能改变的有限。相反,
如果把成功归结到努力上,就会给人一种希望:只要努力得够了,我也可以。
想成为大师级人物天赋很重要
这方面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一万小时定律”
,这个概念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出自一本很火的畅销书叫
《异类》
。
很多人读完后就以为,“不管什么领域,只要努力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
其实,这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他是比较强调后天练习的那一派。而在真实世界,天赋带来影响,很可能是0分和1万分的差距。
只是对普通大众来说, “一万小时变成大师”、“努力就能成功”这种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更易于接受。
所以,
想成为大师,想出类拔萃,就必须找到自己天生的优势领域,这是能让你更快脱颖而出的方向。
在《神奇的孩子》里,这些孩子的父母接受了采访。你会发现,
孩子的天赋能被发现,很大程度得益于他们的父母。
作为成年人,我们或许没有这样的“父母”来帮我们发现天赋了,这项使命,就光荣地落到了我们自己肩上。
说到底,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帮自己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不过,从这些家长那里,我们能学到一些值得借鉴的观念,来摆正对待天赋的态度。
天赋没有贵贱之分
在《神奇的孩子》里,你能看到逼格满满的小小钢琴家,也能看到很接地气的小厨娘和小拉面师傅。
会玩阳春白雪的音乐,是天赋;小小年纪就能做出特别筋道的拉面,甩面的样子还有模有样,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天赋。
天赋这个东西,没有你想得那样无足轻重,也没有你想的那样高不可攀。
它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存在于你身上,要不要找到它把它激活,只是你的选择罢了。
天赋不是跟风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自己有“天赋”,更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里。
于是,在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为了缓解迷茫和焦虑,跟着大潮流走看似最安全。
互联网大热、就把进入互联网行业作为职业梦想;媒体宣传开青旅的文艺生活,于是去丽江、去香格里拉开家青旅,几乎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看,一不小心,我们的
“成为自己的样子、和别人不一样”
,就这样轻轻巧巧的和大众趋同。
你说:不,那就是我想要的、我期待的生活和状态!
那么,然后呢?
去互联网哪个行业呢、应聘哪个部门呢?真的去开青旅吗、什么时候行动呢?
然后你会不会又迷茫和犹豫,“哦,我还没想好怎么实现它、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擅长它。”
其实,迷茫、焦虑、不安全感,大多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能做什么;
不了解自身才干和优势,更不具备根据优势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
再加上,在父母、老师、上司和一心关注病态的心理学引导下,我们只关注别人说的“你做得不好”的地方、成为自身弱点的专家,为修补这些欠缺而一生追求,却对我们的优势不闻不问、任其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