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娜子 留言:
生了小孩之后才意识到为什么学区房这么贵。周边有位优秀的学霸朋友选择丁客是因为在上海怕买不起好学区房,不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读者 @七月 留言:
一线城市好的学区房都是高溢价,房价甚至翻倍,南京这个二线城市的一线学区房也奔十万一平米去了,想买也买不起啊!
读者 @chic 留言:
请教一下,学区房在孩子几岁的时候开始准备比较好?
孩子教育的事不是很懂,而且我一直不建议买
(尤其是投资)
学区房。
但是前阵子为了写
孩子教育
的文章,密集采访了十几对家长,学区房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经过家长们的一番说教,我也很理解他们的考量。
所以本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转述采访过的家长们对学区房的理解,后半部分从投资角度,聊聊我对学区房的看法。
一位毕业于央财,在海淀买了学区房的父亲的观点让我印象最深刻。他说:
学校由「师资」和「学苗」两部分组成。
师资决定教学水平,学苗不仅决定学习氛围,更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脉。
师资欠缺我可以花钱补,但是同学质量和关系,完全由学校决定,你说就冲这点,这钱值不值得花?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央财的圈子文化对我影响很深,我也从中受益。
「可是学区房改不了孩子」,我质疑道。这位父亲不置可否,他的观点是我为学票付费,其实买的是「概率」。
学区房让小孩子念了更好的公办小学,教育质量有保障不说,优质初中也更愿意录取优质小学的学苗。
从初中开始,淘汰就来了。
北京2014年普通高中的升学率是61.2%,很多地方都是50%多,也就是说一个中考刷掉了小一半的学生。北京本科录取率67%,算上那帮出国的孩子,实际会更高。
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的第一想法就是先别管高考了,
中考才要命啊,一旦被刷就和本科无缘。
我买学区房,就是尽量给孩子提高一些升学概率。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评论比如在孩子身上花了那么多钱,确定能培养出一个百万富翁来?
哪个当爹的会这么想!我不就是想让孩子能考个还行的大学,能找个还算体面的工作嘛。
还有一对家长也很有见地。他们对那句著名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全不care。
孩子的起跑线是家长给的,我不逼他更上一层楼,我逼自己多买几套房子给他,包括学区房。
老钱,学区房和出国留学一样,是消费品啊,我花钱给孩子的入学资格买个保险,送她出国开开眼界,你老算回报率干啥?我没想回本。
我哑口无言...
还有家长说要综合考量,最好别勉强硬上。学区房只是配套的一项,如果只这一项就力竭了,其它花钱的地方跟不上,孩子很可能会自卑,那还不如不买。
我采访的北京家长中,买不起学区房的都对天津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之前就知道天津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有优势,仔细研究才发现,天津中考的升学率在北方也是名列前茅。
还有家长
(主要是当爹的)
并不想买学区房,但是家里人根本不同意,很多母亲在孩子问题上不会有丝毫妥协,力所能及必须给最好的。没办法,半推半就地上车了。
以上内容主要是转述家长们的话,不代表我的观点。
而且我发现自己弱爆了,根本说不过这些当爹当妈的,很多想法我也慢慢认同了。
多一种声音是好事儿,大家会考虑得更全面。
下面从自住和投资角度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我在重庆买的房子边上就有个小学,但肯定不是学区房,撑死就算配套比较完善。
事实上很多房子都是这种情况,就是配套而已,根本算不上「学区房」。
学校有公办和民办两种,学区房的准确定义是:
和牛逼
公办
小学
对口,可以凭户口或产证顺利入学的房产。
这类房子绝对会有高溢价,多出来的钱就是学票的价值。
当然我并不觉得学票贵有啥不合理的,稀缺的资源要拿钱抢天经地义。
但我隐隐觉得教育资源贵应该贵在学费上,而不是学票上。
不管怎么说如果是为了孩子自住,我已成功被家长们说服😅,现在不反对买学区房了,原因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既然如此,就来总结下购买学区房的注意事项:
1
最重要的,一定要买真正的学区房,别买错了。
2
在区域选择上,要了解大版块的升学序列和教育资源分布,不能只盯小学看。
因为你一旦选择了某个区的小学,初高中大概率还是在这个区念。所以在小初高三档都有不错教育资源的大区才是首选。
3
学区房单价会贵很多,所以面积越大,学票越贵。如果单纯为了学票而买,学区房要买小,这样才能尽量支付少的溢价。
4
除了要熟悉所在城市的教育资源,还要熟悉政策。
比如上海的「公民同招」就加大了学票价值;再比如有的学校5年内只能解决一个名额,这种情况就得看上家有没有用掉;
不同城市的政策都不一样。
5
最好在孩子入学之前两三年下手,买入后全家上产证、上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