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听别人这么说我家:你们家看起来真的有档次,你家XX东西看起来真有档次。
其实我家里并不富裕,装修也不豪华。但是我妈给家里置办了一些看起来特别高级的东西,比如床单,窗帘,餐具,以及一整墙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各类书籍。
她告诉我,买东西的时候,不要光看价格和质量,而是要买能让自己显得有档次的。而是否能让你看起来有档次,其实是对一个人的眼光、品味以及对生活要求的折射。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饭局,有一道菜是白灼基围虾。其实面对需要剥壳的东西,吃起来都是有些尴尬和费劲的。有人直接就连皮带肉吃了,有人用手撕扯着虾头和虾身。很快每个人桌前都有一堆虾壳,桌上顿时乱七八糟。
只有一个叔叔,特别熟练而完整地,用刀叉剥了一只只虾子的壳。然后又像一个整虾一样,将壳默默地推到了盘子的一头。
第一次,我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高级的体面感。他的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教养,让你觉得,这个人特别有档次。
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行为会让你觉得很高端?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去图书馆上自习,旁边来了一个背双肩包的男生。坐下、打开书包、放好书和杯子、挪动凳子,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不发出任何声音。
在水房洗衣服,有女生接水洗脸,盆子侧倾向我的相反方向,用手护着,怕水溅到我。陌生的女生,却感觉很温柔很美丽。”
那个叫猫后阿的答主说,有教养能够体贴他人的人,最高端。
其实高端,就是有档次。这是一个人对自我修养、行为、精神境界的追求的表现。
我家门口,有一条街,每天早晨会有好多摆摊的人卖早点。但是有一个阿姨,她家的摊位总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好像你根本不是在吃路边摊,而是在一个法式餐厅里吃brunch。
她也推车,但是车上的铁皮,像新的一样闪着灰色的金属光泽;车上的玻璃也被擦得几近透明;她也卖煎饼,可锅的周围,完全没有乱七八糟的葱花和碎渣;阿姨家装豆浆的碗,是青花瓷图案的。
最重要的是,阿姨本人,每天早晨都像一个大厨一样,穿着白色的厨师服,带着一个白色的帽子,还会涂口红。
有档次就是,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能用相对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追求有品质的生活。
可是档次不同的人,其实是无法互相理解的。一个女生若是和别人说自己喜欢吃高级料理、热爱看书和艺术,她极有可能被贴上“装逼”、“做作”的标签。
反之,另外一个女生说自己喜欢吃路边摊,钟爱烤串和麻辣烫,就会被认为是好相处、率性。
这就让我想起我妈,她无论在家还是出门在外,都是必须要化妆的。我一度特别不理解,就对着我和我爸俩人,还要精心装扮一番,也是有点矫情了。
但后来我在看美剧《摩登家庭》时,有一集,Jay不再打扮自己,他太太很不爽,对他说:
美剧《摩登家庭》
我妈的档次,在外人眼里是虚荣和肤浅的爱美,是为了表现和包装自己。但其实,对她来说,她的档次是对爱的维护,尊重和坚持。
我以前有个同事,特别喜欢看戏剧。似乎他的业余生活就是在看剧,评剧,每年乌镇戏剧节他都跑去参加。大家都特别不理解,毕竟很多人都觉得,戏剧这种爱好,真的不是装装样子而已吗?
但其实,这个同事,初中时就跟随父母去了英国。从此爱上了看戏剧。
他说,莎士比亚说过,戏剧是人生的缩影。你能从看剧时,近距离地观察别人的人生,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是看电影这种银幕艺术所提供不了的体验。
因为经历、接受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在同事眼里,这就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活方式。不同档次的人,根本无法理解。
我一直觉得,每一个真的让人感觉有档次的人,都不是表面看着富足艺术那么肤浅。
有太多人,纵然背着爱马仕,你还是觉得TA没什么脑子和文化;而有些人,就算全身优衣库,你还是会觉得这个人散发着一种值得人尊重的气质。
有档次,从来都不是基于物质的执着和炫耀,而是对精神的追求和探索,对自我的约束和自制。
为什么要追求有档次的人生?
有一本书叫《上海的金枝玉叶》,讲述了永安百货四小姐黛西的故事。总体说来,就是一个小时候被富养长大,吃穿用度都十分金贵的娇小姐,50岁时,面对时代变革,跌入深渊。丈夫死于狱中,父母骨灰全被销毁,整个家族跌入深渊。
黛西这样一个富足了大半辈子的小姐,面临生活的磨难,却依旧温暖明亮。
她有好几年,工作时是刷马桶,她从不抱怨,有时候还穿着旗袍去上班;她觉得劳动有助于保持身材;她用铝制的饭盒在蜂窝炉上烤蛋糕当下午茶;她在平反后做英文老师,自豪自己是“劳动妇女”。
黛西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档次的人生,能给我们带来的力量:
当你了解过好的标准,才能在面对坏的时候,守住底线,不放弃光明。
黛西去世后,挽联上写着: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因为一个有档次的人,才能享受世界的好,原谅世界的恶,像金枝玉叶一样,永远不会枯萎和凋谢。
档次,就是一个人在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就像我那个特别爱看剧的同事,曾经给我说过一个他的故事。
他本来家里很好,但是父母离异后,妈妈带着他去了英国。刚去时,日子过得很惨。
就算妈妈同时做了三份工,他也得在上学之余打工补贴家用,还是租不起带暖气的房子。那时候,他语言不通,也只能做一些体力劳动,每天累得贼想死,回家后,冷得心都冻住了。
虽然生活很苦,但是他妈妈是一个很乐观的女人。每个月,都会带他去很便宜的小剧场,看看剧,被艺术熏陶一下。
他说,很长一段时间,支撑他坚持打工和学语言的动力,就是去看剧。他想去大剧场,想听懂台上的人到底在演什么。平时吃的那些苦,也变得特别有意义。
我其实理解他的意思。
看剧,对他来说,就像黛西刷马桶时穿的旗袍,可以提醒一个人,无论当下有多么饥寒交迫,但是精神追求的美好,在不停的召唤他,你应该往这个方向,走下去。
这可能就是戏剧、艺术还有精神追求这种有档次的生活方式,能给人带来的一种鼓励。
乌镇戏剧节的掌舵人陈向宏先生说过一句话:“轻的是梦,有人半路就扔了,有人一生都提着。”
陈向宏先生,用了18年,恢复了一个记忆中的故乡——乌镇,又用了5年,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戏剧节——乌镇戏剧节。
有追求的人生,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从来不会扔掉自己的梦,也不会忘记自己要走的路。
所以我特别喜欢乌镇戏剧节,不是单纯去看戏,而是每年通过乌镇戏剧节这种惬意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从城市的匆忙焦虑中解脱出来,给自己的灵魂充充电,给自己一个爱上生活的理由。
有人曾这么描述乌镇戏剧节:日夜混着荷尔蒙,灵感因子在小镇上空爆炸。
尤其今年的戏剧节,以“明”为主题,囊括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部特邀剧目,在短短的11天里聚集了100场戏剧演出。每一部都有它独特的地方,都值得到访乌镇的人与之对话。
《叶普盖尼•奥涅金》俄罗斯
《这辈子有过你》中国
《黑夜黑帮黑车——影像的复仇》美国
戏剧的魅力在于它的剧场性,没进过剧场的人都应该去尝试一下。近距离感受了解别人的文化、思想,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眼界的开阔,会让你对世界和生活有新的认识和感触。
乌镇戏剧节有一个单元叫青年竞演,是从全国的参选作品中选出来的优秀的青年戏剧作品。每次在门口排队入场的人都特别多,不光是因为它是免费的,更因为它有青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些生涩,有些粗粝,但是是一种坚定的生活态度。
当然,你还可以在小镇对话里遇见大师对谈,名家讲学。不必担心他们谈的太深奥,其实氛围不像一般的学术讨论,更有很多跨界的名人参与,思想的碰撞和新的思维方式才是他们的目的。
乌镇戏剧节的另外一重惊喜是一定会在街头偶遇的古镇嘉年华。他们遍布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让你感觉走在其中有那么一点不真实。
四处都在上演戏剧,走出一场爱恨情仇,瞬间又走入另一场别人的生活,真正的戏梦人生大抵说的就是这样。
白天的乌镇是纷繁的,是梦幻的。晚上的乌镇又是另一个模样,戏剧在剧场里上演,河边看去灯光从屋檐下漏出来撒在河面,一个个小窗子里是一群人围坐吃饭,石板路上偶尔走过闲逛的人。
这本应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记忆中的故乡。
“奶茶”刘若英代言乌镇
“奶茶”刘若英说:“生活在梦里的乌镇,美得让人不忍醒来。”
档次的提升,从来都不是急躁而匆忙的,而是这样,耐心的,惬意的,沉稳的。
而且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果姐就是出生于这个1300年的古镇。江南小吃、皮影戏、小桥流水、青石板……
乌镇皮影戏
乌镇夜景
小桥流水
乌镇美食
特别欢迎大家去果姐的家乡做客,而且,那几天,我也会在哟,没准咱们就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