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珠海演艺集团 ·  2 天前  
深焦DeepFocus  ·  好莱坞的画饼、PUA和裁员 ·  6 天前  
张小北  ·  //@冷斯基SoCoolDriver://@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编剧与中国式的“电影工业”的关系是什么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29 23:31

正文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源 | 新浪专栏 作者 | 水煮娱 唐棣 

没有好剧本不投资,没有稿酬编剧不动手”是我所接触的电影行里最常见的僵局,这涉及了投资人和制片人,制片人与编剧两组关系。近些年,我们在各种场合听的最多的呼吁是“工业啊,工业”!可是,一个正常工业体系下的状况一定是投资人为全局买单,制片人为剧本买单。国内电影人奔走呼号的“工业”追求,一方面是技术达标,更重要的是谋求规范的保障。



做电影需要热情,热情也常常被拿来践踏,所以每个想做电影的人时刻要面对“中国特色”的工业——制片人往往是不出钱的业内人士,制片人瞪着眼睛,渴望“自己的眼光”获得投资人连同自己和自己找来的剧本一起买单。其实,开头那句话两边看似有理,再想则是一个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其实,制片人和投资人属于“工业”上游,大部分国内的制片人纯粹找投资,不涉及创作。编剧在这个莫名其妙的流水线上处于中下游。挂不挂名的事暂且不谈,劳动付出之后尾款大部分人拿不到,甚至开机(涉及尾款),很多编剧并不知情。据说,这样的事在好莱坞很少发生,因为那是一个正常的、冷静的工业。


一个剧本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点子,一套结构。“创意”在我们的版权法里没有保护,当然对于创作来说,也很难界定。创意容易重复,于是每年都会有一些翻拍。这是名正言顺地取巧。还有一些力主原创,很多电影圈的官司都是打这个,你说没有借鉴,他说有借鉴,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出比他们都久远的多的例子,这就是一个转圈官司。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



以我所见,说回到创意在剧本与投资之间的种种惊险。现在,电影发展这么好,制片人和投资人在剧作层面,需要的首先是一个创意,其次才是剧本细节。任何时候,专业编剧创作剧本都是简单而愉快的。在我看来,孰好孰坏在于是否提供出好创意,或者好架构。比如,导演哈内克曾说过:


创作剧本真正工作不是在写戏,而是创造出整体的架构。”


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才让国内电影圈处处僵局。作为制片人在整个融资阶段,扮演的是拿剧本找投资的人,连接作者与资方。既然僵局出现,只能证明投资人与制片人判断不同,最好的方式就是编剧赶紧写新剧本,制片人应该换一个新投资人。这对双方都没有坏处,因为唯一的体力脑力付出者是编剧(当然,制片人也在为剧本四处跑)。


剧本好坏不谈,编剧付出具体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编剧拿出最大能力,依然得不到资方“好”的评价。一个剧本的初稿基本的气息在那里,修改无法师剧本有质变,且最可能离编剧的初衷越来越远。


之前,有个大牌艺人的经纪人跟我说,他曾拿三个你觉得好的剧本给艺人看。飞机时间足够看完。三个剧本分别来自一个大编剧、一个大公司、一个新人编剧。他故意隐去这些信息。结果下了飞机,艺人没有选出一个。经纪人不得不戳破剧本的来源。然后,艺人回忆一下,说把大编剧那个剧本再给我看一下。




大编剧的剧本真的好么?很多时候艺人除没时间从别的地方判断。有名的作者不一定剧本有多好,但好几率比新作者大;大公司拿着剧本来谈都是投资搞定了,项目成功几率大于新编剧还要再去找投资,他们把自己的时间赌在大几率上。新人编剧的剧本成功率很低,当年的《大钻石》到《疯狂的石头》,走的就是新人编剧的艰难之路。宁浩走成功了,代价是商业利益上一分没有,无论片子买多少钱。据说“新星导计划”就是这样,《混大成人》那本书里都有记录,宁浩导演自己搭了不少钱。


我的意思是好与不好都太主观。


好多合作只能强行限定时间以及判断标准,有时谁都会说剧本是艺术创作,不能限制,不能催促;但从工业角度也可以说剧本是工作表,必须守时,必须及时。


国内某盗墓IP大片基本就是这么干的,剧本没完就上马开拍了。一边拍一边写(逐渐远离原来的IP,后来还闹到法庭上),跟组编剧一行由此诞生,有的可以纠正过来,越写越好;有的开头就是个错误,明知道不行,投资到位,档期已定,箭在弦上,这电影出来后可能就折了。


前辈告诉我,电影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行业。编剧不得不面对未来。投资人许给你的未来不是不你需要的?这看个人选择。我无数次听到制片人说,需要好剧本。也无数次听编剧说,制片人瞎指挥。供求双方过起了猜忌、虚伪的日子。这个日子通常又是无比漫长的。




剧本到底重不重要?


面上说,一剧之本,这是艺术虚伪的一面。以我的观察是“看病下药”。对于大公司,剧本不如剧本背后的人重要。剧本可以修改。而剧本背后的资本或者资源不能换(比如大导演拿来的剧本)。大编剧的剧本不用看,就可以合作,作者已经大于剧本本身。很多人会跟你谈剧本重要,因为这是制片人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实在东西。电影观念、电影审美,凡是停留在嘴上说的事物都不可信。此时,我们以剧本的尽快识别对方。


比如有一天,制片过一两部电影的制作人甲,与拿着剧本四处碰壁的新导演乙相遇。两人在咖啡厅见面。期间,聊到乙的剧本,故事讲完后,甲非常感兴趣。于是提议乙拿时间跟自己把这个电影规划一遍。然后,把细节扣清楚,甲才能去谈投资。时间成本的问题是甲也有时间花在其中,这个平等。其次是甲在不清楚的状况下,不能更好的游说投资人,但甲在完全了解电影各个细部之后也未必。你甚至会替我回答,至少机会大一点。这个貌似平等。接下来的故事开始进入假设。


假设一:乙和盘而出,甲认真以对,各种意见各种解决方式,甚至连发行的事都想好了。假设二:乙没有同意甲的提议,自己继续找投资。甲觉得乙太不懂行,为乙而惋惜。


很多时候,第一种假设是常态,新导演渴望制片人。假设一的结局可能是甲拿着剧本去找投资人,最后投资人找到,留下剧本,乙出局,甲仍是制片人。还有可能的结局是甲没有找到投资,乙找到了投资人,甲理所当然成了此电影项目的恩人,因为有一次不短时间的规划,各种细节为乙解决不少。两种结局,甲获利最大。


假设二的结局较简单,乙没找到投资,甲在观望;乙一辈子也没找到投资,甲在观望。两种结局也是一种结局,甲有可能损失一个自己觉得好的项目,乙则一辈子没有拍成电影。甲相对找投资的乙是轻松的。甲损失最小,乙付出最大精力。


作为创作者,你判断别人时,也被别人判断。


好编剧写出好作品,但没有人看,没人投资,你就不知道这么一群人存在。无论多少人呼吁,做自己太难,投资人考虑市场也没有错误。久而久之,大家会觉得国内电影行业里没有好的作者。其实,剧本找到对应的制片人,制片人找到追求一致的投资人,这个局就差不多开始了第一步。悲哀的是,不良的工业体系为资本开了绿灯,电影作者面对红灯除了转向,别无他法。这一步很多人可能走得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E / N / D

招聘

商务助理、编剧经纪人、法务专员、影视策划(项目评估)、产业记者(兼职)、文案策划 —— 2-3年影视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简历与作品投递至[email protected]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rene0602

影视公司合作 ◇ zqy24680

编剧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复“我要加入分会”加入编剧帮全球分会

投稿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百度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