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西楚霸王项羽,被称之为“千古第一名将”,后人评价其“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到:
(项羽)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项羽也确实没吹牛。
他于公元前209年,23岁的时候,随着叔叔项梁起兵反秦,在会稽郡守府单人亲手杀死近百人,凭借勇猛镇住了整个郡守府上千人。
项羽不仅个人武力勇猛,军事指挥能力也很卓越,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多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例如,在巨鹿之战中,他带领几万楚军全部渡河后,凿沉船、砸掉锅、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来源)。
他再通过断绝秦军粮道的方法,以少胜多,仅凭几万人就击败了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大军,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
在与刘邦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也是每战必胜,数次把刘邦打得全军覆没。
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巧妙地运用了骑兵长途突袭的战术,创造了以3万精骑歼灭刘邦56万诸侯联军的辉煌战役。
但起兵八年,七十余战无败绩的项羽,
只输了一次垓下之战,就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玩了个“乌江自刎”。
自杀时,年仅30岁。
项羽是周王族的后代,本姓姬,后以被分封的国名项为族名,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学历出色)
,自身也是历史少有的兼具个人勇武和统帅才能的战神
(军事智力出众)
。
但就是一切都太完美了,导致他只能接受自己一直赢,只要大输一次,就画句号了。
而他的对手刘邦则与他完全相反。
刘邦出生农家,起兵反秦时仅仅是个泗水亭长
(学历一般)
,而且总打败仗,多次被项羽打得全军覆没
(军事智力一般)
。
但他全然不以为意,输了后要么跑到韩信军营中借韩信的兵,要么就是靠萧何从后方不断地输送兵员,有了兵员后又满血复活,再次与项羽缠斗,直至赢了楚汉争霸。
刘邦如此,刘邦的后代刘备也是如此。
刘备自称是300多年前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实也未知真假,因为刘胜喜好酒色,以子孙众多著称
(有一百二十多个子孙)
。
但即使是真的,刘备也家道中落已久。
◆
学历一般
刘备是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卖草鞋为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
军事智力一般
同时打仗能力跟祖先刘邦有得一拼,人称“百败将军”:
戎马半生,屡打败仗,甚至好几次连老婆、孩子都被人俘虏了。
年到半百之时,依然未有寸土,只能寄人篱下。
但即使遇到这么多挫折,他也没泄气。
最终凭借一流的坚持能力,赤壁之战后,迎来了自己逆天改命的机会,取得荆州和汉中,称帝成立了蜀汉政权。
从项羽和刘邦、刘备的不同结局可见:
“输得起”,比“一直赢”更重要。
也就是,
抗挫力相较于学历和智商,对一个人来说反而是更重要的。
01
抗挫力可以修养一个人的心境
曾国藩曾说过:
“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以心制境,万事可成。”
意思是:
在顺利的生活环境里不懈怠,在逆境里不气馁放弃,以内心坚定的信念克服环境的影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万事可成”的前景很美好,“顺境不惰,逆境不馁”的道理也很简单,但要做到却很不容易。
特别是“逆境不馁”的心境养成
,一定离不开
多次的“受挫—爬起来”的重复过程。
曾国藩自己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
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秀才考试。
此前五次考试,曾国藩都名落孙山,不幸的是,这次依然没考中秀才。
并且还被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省教育厅长)悬牌批责他的文章“文理欠通”。
这让曾国藩深感耻辱。
因为,清顺治年间给文章定了六等,“文理欠通“是最差的第六等。而且,还是在全省公告示众的第六等。
回家之后,曾国藩一头钻进书房里发愤图强,还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涤生”,意思就是要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发奋努力,重新做人。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秀才考试,一举考中。
后来进士及第后的曾国藩,对自己的仕途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因此急于表现,给刚成为皇帝的咸丰帝上疏了很多奏折。
没有谁是喜欢听别人谏言的,对于年少气盛、刚上任的皇帝来说,更是如此。
而曾国藩却写了许多封奏折,差点连自己的命都搭进去,最后被咸丰帝嫌弃不重用。
曾国藩直来直去的性格,对皇帝如此,对其他人也是如此。
在老家湖南长沙练兵时,因为他说话太直,性格锋芒外露,导致当地的官员都和他的关系恶劣。
结果在一次处理军营纠纷时,伤害到了绿营兵的利益,导致兵变,曾国藩几乎被士兵杀死,最后靠翻墙逃出。
更可悲的是,同僚们不但见死不救,反而在一旁偷看他的笑话,最后以曾国藩给绿营军道歉,事才稍稍缓和。
曾国藩因为这次的事,差点丢了性命,也丢了颜面。
后来他只得卷起铺盖远离长沙的纷争,跑到了僻静的衡阳,开始自己练兵。
没有朝廷的拨饷,也得不到其他官员的帮助,在这样极端苛刻的条件下,曾国藩硬是组建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
而当曾国藩好不容易将自己组建的湘军带得稍有起色时,咸丰反而趁着曾国藩父亲去世,让他回家守制两年,实际上是剥夺他对湘军的控制权。
一般人遭遇这么多挫折,肯定会郁闷至极,那时的曾国藩也是如此,他一直在跟家里人发脾气,整日怼天怼地。
但有一天,当他无意拿起来老子和庄子的书来看时,被道家无为的思想给打开了心扉。
他开始回顾自己一路在官场经历的挫折、困难,反思到自身固执、傲慢、清高的缺点,领悟到了“人刚易折,要外柔内刚“的道理。
他一一拜访曾经得罪的官员,对待周边的人开始非常宽厚,对待自己却非常严格。
于是,
一个“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以心制境,万事可成”的曾国藩诞生了。
他不仅成了清末的中兴名臣,而且还被后人尊为了与孔子、王阳明并列的“两个半圣人”
(孔子和王阳明各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
你看,有了抗挫力,哪怕像曾国藩这样脑袋笨、性子直、说话又冲的人,在历经多轮挫折后,都能养出外柔内刚的心境。
02
抗挫力可以提升人的能力
人的能力提升,在失败中会提升得更多更快。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
失败经历能激活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区域,促进神经可塑性,从而加速能力的提升。
此外,管理学中的
“
失败智慧”
强调: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能够快速积累经验,形成更全面的决策能力。
曾国藩军事指挥能力的提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曾国藩组建湘军前,从未打过仗,只是一介书生,所以一开始在带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屡遭败仗。
1854年曾国藩雄心勃勃地率领2万多湘军浩浩荡荡踏上了征讨太平军的征途。
湘军还没有到达岳州,岳州太平军闻风而逃,湘军兵不血刃拿下岳州,曾国藩因此趾高气扬。
但夜里,一万多太平军来到岳州,将城包围,与城内的细作里应外合,把湘军打个措手不及,曾国藩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逃出岳州城。
太平军又设下圈套,散布假消息,说靖港只有太平军500余人。曾国藩派出多路密探,得到消息均相同,曾国藩又信心大增,下定决心此战必胜。
当他率领湘军杀到靖港,发现空无一人,心慌之际,噪声大起,埋伏在外的太平军将湘军围困于靖港。曾国藩大败,乘船逃命。
连续两次败仗,曾国藩在船上越想越气,羞愤成怒,一头扎入河中,跳河自尽,所幸为部下所救。
到了1855年,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湖口、九江与太平军对峙,又中了石达开的计谋,遭遇湖口惨败,自己也差点阵亡。
但几次大败之后,却让曾国藩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军事指挥经验和能力。
他意识到太平军的优势在于擅长野外作战,于是
设计了一套针对性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
一是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通过修筑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来步步蚕食太平军的领地。
二是采取稳扎稳打的保守战术。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抵抗和消耗太平军的实力,同时尝试切断天平军的粮道,加大对天平军实力的消耗。
通过“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曾国藩消弭了太平军最大的优势,成功地转化了战争的主导权,最终成功攻占了太平军的都城天京(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
具有抗挫力的人,宛如“不倒翁”,无论怎么倒下去,都能再站起来。
例如,刘邦、刘备,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虽然打了不少败仗,但每次败仗后,都没有像项羽一样感慨“天要亡我”,不肯继续尝试。
而是继续筹措兵马粮草,继续来过。
曾国藩在心境蜕变之前,虽然因为兵败闹过几次跳船自尽,但被救后,特别是后来心境养成后,面对兵败不再羞愤,而是着眼于如何再来。
像湖口惨败之后,他立马重振湘军水师,以鄱阳湖的“内湖水师”为基础,再度打造出一支强悍的水军力量。
1857年10月,第二次湖口水战之时(第一次湖口水战二年半之后),湘军水师就彻底击败了太平军水师,夺取了长江水域的控制权。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
抗挫力就像是命运给予我们的一张"重来卡",
让我们有机会修正错误,吸取教训,最终达成目标。
复盘,就是提升抗挫力最好的方法,加我领取一套
《顶级复盘SOP模板》
。
抗挫力如此有价值,那我们要如何提高自己的抗挫力,或者提高自己孩子的抗挫力呢?
做到以下四点即可:
1、
培养积极的心态
2、
接受自我的不完美
3、
适度低头适应环境
4、
多主动经历挫折
同样一件事,我们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截然不同的。
同样看到花朵的凋谢:
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是一种霸气的回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罢百花杀”;
而林黛玉则是一种对自身身世的哀怨:“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所以,要提升抗挫力,咱们就要多培养自我的积极心态,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遇到的挫败。
用类似下面这样的信念替换自己原有的一些悲观信念:
◆
只需要改变我们自己,人生便有改变
◆
“总有办法”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
每次挫败都都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动的一步
如果你有孩子,也想提高孩子的抗挫力,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建立这样的积极信念。
05
接受自我的不完美
容易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的人,往往都是那些苛求自我,要求自己完美无缺的人。
他们不能接受自己不行,更不能容许自己的完美形象在他人面前崩塌。
就像项羽,垓下之战失败后,仅余28骑跟着突围而出,项羽还要跟身边的骑兵强调: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后亲自冲进汉军的追兵里,斩杀一名汉将、一都尉、上百名士兵。
以此证明,他的神勇依旧,失败非战之罪,而是天要亡他。
最后到了乌江边,撑船的乌江亭长劝他渡河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
但他却因跟着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全军覆没,“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自刎而死。
这就是过度在意自己的自尊,过分在意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
项羽这种神勇千古无二的战神,都无法维持其战无不胜的完美要求,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就更没必要去苛求自己,要求次次成功了。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适当做向下比较。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避免会处于社会比较中。
如果你总是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对比,那在社会比较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更有可能导致你无法接受挫折。
但如果你换个角度,
拿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劣势做向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