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农历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是民间“送穷迎财”、开市纳福的日子。
这天早上,
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
与省内十余名民营企业家围桌而坐,共话发展。
企业家们在这天开工复市,省领导在这天餐叙座谈,意味深长,传递出多重信号。
空中俯瞰下的郑州一景 图源:河南日报
信号一:民营经济好则河南经济好,民营经济强则河南经济强
“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话语,鼓舞着万千民营企业家。
春节前一段时间,《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发布,首次对涉企行政检查作出系统全面规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审议,首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多项涉民营企业重大改革举措正在加快落地,让民营企业“海阔凭鱼跃”,是这些政策举措的基础和根本逻辑。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河南出现了以双汇、宇通、森源、三全、卫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民营经济主体达1081.7万户,约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河南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5%以上的GDP、65%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进出口总值、90%以上的城镇就业,为稳增长、保就业、促创新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
位于河南长垣的卫华集团
成品库 图源:新华社
信号二:拼抢一季度实现“开门红”,需要民营经济跑起来跳起来
大年初五这天的餐叙交流,这一特别的举动,与河南近期系列举措相互印证着。
1月5日,河南发布《推动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扩需求、稳主体、惠民生、防风险,推出28条超常规、快节奏、具体化举措。
同日,河南举办第十五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全省“签约一批”项目610个,总投资4395亿元;“开工一批”项目602个,总投资4044.3亿元;结转“投产一批”项目1033个,总投资4344.9亿元。河南,以奔跑的姿态抢开重大项目建设新局。
1月19日晚,河南省还处在“两会”正在召开的时间。在会议间隙,河南拼抢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动员部署会在郑州召开。
可以说,拧紧发条、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把各项工作往前抓、往前推、往前赶,全力跑好“第一步”、打好“第一仗”……跑起来、跳起来、拼起来的信号声响彻中原。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活跃因子”——民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活力之源、竞争之要,也是拼抢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的希望所在。
工人在河南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作 图源:新华社
信号三: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破局开路
此次受邀企业名单也颇引人关注、耐人寻味:不仅涵盖了传统行业的佼佼者,如牧原、卫华、双汇、好想你等,也有在新型材料、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强劲实力的企业,如多氟多新材料、郑州安图实业、汉威科技、真实生物、UU跑腿等。
这份名单,无疑是对河南经济向新而行的生动注解。河南要摆脱资源型路径依赖,就必须在新赛道打造新优势,同时在传统行业中激发出新动能。
在交流中,刘宁提到,希望民营企业
找准参与服务“四高四争先”的着力点,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把握机遇、开拓发展
。当下,广大民营企业把握时代大势,坚持自主创新,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力军。
从30多年前的22头猪开始,牧原集团积极拥抱新技术,当传统养殖业遇上人工智能,牧原在效率提升、品质升级方面,有干不完的事;作为起重机装备龙头企业,卫华集团坚持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拿出4%—6%投入科技创新,推动卫华制造向卫华“智”造转变;作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三全食品正大踏步走在焕新之路上,工业机器人、AI视觉识别机等一大批智能化、数字化装备广泛应用。
过去是拼胆量、拼资源、拼价格,现在是拼创新、拼技术、拼人才,拼谁能把实验室技术变成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这是企业和企业家们必须闯过的“火焰山”。
工作人员在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仔猪段查看仔猪的生长情况 图源:新华社
信号四:亲清政商关系,需要更务实的制度支撑
“当作自己人”,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阳光、雨露、养分,河南的硬核政策一项接着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