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我们不能忘的,是为之自豪的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
但我们更不能忘的,是让我们值得敬佩的承载着五千年文化的那些人。
为什么你这么努力却成不了事,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谈到朱熹,就有人攻击他的“存天理,灭人欲”,“迂腐之极,教条之极。”
“扼杀人的欲望,杀死了古代好多女人。”
“罪大恶极,中国禁欲文化的鼻祖”
最典型的例子,朱熹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往历史上一看,朱熹杀死了很多女性的生命,让她们活活守了很多年的寡。
但台湾哲学家陈荣捷先生说得好:“第一,这句话是针对男女说的,无论哪一方都应该认为节操最大;
第二,此处的节不能仅仅理解为贞节,而要放大理解,是一个人的骨气。”
朱熹不为人知的一个事情是,他亲手策划了自己侄女的改嫁。
在朱熹的世界里,一切满足正常生理需求的行为,都是天理,那么人欲是什么?
因你一人之私欲,让大家都为你送命,这是人欲;
有了家庭,还包养小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这是人欲;
你家有钱,买别墅,买海景房,却在街头上躺着成百上千的流浪者,这是人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也是人欲。
几千年以来,朱熹反对的,我们今天其实一样在反对。
你支持贫富差距大,有人吃香喝辣,有人饿死街头吗?
你支持男人出轨,女人出轨,包养情妇,包养小鲜肉嘛?
你应该不会。
绝大部分人痛恨朱熹,是因为误解朱熹,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生命,今天,我们还你一个真实的朱熹。
(一)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读书成大事的人不多,曾国藩一个,王阳明一个,朱熹算一个。”
据说,朱熹尚未出身时,他爹朱松请人算了一卦:“帮我看看富贵如何。”
卜卦者算完,吓了一跳:“你富也富不了哪儿去,贵也贵不到哪儿去,但你生个儿子的话,就不得了,一定是孔夫子再世。”
其后,朱松果然生下了朱熹,传闻朱熹出生那一天,他老家婺源家门口的古井里顿时紫气如虹,蔚为大观,似乎昭示着后世“紫阳先生”的诞生。
朱松对这个宝贝儿子甚为疼爱,亲自传道授业解惑,而少年朱熹也表现出过人天资,四岁,朱松指着天,对朱熹说:“你看,这是天。”
朱熹看天,沉吟了一会儿,反问道:“天上有何物?”
朱松一时语噎,却也大惊失色,区区四岁小儿,竟有如此深思之心,来思索天上有何物。
“此子必非凡物。”
朱松也不客气,拿出一大摞四书五经七七八八的书摆在朱熹面前,一个字,“读”。
朱熹更不客气,读就读,便像猛龙一样一头扎进书海,和绝大部分人看大块头书头都大了不一样,朱熹生来就是块读书的料子,在书海里泡着,如鱼得水。
此后,一年四季,无论春雨夏雷,秋叶冬雪,在福建尤溪的一栋小馆舍窗前,都可以看到朱熹伏案苦读的身影,天资聪颖,再加日夜苦读,朱熹很快对先秦古经熟络起来。
八岁即可读懂《孝经》,懂得“孝”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其扉页写下:“若不为此,便不成人。”
还在朱松面前谈得头头是道。
后来在山水环绕的“六经堂”读书时,朱熹规定自己“读书必诵”,必须读书,不能看书,学习《中庸》、《大学》,他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诵读十遍。
读到《中庸》“人家一遍就能做成的事,自己做不成,就做一百遍;人家十遍就能做成的事,自己做不成,就做一千遍,人若果真能够若此,再蠢的人也会变得通达,再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大。”
朱熹便愈加奋慨,求学精进之心愈强。
绍兴八年,朱熹九岁,便已开始啃《孟子》,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就被孟子之精思与磅礴吸引住了。
“我八、九岁时,读《孟子》,每每都深受震动,慨然奋发,以为为学,就是要下这样的功夫。 此后更是欲罢不能,坚持不懈地苦学。”
你可知朱熹苦学至何种程度?
每年朱松要带着朱熹去扫墓,他都要住在黄熊山脚下的云根书院读书,有时为将天地之气与书本之精结合起来,他真是爬到高耸入云的湛卢山抱经苦读。
正是凭着此般毅力与刻苦,朱熹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打开儒学的大门。
“自此为学,方有寸进。”
(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非常重视读书,但其实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无非为升官发财泡女人而已,若较真来讲,真正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之人很少。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中评序》中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
陶渊明是真的喜欢读书,最纯粹的读书人,“每次看书,不求能不能看懂,只管看,如若碰到不懂的地方,便跳过去,某一天再看,突然懂了,就高兴地睡不着觉。”
朱熹也是这种人,直至晚年,他抱病在床,依然不忘读书,每次都看得入迷,废寝忘食。
每每有心得之处,都乐呵得直咳嗽。
家人劝他不要看了,不要看了,他却说:“读书乃是天下第一乐事,现在病了,已经如此痛苦,怎能还不让我读书。”
冯唐说:“人生最美好的事,几床悍妇几墙书。”
朱熹不是亨利米勒,他不需要几床悍妇,但他的确有几墙书,以便闲时、苦闷时、乐达时随手翻阅。
朱熹甚至根据自己一生读书之经历,写出了流传千年的《读书之法》。
他的学生辅汉卿等人将他的读书方法整理起来,史称“朱子读书法”。
简要来说,“朱子读书法”分为四点。
第一,读书要有仪式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
读书之前,必要先将桌子整理干净,待窗台阳光正好,空气正新,挺胸直腰,才可翻开书本。
第二,读书要诵读。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真正的读书,都是慢阅读,慢慢地读,精精地读,才可读透一本书。
第三,读书要循序渐进。
“(孩子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朱熹眼里,童蒙教育必先始于基本道德礼仪,从很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见师长问好,见父母问好,主动承担家庭任务,所有这些做好之后,再练读书的基本功和写字。
“行有余力,学以从文”。
第四,读书之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人。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读书是为了知行合一。
故而朱熹常教育门下弟子,看那些智者的言论,要想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书里所说,是否有什么过错,要如何改正。
朱熹一生苦读,却从未以读为苦,而是以此为乐。
朱熹曾写过一首读书四时之乐,其诗云: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思来想去,世事浮沉,春夏秋冬,风雨云雪,只要书卷在手,则快乐永藏于心。
晚年,朱熹隐居于福建武夷山,日夜读书、讲学、著述,其门下弟子追随者数千人。
“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得酒啸咏。”
我仿佛看到一个白髯飘飘的老者,和一大群稚嫩的年轻人,他们好读书,好喝酒,他们啸聚在一个无人到访的深山之中,一手持书卷,一手握酒坛,每饮酒,则成诵,诵读之声,漫山遍野,悠悠而鸣,浩浩其声。
(一)
中国的读书人,春花秋月、孔孟老庄到了最后,少不了动做官的念头。
“学而优则仕”。
绍兴17年,年少气盛的朱熹觉得自己不能再闷头读书了,习得一身经世济民的本事,再宅在家里吟弄风月,不像话,那是文艺青年干的事,朱熹要做的,是学者,也是政治家。
于是,当年秋天,朱熹就参加了建州乡贡。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所有报考的人,要先参加州试,考过了才能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省试过了,参加殿试,殿试又过了,就可以做官了。
朱熹自小苦读诗书,四书五经更不在话下,轻轻松松考过州试。
当时主考官蔡兹的看到朱熹的文章,赞叹不已:“好文啊,好文啊,格局气魄,眼力思虑,处处着眼于国家民族,此人他日必非常人。”大笔一挥,让朱熹过了。
次年,绍兴18年,朱熹参加礼部主考的省试,又以三篇关于《易经》、《孟子》、《论语》的文章震动考官,朱熹便又通过省试,直达殿试。
四月三日,宋高宗赵构亲在集英殿考核通过省试的举人们,题目是:中兴。
“朕觉得历史上的中兴皇帝,没有比光武帝刘秀更厉害的了。爱卿们都来谈一谈,朕要怎么做,才能中兴我大宋王朝。”
朱熹看到这个题目就感觉赵构无耻,非常无耻。赵构怎么能和光武帝刘秀相比,光武帝单枪匹马,收拾汉家破碎山河,重建了一个东汉王朝,而靖康之变后,赵构携着一帮大臣来到江南建朝,如今安稳下来,不想着北伐收复中原,反而自取欺辱,要向金称臣——你他妈还有脸说中兴?
朱熹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顺着皇帝的想法,写反战,与金求和的好处;一个是写出自己的心理想法,力陈苟安江南,必将灭亡,所以必须北伐,收复中原。
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后果。
你要知道,这是殿试,弄好了,皇帝面前露个相,将来留京,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弄不好,穷山恶水、刁民鼠辈,哪儿不舒服派你去哪儿。
思来想去,朱熹选择了第二种。
既然难以抉择,那就遵从自己的内心吧,无论结果如何,是好是坏,至少不会令自己遗憾,也不会愧对自己的内心。
“从其心者,而为圣。”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迷茫和难以抉择,只是你过分遮蔽了自己的心灵。
虽然语言也并不激烈,朱熹还是被朝廷狠狠扇了一巴掌——五甲第五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给了一个阿谀皇帝,反对战争,支持议和的家伙。
朱熹也不恼,五十九就五十九,他很安心。
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选择,那个获得状元的家伙现在没谁知道了,朱熹却作为一代儒学宗师名垂青史,但他却并非可以为之。
命运不是康庄大道,命运是过山车,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你用尽心思想去解,其实都解不开,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遵从内心,遵从自己的坚守的原则。
命运不一定会厚待这样的人,但至少不会亏待。
(二)
绍兴二十三年,根据朝廷的安排,“你去同安当主薄吧。”朱熹早有预料,背着包,一路游玩,一路就到了同安,到地方之后,才上任不到一天,收到朝廷的催款单。
“快把你们同安欠的税款赶紧交上来!”
朱熹一查才知道,同安欠了很多税款,这些钱都是苛捐杂税,什么临时税,附加税,田宅牙税,楼店务房钱,等等,朱熹到同安溜达一圈发现,这里的百姓生活得实在是太穷了,哪还有钱交税款。
怜悯之心再加书生意气,便上书给户部侍郎钟世明,要求免去同安百姓的这一费用,钟世明和他爹朱松是故交,朱熹原以为钟世明会给他这个面子,没想到钟世明理都不理。
既然如此,朱熹也横下心,既然你不理,我也不管了,要我朱熹去逼死老百姓催钱,你干脆把我撤了。
这就是官场上的朱熹,一个理想主义者,硬骨头,看准的东西就一定会坚持,哪怕得罪高层、甚至是皇帝。
“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一概不做,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可不做。”
他是把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贯彻得最彻底的官员。
其结果,朱熹就变成了官场中硌人的尖石。
淳熙八年十二月,朱熹任直秘阁受命巡视台州,核查之下发现,台州前太守唐促友涉嫌大宗的腐败案件,二话不说,提笔就向朝廷弹劾。
“(唐促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
本以为朝廷面对如此恶性贪污案件,应该不会手软,但弹劾奏折提上去半年,没一点声响,朱熹一查之下,才发现,唐促友买通了当时的宰相王淮,被宰相罩着,当然没事。
放在一般人,可能也就算了,但朱熹没有,一封弹劾没用,就两封,两封没用,就三封。
朱熹前后整整写了十封弹劾奏折,通过不同渠道提交给朝廷。
这一下,怎么包也包不住了,最终,唐促友辞职下岗。
朱熹顺带又上了一道折子,这一次不是骂唐促友,是骂朝廷:
“(大宋天下)就像一个人有了重病,从骨骼到身体发肤、毛孔,无一不受影响。”
这样下去,迟早玩完。
1167年,朱熹辖下崇安县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崇安查看灾情,朱熹发现,有钱人天天喝酒吃肉,完全不管穷人的死活。
由于灾情严重,朱熹又上表朝廷,硬是拉下了赈灾款,同时“巧取豪夺”地方豪富,要他们出钱出粮食赈灾。
如此这番,虽然缓解了灾情,却也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了风险。
直性子、天真的政治理想、内心深处坚守的儒家“民为重,君为轻”的传统道德标准,共同组成了朱熹政治生涯的底色。
他明明可以同流合污,自己也可以拿钱;
他明明可以不管不问,自己也乐得悠然;
他明明可以常有山水,自己也独善其身;
他明明可以略作妥协,自己也可以捞一些政治资源;
但他都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才是他的理想。
(一)
“朋友,以义合者。”
这是朱熹对于朋友的定义,人生在世,时间精力都有限,知己一两个,忙时可相互扶持,闲时可游山玩水,对酌有言,静坐会意,足以。
譬如朱熹和陆象山。
在南宋理学家中,朱熹和陆象山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各自所在流派的领导性人物。
陆象山比朱熹小9岁,但却非常令朱熹尊敬。
在很多人眼里,朱熹和陆象山是对手,因为朱熹归理学,而陆象山归心学。此实乃浅薄之见,心学理学都是理学,事实上,朱熹和陆象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虽然观点有差异,但双方都钦佩于对方的学识和见解,陆象山尊称朱熹是“泰山侨岳。”
钦佩其学识之广,见解之深。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主讲时更是邀请陆象山一并出讲《论语》。
如此豁达开朗之风,非朱熹、陆象山这等大师所不能有。
朝鲜王朝末期画家蔡龙臣绘制的朱熹画像
(二)
淳熙二年,在江西省上饶市鹅湖寺,当时非常牛逼的哲学家吕祖谦,为了调和陆象山与朱熹的差异,于是在鹅湖寺举办了一场论坛,辩论的焦点是“教人之法。”
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人”这个词特别重视,不是说你有一幅人的躯体,你就叫人,你那不叫人,那叫肉身,只有你有了人的精气神之后,才能叫人。
“教人之法”,就是教人如何找到这种精气神。
陆象山说:“这个精气神自古以来,千年万年都未消失,一直都在这煌煌世间。”
朱熹说:“是啊。是未曾消失。”
陆象山说:“所以,这精气神不需要去外界寻找,只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找到。”
每一个人最大的对手都是自己,只有挑战了自己,才能成功。
朱熹却说:“这却不是,精气神是在人心,但人心沦丧,只有苦读圣贤之书,才能找回。”
陆象山说:“那按你这么说,没读过书的人,都不是人咯。怎会如此,即使我没读过书,也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一些朱熹倒是显得有点吃力了。
鹅湖之会到最后,让朱熹见识到了陆象山的敏悟与深刻,“此种见解,不是一般人所有的。”
后来,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邀请陆象山前去讲习,讲什么呢,就讲《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陆象山以自己心学为基础,阐微见大,气势磅礴,令在坐者都相当震惊和叹服,朱熹听完直表示:“我还没有领悟到这里,惭愧啊!”
以当时学术巨擘之身份,公开承认自己学识不足,到最后,更是虚心地说:“熹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自降一格,甘作学生。
此乃真大师风范。
作家李垒说:“我们可以没有敌人,但一定不能没有对手,对手就是朋友,好的朋友也就是对手,他们能逼你学习,逼你进步,逼你成功。”
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朱熹一般,有一个陆象山似的朋友。
正是因为陆象山心学的诘难,才让朱熹的思考日渐细微而磅礴,日渐成其系统,而最终成为一代学术宗师,以程朱理学之领袖名垂青史。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很大程度上,你没有碰到那个能逼你成事的对手。
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
(一)
庆元元年,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拥立宋宁宗赵扩有功的宰相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发生政治争端。
韩侂胄权势日盛,一步一步打倒了赵汝愚,甚至借此机会大面积打压一切跟赵汝愚有关系的人,因为赵汝愚和朱熹是同一类人,对儒道之学非常感兴趣,所以韩侂胄就宣传一切和赵汝愚有关的人都是“道学之人”,又称道学是“伪学”。
公开禁毁理学家《语录》等书籍,传统的六经、《论语》、《孟子》等书被列为书之大禁,一律销毁。
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禁”拉开帷幕,朱熹作为理学宗师,自是受到空前打压,尤其是在赵汝愚去世之后,朱熹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
当时,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等六大罪状,还捏造朱熹“引诱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谣言,赤裸裸地攻击朱熹,而朱熹风烛残年,再加上被贬辞官,怎有力气反抗,只能听之任之。
于是,朱熹勾引尼姑,生活糜烂之说便流传下来,直到今天,都有人拿这个攻击朱熹。
而事实上,这都是无稽之谈,朱熹一生恪守清贫,高风亮节,以继承孔孟之实学,对抗佛老之虚学位己任,极有原则性,脑子一根筋。
有一次朱熹到女儿家做客,女儿以葱汤麦饭淡饭清茶招待,朱熹欣然而受,赋诗一首: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如果朱熹不是以一代学术大师流传于世,他一定也是个乐观的生活家。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二)
庆元六年,入春,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他正在抓紧时间整理自己的著述,使道统后继有人。
但事与愿违,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最终去世,当时还在党禁期间,朱熹是被特别关照的一个人,谁也不能去看他,谁去当局就抓谁。
但朱熹一生的学术影响和人格魅力还是突破了当局的禁令,四方学者纷纷赶赴朱熹家中吊唁,并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四方来者数千人,亲自扶棺入土,如此规模宏大的阵势,连朝廷也没见过,足见朱熹在当世的地位。
后世康熙帝盛赞朱熹: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4月23日是朱熹的忌日,在一个明星出轨我们都扒着眼光去看的时代里,也应该有人记得这样一位旷世大儒,也应该有人怀念这样一位真正的大师。
我们口口声声说,中国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我们为之自豪。
但我们不能忘却承载着五千年文化的那些人。
朱熹,尤其如此。
*注: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原题:《传说他和尼姑偷情,和儿媳偷腥,被视为女人的千年杀手,却被后代尊为圣人》
*作者: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国馆2017重磅新书——《快乐的人,都有温润的趣味》正火热销售中。公众号:国馆(guoguan5000)。
慈怀共读活动,每10天共读一本书!
战胜惰性,行动起来
和数万书友一起读书,一起进步
在慈怀读书会菜单栏“报名共读”
加入慈怀共读
回复“置顶”,小慈告诉你如何一键找到“慈怀读书会”。
回复“微课”,收听慈怀课堂的线上微课。
回复“线下”,了解慈怀读书会线下活动最新通知。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慈怀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