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经济失速警示:深圳不可任性,取代香港难度其实很大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1-07 12:13

正文



原题: 深圳取代香港 难度其实很大

来源: 人文学会


编者语: 近来,讨论深圳和香港的文章很多,赞美深圳、唱衰香港的比比皆是。 香港大学陈志武教授在港生活三年,从亲身感受岀发,对香港经济做客观分析,没有情绪化唱衰香港,也没有回避 香港存在的深层问题,非常值得关心深港经济发展的朋友参考。 另外,附上罗天昊的一篇文章


01 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是因为有香港


很多人说深圳可以取代香港,但大家都忘记了, 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是因为深圳跟香港相邻 ,所以才使得深圳从80年代初就成为吸引全国各个地方的最有才华、最有干劲、最敢冒险的人愿意搬过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深圳成为1949年以后內地真正的移民城市,而且是一个80年代初才开始真正建立的新型移民城市。


因为香港是深圳的邻居,所以深圳享受很多体制方面、金融方面的优势。 我知道很多內地朋友都喜欢说: 这么多年来就是因为中国內地的改革开放,所以让香港经济、香港老百姓受益很多。


其实这个话也完全可以反过来说,就正因为中国有了香港,所以1978年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一做岀来,就可以利用香港给内地、特別是给珠三角带来了那么多的外资。 印度一直很遗憾自己没有一个香港在印度周边可以供他们利用。



没错,中国的对外开放让香港经济和香港社会受益很多,但实际上, 香港 给中国内地提供的和国际社会接触的桥梁, 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给香港本身带来的收益。 这一点我觉得内地的朋友不应该忘记。


其实道理蛮简单,比如说2018年中国的FDl,吸收的直接外资大概是1200亿美元,这1200亿美元里,其中大概900亿美元 外资是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的 ,也就是 百分之七十几的比例。


当然因为这点,让香港从事金融、律师、审计、会计等行业的人有了赚钱的机会,但是毕竟是内地拿到了900亿美元的外资,给內地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就业也好、GDP也好,肯定比香港赚到的钱要多很多倍。


02 离开了法治的金融一文不值


上海和深圳要从根本上取代香港,我觉得这个难度很大。 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 完全中立的法治体系短期内在深圳和上海是很难做到的。


我举个具体例子,香港最高法院里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有五个法官参与。 这五个法官,其中有三个是香港本地的永久法官,一个是终审法院的主法官,这位终审法官必须得是香港本地人,第五位法官是从18位外籍非永久法官里面选一个。


这样一来的话,基本上能够保证大多数的终审案件里面都会有一个外籍法官作为具体的成员之一参与终审。 这个安排表面上看很奇怪,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特邀的非永久的外国人法官怎么也可以参与香港法院具体案件的终审呢?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所以不管是欧洲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个人,他们都 对香港法治的可靠性、中立性非常有信心。


除非深圳和上海也做类似的改革,这样外方的被诉人或起诉人,都会对深圳或上海法院的中立性、公允性有足够高的信心。 否则的话,我觉得深圳和上海完全取代香港会非常难。


司法层面很重要。 我们都说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我们说这个话的时候都可能不会轻易想到什么叫金融。 金融说白了一点,都是一些契约。 金融交易买卖的都是契约,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还是期权期货,还是金融票据,这些都是契约。 如果离开法治,这些契约可以一文不值。


所以要保证金融市场交易的一些契约有真实的价值,有真实的可靠度和可执行性,最核心的基础就是法治,而且是信得过的中立的法治。 离开了信得过的中立的法治,就没办法谈真正发达的、信得过的金融市场。


03 香港社会跨阶层流动非常难


我在香港生活三年,这三年时间里让我亲身感受到,香港社会的商界、政界、学界的精 英人数很少,相互之间都是很熟的。 这样一来,相对于我熟悉的中国內地社会和美国社会来说,香港社会跨阶层的流动是非常难的。


内地至少在过去40年里并没有那么明显,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或是工人的儿子,进入中国社会的商业精英阶层甚至于政府官员的精英阶层,很多通道还是开放的。


但是在香港,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一般的 普通人 要是想 进入 香港社会的商业精英阶层,很难很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内地或从美国到香港来的人一看,香港那些有名的公司,基本上没有一家是过去三四十年里面新成立做起来的。


在中国内地的话,有阿里巴巴,有腾讯,还有那么多其他的新兴公司。 在美国也有 Facebook、谷歌,这些才十几年历史、最多二十来年历史的新兴公司,但是在香港,一个都看不到。


经济失速警示: 北京可以撒娇,深圳不可任性

来源: 罗天昊国与城(ID: Luotianhao99)

深圳激流,顿失滔滔。


近期,中国三季度数据出笼,各有阴晴。 其中,深圳的经济数据,引起了极大关注。 深圳前三季度增速为6.6%,略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低于众多珠三角城市。 同时,其第三季度的增速,测算更是在粤港澳大陆九城市中靠后。


虽然中美贸易战影响出口,但是, 深圳的远忧,更在别处。

去年,华为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一次性2700名员工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 虽然华为宣称总部永远留在深圳,数千人一次性搬离深圳的举动,还是引起巨大震撼,也为深圳的未来,提供了预警。

01 房价上天,实业落地


房地产对于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近年来越来越明显,华为从深圳搬迁至东莞,也正好暗合这一逻辑。

四大城市中,以前一直是京沪领先。 2015年一年,深圳房价涨幅,竟然超过50%以上,位居国内第一,而经过此轮狂涨,深圳的房价,已经从北上广深中的小弟,跃升为大哥。 深圳一个小区的市场价,已经可以抵上排名全国第五的深圳机场。

南有深圳,北有北京,房价双雄兀立。 在北方,北京则成为房价上涨的永恒之城,近十年来,房价近似神话。


深圳的起家,得益于市场经济。 在中国大陆,深圳一度是市场力量释放最为强劲的地方,亦是市场之花盛开最鲜艳的宝安之地。 过高的房价,对于深圳未来,是一种戕害。

02 深圳为什么没有资格任性?

深圳的房价飙升,不像北京,隐约令人感觉到某种忧虑。 今日,这种忧虑已经明朗。

深圳虽是特区,但也不过是数十个副省级城市其中的一个。 在公共资源拥有上,根本无法与几个直辖市比较。 纵使在广东省内,深圳所拥有的公共资源,也比不过省会广州。

广东最好的大学,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都在广州。 深圳本土最好的大学,也就深圳大学勉强拿得出手。 而且在广东并不强势。 而在全国三甲医院系统,三甲医院几乎被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瓜分,深圳根本排不上号。 在交通领域,广州拥有更强势的地位,航空方面,广州机场排名全国第三,深圳只排名第五,在火车交通领域,广州更是华南的枢纽,而且高铁直通东南亚。

尤其在 高等教育领域,深圳短板明显。 《中国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排名中,深圳是中国经济大市中,大学生密度最低的城市。 大学生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仅有十几万在校大学生,用人基本靠抢。 而与深圳人口略多的广州,大学生在校生人数超过110万,几乎是深圳的十倍。 其它国内大城市,如武汉、北京也都在100万左右。

在公共资源方面,深圳相对省会广州处于劣势,而北京和上海,在其所在区域,处于王者地位,没有竞争对手,更无可替代。

而在市场体系中,深圳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并非不可替代。 深圳的平均月薪比广州高10%左右,但是房价却远远高出广州。 深圳纵有腾讯、华为等本土巨头,但是高房价的压力,已使其产生迁徙之意。 在服务业、文化产业领域,广州亦领先深圳。 广州的潜力巨大,对于深圳未来造成了强大的压力,深圳并非不可替代。 不仅是广州,深圳的一些产业,在高成本压力下,也已经转移到了东莞。


若放纵房价飙升,作为移民大城的深圳,很可能逼走部分人口,他们本人就无户口的羁绊,逐水草而居,既然深圳的水草已经不再丰美,也就无可留恋,而且这些人口的主体是青年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连上海都出现了人口回流,深圳必须警惕。

若继续任性,深圳的青年之城,活力之城的灵魂,将彻底丢失。



03 超高房价耗尽经济发展潜力

前几年深圳房价飙升,固然有购房条件宽松的因素,但是,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深圳直辖的传言,一直不绝于耳。 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深圳房价2015年不正常飙升的心理预期。 现在,深圳也开始逐步遭遇挑战。

在消费端,深圳形势非常严峻,抬高的物价,对于市民消费能力的挤压,恶果已现。 至2018年,深圳的消费进一步被挤压。 《中国十大城市消费能力排名》中,深圳居末位。 2018年,深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168.87亿,与GDP的比值仅为0.283,而武汉、成都、杭州、广州、重庆等城市的比值均超过深圳的两倍。

在生产端,深圳一度出现了大面积的实业震荡。 深圳市内的工业大区南山区,正是深圳高新产业所在之地。 华为、中兴、腾讯等巨头均崛起于此。 据相关统计,2015年,南山区很多企业出现了盈利能力下滑的现象,

深圳虽然已经废关,但是作为传统“关外重镇”的龙岗,曾是深圳市区工业转移之后的新工业基地。 2015年前三季度,剔除华为之后, 龙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出现负增长。 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虽然深圳实业有所回升,但仍需警惕。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已多次批评深圳的高房价。 告诫当地,高房价将摧毁实体经济的的竞争力,2017财年,华为总收入高达6036亿,但是,利润却只有475亿,利润率仅7.87%,超高的成本,吞噬了其赢利能力。 华为从南山搬迁到龙岗,从龙岗搬迁到东莞,一步一步远离高房价策源地,也是逼不得已。

高房价的压迫下,高昂的商业成本,恶化的创业环境,成为横亘的高山,实体产业萎缩的迹象已经日益明显。 华为搬迁东莞,只是开始。

04 深圳是中国最鲜艳的市场之花,开放包容是深圳的“元根”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面大旗,亦是中国市场经济盛开的最鲜艳的花朵。

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领先全国的管理体系,便利的商业环境,使深圳成为市场的热土,崛起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本土企业。 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深圳是除北京、上海之外,全球知名企业入驻最多的城市。

最近几年,深圳也是中国城市产业转型比较成功的典型。 在创新领域,表现突出,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广东半壁江山,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近一半,中国专利金奖获奖数占全国五分之一,有效发明专利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成为中国的创新之城。 同时,2008年,深圳即成为中国设计之都,领先于上海和北京。

一直以来,深圳以活力之都闻名,其开放性独步全国。 在罗天昊国与城研发的《中国城市包容能力排名》中,深圳的净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近几年一直在70%左右。 年轻的人口,使深圳充满了活力,而移民之城利益固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对于推动改革,亦非常有利。

改革,锐气,活力,是深圳的生命所在。 袁庚去世,举国哀悼。 世人哀叹“深圳已无元根”,某种程度上乃是对于深圳改革的忧虑。 特区不特,是人们对深圳最大的担心。 近年来深圳社会活力有所丧失,值得警惕。

1995年前,深圳平均年龄为25岁,至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32岁。 反映了深圳对青年人口吸附能力逐步下降。 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利益格局。 对于新兴力量和新兴阶层形成了排挤效应。 开拓进取精神萎缩,改革锐气渐失。

无论是房价狂飙,还是深圳逐步实施的限制外地车牌,都体现了深圳包容性和活力的下降。 市场之城,青年之城,活力之城,包容之城,开放之城,才是深圳永恒魅力所在,是深圳的“元根”。

深圳曾有一个名叫“原上草”的民间乐队,一时风靡南国,深受市民欢迎,这个名字实是深圳的写照。 在改革荒原时代,原上草,肆意生长,最终成燎原之势,而无数曾生存和奋斗在深圳的人们,谁又不是坚毅狂野又富有活力的原上草? 如今,原上草乐队业已解散,令人扼腕。

原上之草,何时再生?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

南国多包容,江海可纵横。

深圳其勉。


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请点击右下角在看或转发朋友圈,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 防失联,请加号主微信: zhengjingshe201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