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十三五”规划纲要,北京2020年人口调控目标是常住人口2300万,比2015年的2170.5万新增约130万左右,每年新增26万。
而2015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万人,相比此前几年的常住人口新增量,已经大为降低。
2010-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每年新增量分别为102万、57万、50万、46万、37万,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按照这样的趋势,北京常住人口将逐渐接近零增长。
事实上的确如此,根据公开报道,截至9月底,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同比增加9.8万人,增长0.5%。按此看,今年北京常住人口新增量预计在12万左右,比年度新增目标26万少了一半。
不过,北京另外一个调控目标,六大主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未达预期。
2016年,石景山、朝阳、丰台、海淀、东城、西城常住人口分别要减少2.2万、9.8万、6.7万、12.9万、3.2万、3.9万,共计38.7万。
到今年9月底,按照进度,六城区预计常住人口应减少29万,实际只减少了9.6万,只有实际进度的1/3。完成进度的只有2个城区,分别是东城、西城,分别达到全年任务的84.6%和75%。
为什么主城区人口疏解难度大?中国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员牛凤瑞认为,原因是市场容易拆除,产业容易消除,但是人口未必减少。
“像目前疏解的都是非核心功能,但是比如餐饮服务业、外卖、快递、保洁等领域人口还在增加。”牛凤端说,“首都的核心功能本身也需要一些低端产业来作为支撑。”
北京疏解主城六区的常住人口,目前主要采取关停一些企业和交易市场的办法。《“十三五”北京社会治理规划》也提出,“坚决淘汰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据北京公开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到10月,北京全市共关停一般性制造企业335家。同期疏解商品交易市场72家,共计调整疏解建筑面积162.35万平方米,调整疏解商户2.32万户,疏解涉及从业人员7.62万人。
北京已经和正在加快关闭包括动物园、大红门、雅宝路的服装批发市场,还有大量的小商品市场等。像潘家园古玩和旧货市场等都列入了未来疏解的名单。
但主城常住人口下降仍然有限。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叶堂林认为,“原因是有的市场虽然搬走,但很多人在京已经定居,孩子都在这上学,相应的人口也未完全迁走。”
“产业疏解,需要有配套政策,否则很容易产生‘业走人留’的问题。”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