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雷路亚
》
这是一首没接触过古典音乐的人
也能耳熟能详的曲子
也是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曲目
那么,
“清唱剧”
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清唱剧
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17世纪初,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
,
时至今日,许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虽然出现在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后期,但它的产生与内容均与基督教密切相关。13世纪时,因受宗教运动的影响,在意大利产生并流行一种赞歌,被称为神灵赞(Landi Spirituali),是
一种用流行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
。
这种神灵赞(Landi Spirituali)拥有简单的和声,大众化的格调,由不同的歌队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们聚集一起作祈祷的罗马市民的家里演唱。
当你穿过13世纪的罗马街头,你会发现,这样的宗教歌曲无处不在,回响于大街小巷。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
虽然在13世纪就已经闻名于意大利,但是清唱剧真正形成还是在16世纪末。
1600年在罗马演出的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表白》,是
历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
。
那么,在清唱剧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属
《弥赛亚》
。
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远从1708年开始,
一生共创作了32部清唱剧
,除了两部以意大利文写成之外,其他都以英文的脚本为依据。取材大多出自圣经。弥赛亚本是个圣经词语,与希腊语词中基督是一个意思,在希伯来语中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力。
《弥赛亚》叙述了耶稣的诞生、传福音、受难、被钉死十字架及显圣复活的经历,但却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用一种间接、象征性的方式叙述。咏叹调中丰富而独创,旋律常加上非常动听的华饰和拖腔,而合唱又简朴深厚,和声坚实有力。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部清唱剧的全部曲谱是亨德尔在一个月内完成的,这实在是神速。
《弥赛亚》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的公演之夜,震撼了所有的在场观众。当演唱到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大合唱》时,包厢里的英国国王肃然起立跟着合唱,于是全场随之起立合唱。因此形成一个惯例:此后《弥赛亚》每次公演到第二幕终曲时,都是全场起立齐唱《哈里路亚大合唱》。
《弥赛亚》还吸引了莫扎特的眼光,他在1789年对乐谱进行重编,使后来演出的人数大增,在1859年纪念亨德尔逝世100周年的音乐会上,合唱团人数已经是首演的十倍、乐器也增加到了460件。
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时,更曾有过一万人大合唱、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
至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依然会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许多人因为对《弥赛亚》一曲的钟爱而决心终身追求真理、用音乐造福世人;福音的种子撒播在各种数不尽的、唱过、听过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适当的时期,都可能发芽开花而结果。
与亨德尔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
J.S.巴赫
也曾创作了数部卓越的受难清唱剧,如
《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和《圣诞清唱剧》
等,这些清唱剧的内容都取材于《圣经福音书》。
巴赫的《圣诞清唱剧》可谓“巴洛克的圣诞音乐”的代表,巴赫称此曲为《基督诞生时节清唱剧》。这部“清唱剧”实际上是六部康塔塔的合集,由皮坎德和巴赫本人根据《圣经》中的耶稣诞生的内容撰词,于圣诞节期间分6天演出。
直到今日,德国有些城市,每逢圣诞节,仍会上演巴赫的这部“圣诞节神剧”,可见这部作品的庄严、神圣与美妙动人。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
海顿
在声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清唱剧。
他的《创世纪》与亨德尔的《弥赛亚》、门德尔松的《以利亚》并称为“世界三大神剧”
。
这部著名的清唱剧作品,用只有孩子和艺术家才能懂得的奇妙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世界之创造及其创造物。脚本以《圣经,创世纪》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为基础,但海顿并不是直接为弥尔顿的这首宏伟诗篇谱曲的,而为冯·斯维腾男爵准备的德文译本谱曲。因为多次的语言翻译导致表达准确性的降低,弥尔顿诗篇中的崇高之处不可避免地褪色,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遗憾之处。
12月24日的星广会中,指挥家张诚杰将执棒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为听众献上一首约瑟夫·马丁编写的混声合唱——圣诞清唱剧《赞美的季节》选段,相信在这“福音”的引领下,我们都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愉悦与神圣。
撰稿:王心远
编辑:应玥
☞
相关星广会预告
☜
12月24日
公益票价:30/40/50元
圣诞欢歌——合唱专场音乐会
音乐会票已售罄。
演出当天可通过手机app”阿基米德“以及看看新闻live.kankanews.com收听收看音乐会高清音/视频直播,欢迎收听收看。
走进经典音乐,从星期广播音乐会开始
可添加小星的个人微信(ilovexgh)
在朋友圈看更多音乐会幕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