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变得更加不平等吗
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是一个永恒话题。《论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孔子之后的2000余年,从诗人、词作家、小说家到思想家,关于贫富差距的论述数不胜数,但都是基于生活中的局部观察、感悟而发,不是基于系统的长时段大样本数据,更不是基于严谨的量化分析。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就试图克服过去的缺陷,应用量化历史研究范式,通过收集自18世纪以来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家庭与个人财富资料,对多国跨两个多世纪的财富分配与收入分配图景进行详实分析和解读,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到了人类社会财富分配结构的变迁历史。
皮克迪教授的数据显示,正如马克思和其他19世纪学者所说的那样,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财富逐步往少数人集中,资本收益相对劳工收益的比值日益抬高,这个趋势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就是第一轮全球化结束之前达到顶峰(美国是例外,它的贫富差距要到经济大萧条之前的1929年左右才达到顶峰)。
在20世纪初的欧美,10%最富的人占社会总财富的46%;从西欧到日本等国家,财富差距从“一战”开始下降,这一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冷战结束时期,财富分配结构、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60多年的持续改善,资本收益占比下跌,财富与收入分配的集中度都在降低。
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冷战的结束、新一轮全球化的重启,世界的贫富差距重新恶化,不管是美国、西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印度、印尼、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财富和收入再次往少数人集中,到今天仍然在继续恶化。当前在美国,10%最富的人掌握了全社会48%的财富,而1%最富的人掌握了20%的财富。在皮克迪教授看来,现有的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当然,对于皮克迪说的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年代以及未来世界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这一结论值得商榷。比如,今天美国1%最富、10%最富的人群跟50年前、100年前的最富群体有多大的重叠?如果“最富1%”、“最富10%”群体总在不断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足够高,那么,即使最富1%的收入占比很高甚至越来越高,“拼爹”就未必能保证成功。所以,收入集中度的提升跟“拼爹时代”不是一回事。
到底该如何理解现代经济下的贫富差距?现今的贫富差距有多少是制度所致,多少是现代经济的客观本质所致?世界的未来真的像皮克迪教授所预言的那样?
我们必须看到,皮克迪教授研究的两个多世纪中,财富分配持续恶化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19世纪后半期到1913年(第一轮全球化)和1980年至今的30余年(第二轮全球化)。这两轮全球化不仅都经历了市场地理范围的大规模拓展,而且也都经历了改变人类的技术革命。既然这样,皮克迪教授对世界贫富差距会失控恶化的担心是否是多余的?正如库兹涅兹所阐述的,贫富差距的短期恶化或许是特殊发展期的特殊现象。
财富分配、收入分配和消费分配
对于人类来说,财富分配、甚至收入分配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消费分配,因为不管是经济学理论还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幸福或效用直接取决于消费,而不是货币收入和财富本身。如果消费分配不很极端而是比较平衡,那么,即使财富分配过度集中,也不会那么糟糕。
道理在于:
一个人不会因为他是亿万富翁而每天吃100顿饭或者大热天穿100件衣服,吃多了会发胖,穿多了会过于麻烦、也太热。
在笔者1986年刚到美国时,感受最深的事情之一是:在那里,你很难根据一个人的穿着和吃的东西判断他的财富水平,因为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能有钱买到差不多的基本生活品。
在2013年发表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研究中,芝加哥大学Meyer和Sullivan两位教授发现,从2000年到2011年底,美国最富10%跟最穷10%的收入比累计增加了19%,原来前者的收入为后者的5.3倍,最近上升到6.4倍,也就是收入差距恶化了近五分之一;可是,最富10%人的消费跟最穷10%人的消费比同期间下降了,2000年时前者的消费为后者的4.2倍,最近下降到3.9倍。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否过多打击了穷人、帮助了富人呢?从2007年底到2011年的四年危机高峰期,最富10%跟最穷10%的收入比从原来的5.8倍,上升到6.3倍,收入差距恶化了,而两者的资费比从4.3倍下降到3.9倍。相对于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富人和穷人的消费都因危机冲击而下降,但富人的下降幅度更大。这两位教授的研究也基本印证了笔者之前的生活感受。从消费的角度看,不平等的现象没有恶化,反倒在改善。
现代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财富差距、收入差距都应该关注并引起重视,但更为重要的是消费差距,后者的失控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我们中国人常说“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对财富所有者的生活其实很难有实质影响,但消费是更为直接的,是每个人能感受到的。
因此,财富差距一般都远大于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又大于消费差距。遗憾的是皮克迪教授只关注财富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走向,但没有谈到消费分配的变迁史,这是其著作的一项缺陷。
关于作者
陈志武,
正略书院专家理事,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及冯氏基金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前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