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园
哲学是爱智慧, 爱智慧乃是对心灵的驯化。 这里是理念的在场、诗意的栖居地。 关注哲学园,认识你自己。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园

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

哲学园  · 公众号  · 哲学  · 2017-04-16 11:52

正文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48573/德國觀念論(下):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一、费希特:第四批判 - EP39

 

1792年,有人匿名出版了一篇名为《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的小册子,引起公众热烈谈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柯尼斯堡(Königsberg)哲人康德发表了关于宗教的第四批判。(康德后来的确发表了名为《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Mere Reason)的宗教著作)《耶拿文汇报》(Allgemeine Literatur Zeitung)上的一篇书评甚至断言该小册子的作者就是康德。

 

但之后康德于《耶拿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声明澄清该文章的作者并非他本人,而是属于当时寂寂无名的费希特(J. G. Fichte),为费希特的哲学生涯揭开序幕。稍后,他便被耶拿大学授予批判哲学的教席,取代另一位康德哲学的提倡者莱因厚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成为批判哲学的教授。完整文章:第四批判 - EP39

 

二、费希特:限制概念 - EP40

 

费希特关于本源行动的模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笛卡儿的「我思,我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儿的命题表达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费希特的自我不同于笛卡儿的我思。笛卡儿的主体更多只是一个点,而费希特的主体是一个行动的过程。自我要存在就一定要自我设定自身,自我的设定行动和存在是共存的。用费希特的话来表示就是自我设定自己作为自我设定,但这个本源行动不能被我们直观到,即是说本源行动不会出现在意识的经验层面。

 

相反,必须预先设定本源行动的存在,才能解释经验的可能性。费希特的本源行动,或者说行动和行动的产物具有同一性这个前提,其实需要由经验的层面回溯性地推论出来。费希特的策略不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进路,即由最高的原则下降到日常经验的存在;相反,费希特追踪我们所感所看的日常经验,然后追溯它们的前提。从某个方面而言,经验和先验之间存在一个裂缝——本源行动是经验意识的可能条件。

 

因此,可以说费希特到达了人类知识必然的前设,就是自我的自我设定,但这个本源行动如何发生,或者说它如何可能仍然尚未确定。到底自我如何设定自身?完整文章:限制概念 - EP40

 

三、谢林:同一哲学 - EP41

 

谢林(F.W.J. Schelling)是难得一见的「哲学神童」,十九岁完成他第一本着作,继而成为德国最年轻的教授;后来,他更是德国观念论(German idealism)及浪漫主义(Romanticism)的代表人物。1797-1803年,谢林居住于浪漫主义中心耶拿(Jena),结识了施莱格尔兄弟 (Schlegel Brothers),诺瓦利斯(Novalis)(哈登博格的笔名,Georg F. P. von Hardenberg)等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与小说家。他的哲学也极受浪漫主义者欢迎。

 

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盛赞谢林的自然哲学,而远至英国的柯勒律治(Coleridge) 更在他的大作Biographia Literaria引用(可说是抄袭)了不少谢林的哲学。虽然他在哲学界的声望一度被黑格尔(G. W. F. Hegel)盖过,但在黑格尔逝世后他仍是获邀回到柏林整顿当时流行的黑格尔主义。他的柏林讲座吸引了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齐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巴枯宁(Mikhail Bakunin)等人参加。完整文章:同一哲学 - EP41

 

四、谢林:肯定哲学 - EP42

 

1809年,谢林完成及出版了他一生最后一本书——《对人类自由本质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ssence of Human Freedom)。虽然全书只有短短的九十多页,但这本书却得到后世思想家极高的评价。海德格在1936年一学期的讲课就是对谢林此书进行仔细的分析,更说此书在黑格尔大逻辑(Science of Logic)出版之前就已经彻底摧毁了大逻辑的基础。著名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也把此书说成是德国观念论最伟大的作品。近代哲学家齐泽克(Slavoj Žižek)和Markus Gabriel也极推崇这此书。究竟这一本书有什么吸引力迷倒数代哲学家呢?完整文章:肯定哲学 - EP42

 

五、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 EP43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absolute Idealism)的中心思想是一切认知和对象(object)都离不开概念,概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界外」。虽然康德都认为一切认知对象都必须要有知性概念在其中,但他同时为概念的运作划下明确的界限,即概念只能在感性的范畴下才有合法性,因此,概念「之外」,还有感性直观,还有物自身。但绝对观念论却认为,这一点正是超验哲学未能贯彻其反思,而只停留在「一阶理论」(first-order-theory)的层次。完整文章:绝对观念论 - EP43

 

六、黑格尔:自我觉知 - EP44

 

自我意识,在最日常的意义下是一种单纯的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是一种对自己而非外物的当下感受。但这个层面的自我意识实在太空泛,而且可以说是单纯主观的,而我们对单纯主观的东西无法构成任何知识。

 

但是,自我意识其实并不单纯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自我意识的另一个层次是,我们可以思考「自己」。一旦我们把「自己」当作为思考的对象,我们就不是把自己当作纯粹的主观存在,而具有某种客观性,同时可被言说。亦即,我们可以对象化(objectify)「自己」。完整文章:自我觉知 - EP44

 

七、黑格尔:精神现象 - EP45

 

意识总是意向某对象的意识,而意识总是和某对象产生关系(subject-object relation),一个特定的意识的形态(mode of consciousness)就是由这个关系所规定。人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对象产生关系,就有了不同的意识的形态。而从对象的角度看,康德哲学提醒我们,对象的存在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对象存在的方式也受主体的存在所规定。

 

由此我们有了一个「主体—对象」相互影响、互相规定的结构,这个互为影响的主客关系就是一特定的意识的形态。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是去研究这些不同的形态之间的转变。完整文章:精神现象 - EP45

 

八、黑格尔:正反合 - EP46

 

黑格尔哲学常被简化为「正反合」的「辩证法」,但是黑格尔其实从来没有以这种方式描述他哲学的任何部分。

 

「正反合」的通俗解释是说,有某个正题A,又有某个反题非A,A和非A是矛盾的,但又自圆其说地两者都为真。最后就会出现B,它把A和非A的片面真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具体的真理。例如,有人说「这是圆形」,另一个人反对说「不,这是正方形」,圆和方是「矛盾」,但最后来了个人说「你们都是对的,因为这是圆柱体,从一方面看就是正方形,从上面看就是圆形」,因此大家都满意了。这个例子看起来好像不错,但这其实只是老生常谈,对黑格尔哲学并无任何把握。要真正理解所谓的黑格尔「正反合」,我们最好还是从康德的思想开始。完整文章:正反合 - EP46

 

九、黑格尔:艺术与自由 - EP47

 

黑格尔最为人诟病的地方,除了他表面上的「泛逻辑主义」之外,就是他「独断」的艺术观。黑格尔所宣称的「艺术的终结」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指「艺术不再有存在的意义」的意思。

 

但我在此尝试为黑格尔辩护,他并不是在指「艺术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是说艺术在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中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为人类产生出更高层次的精神形态,即哲学。所以艺术本身不再需要有更多的外在的追求(例如艺术为宗教服务的时期,作为通往上帝的工具),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纯粹反思及结果,反过来令艺术意识到她已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真理,摆脱了一切外在的追求。完整文章:艺术与自由 - EP47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


如果你想聪明点

就看这两本书吧


《推理的迷宫》



为世界知名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生动剖析人类逻辑思维奇妙世界的经典之作,探索人类在知识世界中遇到的困境和幽微深刻的谜题。“缸中之脑”对于人的思想而言意味着什么?蓝绿和绿蓝是同一种颜色吗?彭睢迷宫是怎么回事?奥卡姆剃刀式的思维如何帮助人们简化处理生活问题的方式?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离生活并不遥远,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一窥思维的多个侧面,从而了解逻辑推理如何在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推理的迷宫”中,你将爱上这个逻辑与矛盾交织的世界。



《囚徒的困境》



你可能不会想到“博弈论之父”冯•诺依曼的牌技一般,这个聪明的科学家有时竟会搞出一些出格的恶作剧,科学成就非凡而感情生活却一团糟,为人仗义、富有同情心却竭力主张核试验,他的天赋与谬误、悲伤与幸福让这个人变得生动、真实,而我们也在大量的*手资料中真正走近了“神一般”的冯•诺依曼。

威廉·庞德斯通

为美国畅销书作家,怀疑论者。《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知名媒体撰稿人,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包括《囚徒的困境》《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等,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