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华人便利店老板仰天长叹,政府把6000 ... ·  23 小时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华人便利店老板仰天长叹,政府把6000 ... ·  23 小时前  
济南时报  ·  黄晓明最新发声 ·  昨天  
济南时报  ·  黄晓明最新发声 ·  昨天  
坦克的书摊儿  ·  唐果——角色图! ·  3 天前  
广西交通台  ·  太意外!44岁女演员官宣分手 ·  3 天前  
广西交通台  ·  太意外!44岁女演员官宣分手 ·  3 天前  
南京日报  ·  呀,哪吒“露馅”了…… ·  3 天前  
南京日报  ·  呀,哪吒“露馅”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五四那些经典,时代性十足,也带着某些缺憾……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2-11 20:15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面对“五四”时期启蒙先贤留下的汗牛充栋般的思想经典,我们需要的是常读常新的心灵对话,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延续,因为,这些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原文 : 《挖掘经典文本的现代性思想资源》

作者 | 河南大学教授   张宝明

图片 | 网络



从经典文本出发,在“五四”这一精神事件之外寻找中国新文化的活水源头,我们就必须首先着眼于“五四”时期风起云涌的期刊文章。诸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新潮》《国民》都是新文化刊物大家庭中的成员,这些刊物的创办和文章的传播加速了一个时代的过渡、转型。 “五四”新文化运动铸就了一批权威性的超越时空的思想经典,其嵌入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逐渐成为一种经典性的存在。 任何一种思想传统的形成都是经典不断涌现和淘炼的过程,也是对经典进行不断阐释对话的过程。正是对经典文本的阐释效法、领悟欣赏、转换创造,构成了思想史和思想传统的主要线索和独特品格。



“经典”:文本与阐释的张力


在世人心目之中,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苍穹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风气,弘扬人类的道德。为此,我们在这里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 一是何为“经典”?二是“五四”文本何以“经典”?

在常识意义上说,“经典”是被历史所证明的代表着人类整个文化传统的根本的一些文本,只有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才能够被称为“经典”。该词汇有“经”和“典”组成,所谓“经”,主要从时间维度进行观测评价,就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如果要找经典作品,可以找到很多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例如《论语》《易经》《道德经》《圣经》等。

“典”是典范,并非指从意境到文字都非常完美的文本,而是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典范之作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文献,尤其是那些原创性、奠基性的重大著作。它对于一个民族国民精神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典范性的文本,是中国古典社会所累积的历史经验文本,这些典范文本积淀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规范。



承上所论,“经典”不但是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而且是代表国民基本文化心理的作品,而“五四”思想文本过去仅仅百年,为什么要把一本小册子以“经典”名之? 必须看到,我们的命名加上了一个时间限定词即“五四”。而“五四”恰恰是以推翻“经典”为职志的思想启蒙运动。但需要思考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具有革命性,也无法割断其与传统经典之间的深厚渊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了诸多思想经典,恰恰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进行重新阐释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中国近代学术被改写的同时也就是中国新的经典知识体系形成的肇始。

当新文化在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后却还没有建立新典范的时候,它需要从既有的古代文明身上找个向导,从中寻找“使人感兴趣的精神事业上所具有的丰富的真理和知识”。 而新典范便是伴随和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批判与再诠释中形成的。 需要看到,人们对于经典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难以给予具体而准确的界说和概括,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危机感。这主要表现在对经典的理解存在着一系列的悖论:既是永恒和绝对的,又是暂时和相对的。客观来说,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一成不变的经典体系,而且只能证明所谓经典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 尤其从近代以降,中国的文化传统,旧的消失和新的出现,变动如此频密,致使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已很难理解一百年前的同胞先辈如何看待历史的眼光和尺度。



重观那轮“精神日出”


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符号。更可贵的是,“五四”先驱们当年发表的许多思想文本,在今天看来仍然颇具现实意义。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蔡元培、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章士钊、傅斯年、高一涵、沈雁冰等,都曾在《新青年》《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重要刊物上发表重要的作品或文章,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四”时期涌现的思想经典,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它的时代性已经将其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白话书写、个性解放、人的发现、自由理念等,不一而足。

五四那些经典,是时代性十足的经典,也是带有某些缺憾的经典。 它们是以时代性(科学性)压倒永恒性(人文性),以现实关怀代替终极关怀的一个特定时代的经典。一个悖论又在这里:人的发现、人的觉醒……等“人”的字眼,何以不是人文关怀?这个应是外在的“解放”式的关怀,而非从人性内存出发应有的内在式(“自由”)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五四的经典在科学性和人文性上没有实现良性运行的双重变奏,科学性升级的时候,人文及其高贵品质人文性每况愈下。再现经典,尤其是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有这份感悟:人文传统,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文化基因,历经沧桑仍风流豪迈。虽经风吹雨打,但永远不会被随之飘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弥足珍贵。于是,也就有了我们重读经典的丰富性选择和多元性解读。



不容否认,当下的文化热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更有必要理性、客观、冷静反思一个世纪以来先驱们趟过的那条文化河床。五四启蒙先贤对于传统文化简单化的处理,永远是一幅“残缺不全”的现代性解释。 深入剖析五四思想经典所展现的思想谱系,挖掘蕴藏于经典文本之中的现代性思想资源,检讨现代性的焦虑下带来的启蒙偏失,诸此种种都是为了给中国现代性文明演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注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济南时报  ·  黄晓明最新发声
昨天
济南时报  ·  黄晓明最新发声
昨天
坦克的书摊儿  ·  唐果——角色图!
3 天前
广西交通台  ·  太意外!44岁女演员官宣分手
3 天前
广西交通台  ·  太意外!44岁女演员官宣分手
3 天前
南京日报  ·  呀,哪吒“露馅”了……
3 天前
南京日报  ·  呀,哪吒“露馅”了……
3 天前
晚安少年  ·  VOL.627 我们总是习惯迁就别人
7 年前
伊犁绿河谷  ·  又一封辞职信火了!伊犁人已传疯!
7 年前
商业周刊中文版  ·  电竞业高速发展,电竞PC逆势崛起
7 年前
硕士博士读书会  ·  中国野鸡大学大曝光!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