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允许自己去遇见
并温柔而坚定地
将自己再抚育一次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女性似乎活得特别出彩,也特别“拼”。
职场上,有诸多力挽狂澜的女性企业家、高管,以及专业度拉满,卷到不行的姐姐们;
城市的街道上,女性散发着不同的美,她们或是自然地散发自信,或是精致到每一根头发,又或是有力量感的运动系……
各个领域也有更多女性代表或创作者涌现,她们的作品大火,观念也令人直呼有深度、够超前……
但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女孩们所面临的焦虑、恐惧,却似乎没有被看到……
如果你是一名资深网上冲浪选手,也许会听过这么一句话:
“乡愁是属于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才是女人刻在骨子里的史诗。”
江浙沪独生女被偏爱的故事似乎只是幸存者的童话,大部分来自小城市和底层的中国女孩,经历的是
从小被迫懂事,工作后早早开始反哺家庭,被索取、被榨干……
这些女孩中,不幸运的一批,就像《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没办法继续接受教育,只能早早嫁人,被现实的重力压垮……
幸运的一批,靠着努力读书、拼命工作,在不公平的大环境里拼搏出来,拥有了自己的事业、积蓄,或许还买下了自己的房子……
▲《我的天才女友》剧照
正是因此,有很多独立与觉醒的女孩,会更加
害怕自己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一切:
她们好不容易在自己的事业和社交生活中获得了物质上独立自主的底气,成就感与自我认同感——
当回望自己的家庭,那种不安全感会“鞭策”她们更加努力地“逃离”。
这种逃离,可以是物理上的背井离乡,在大城市里打拼、扎根,并组建自己的朋友圈子,
减少和家人的接触;
也可能是心理上的,逃离脆弱、依赖、羁绊,
习惯倔强、强硬、戒备,无论是经济还是情感上,凡事只靠自己。
▲《玫瑰的故事》剧照
因为知道女性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取得与男性同等的成就,
英语里有一个词,tough,表达坚硬的、坚韧的、难搞的。电影里常用tough guy,表示硬汉或恶棍,而我想,这些顽强的、活得漂亮的女孩们,也可以叫做tough girls 吧!
是你身边的某一个要强的、总是拼命加班,努力升职加薪的闺蜜吗?
还是一些女性名人,用她们自身勇敢、坚强的经历和优秀的作品,让你持续地获得精神的支持?
▲电影《永不妥协》,被上司批判穿搭的埃琳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和我一样,对她的第一印象便是
聪明、雷厉风行、有目的性
——有些人也会像审视其他女性一样,judge她
“过于强势”。
她有着毋庸置疑的专业能力,曾陪伴、造就了众多头部的艺人、明星,帮助他们取得好口碑,稳居顶流,成为
国内几乎是最知名的经纪人;
当她决定从幕后来到台前,又能先于一众前辈,通过综艺、自媒体、出书,立稳自己的职场女强人、人间清醒人设,迅速获取巨大的曝光度、流量,并拥有持续的话题度。
在外人看来,她人生阶段的每一步,都是如此成功,就好像她一直都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提前做好了规划,一步一步实施。
但当你走近一些,了解她一些,你会惊讶于,
原来她与你我一样,也曾迷茫、无措,也曾习惯用坚硬的外壳来掩盖自己的柔软。
而在她面临无法消解的迷茫和自我怀疑时,这个此前几乎没有休息过的拼命三娘,在这个竞争日益残酷,精英们都被淘汰的时代,破天荒地送给了自己一个奢侈的礼物:
她暂时从工作中脱离,允许自己休息,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旅行。
在这个过程中,这个雷厉风行的、厉害的女性,在经历世界各地不同的风景、文化、体验,与不同价值观的人交流后,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一次,同时也允许自己,重新看到自己。
在她的新书《去遇见》里,为她做序的朋友和她自己都提到了一件事,这件事让我深感共鸣,我想很多女孩子也会如此:
杨天真曾经和一个朋友争辩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无条件的爱,她“牢固”地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她说:
但在一次旅行里,她去到与世隔绝的美国ESALEN,暂时脱离了现代社会,第一次卸下自己的防备,与陌生人毫不设防地交流,并被纯粹的景色和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善意打动后,她忽然感觉到,自己模模糊糊地,感受到了这种“无条件的爱”。
大多数无法做到爱自己的人,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被提出了太多要求,经历了太多批评。
有时和朋友或同事聊天,我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没有任何取悦自己的手段,总是需要得到肯定,永远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要求中。
他们无法跟自己说,我做好了或我开心了,这样就够了。
我总是觉得,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给予过他们无条件的爱,因为所有人的爱都带着条件。
我们在这种模式里被训练长大,很难肯定自己,更难做到给予别人无条件的爱。
我想了很久,其实无条件地爱别人也可以很简单,只是表达我爱你,我不需要你的回报,也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事。我今天想对你好,所以我就对你好。
带壳、甚至是曾经带刺的杨天真,在自己足够强大,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拿出了更大的勇气——
看过一个说法,在东亚社会的女性,在工作和独立之后,需要重新养育自己一次。
因为我们在经济独立、活得漂亮,甚至拥有成功的事业之后,
回过头来看自己,会发现坚硬的外壳下,依然藏着当初那个被否定的、不被爱的孩子。
有人调侃白人和亚女比起来,吃过最大的苦,就是冰美式。
玩笑归玩笑,当我们调侃说“亚女不需要心理医生”,“什么苦对于我们都不值一提”的时候,我们依然是在努力逃离的路程中,我们不敢停下,甚至不敢回头看一眼。
但在看了《去遇见》之后,看到如杨天真一般如此强大、干练的女性,在活成了大女主之后,敢于将目光转向自己——
在旅行的一次次遇见中,温柔地颠覆了曾经对世界、对生活、对自己的认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勇敢?
可你需要的“确定性”又什么时候是这些事情呢?
即便世界真的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它的规则,但终究有一些存在是不会变化的,无论你离开多久,一回头,一切都还在。
如今,在遇见了足够多也足够大的世界之后,我想我已经能够解释所有的问题了。
多数人,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对于时尚的理解,或者说受到的美学教育,可能都只是被无数的“符号”规训出的一种枷锁罢了。
生活真的有很多种形态,没有哪一种更成功。人生是无数个选择铸就的当下,而把每个当下串联在一起,就成了我们自己。
女性话题之所以能在今天得到广泛讨论和重视,是每一位女性在自己身处之地的共同作用力。我们或许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人生,但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为自己的选择而奋争。
当代女性能赚钱养活自己,但很多人其实很难从意识和思想上真诚地喜欢并认同自己,接纳真正的自我、明确自己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与世界碰撞,只有不停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
身为一名女性,先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基本学业,让自己有足够的见识和文化,并有机会真正进入职场,接触社会。
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去旅行,去看世界,去遇见。
这一点,和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的观点不谋而和:
“我希望,大家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在我看来,这是艰难地取得了成功的女性跨越时空的经验、共鸣,以及对女孩们最好的祝福。
在游历瑞士时,她和朋友去到了那里的最高峰少女峰(Jungfrau),但在驾车下山的路上,因为信号不好、导航失误,她们偏离路线驶到了一条没有护栏的、很陡的小道上。
路上,她们遇到了几位当地人,其中一位老婆婆的话让杨天真有了勇气,并最终有惊无险地平安抵达了目的地。
“You drive drive and drive, then you will come out the way.”
于是我知道,不管未来遇到多大困境,向前,就是我唯一的答案。
女孩们,我们也可以像杨天真一样,先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同时,也允许自己稍作休息,腾出手来,拥抱属于自己的柔软的、脆弱的那个部分。
我们不必停下,我们不能后退,面对过去和现实的“围剿”,我们依然要大步向前。
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从焦虑、害怕、被动地逃离、不允许自己停下,变成允许自己去遇见,去享受我们的这趟很酷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