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三月,在和一位美国资深律师聊了聊有关中国和美国专利代理行业状况,而后写了一篇《
中国的“专利代理人保护法”应提上日程
》。希望代理行业的主管机构能够意识到专利代理,这个可谓是代表中国专利制度成败晴雨表的行业,在历经十多年野蛮式发展之后,应该如何回到正轨的一些思考。
但是一年时间过去,似乎专利代理这个行业依然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是连向好的迹象也没有。整个行业遇到的问题不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接班人越来越多,反而是逐步枯竭,且质量越来越差。
结果显而易见,中国在创新和专利结合方面,将会继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低质量徘徊的状态。明眼人都看到得出,这对中国的创新者没有一点好处,对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也是如此。
但是为何没人愿意推动去进行彻底的改革,去大换血,让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不知道,也不清楚这个行业的主管者在思考什么。
至少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看不到对于专利制度实体问题有见地的提案,更是没有人为专利代理行业目前混乱的状态发出过哪怕是一句呐喊。
结果会怎样?
“我们越来越发现,在深圳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专利代理人”,在最近和圈内一些企业朋友的聊天中,不止一个人提到相似的观点,且被吐槽的不仅仅是深圳,还有国内很多其它地方。
但是很多人唯一认可的是,北京依然是专利代理行业的绝对高地。无论是专利代理还是专利无效,高手肯定是有,只要愿意付出对价,人还是可以找到的。
这与北京可是中国专利代理行业的人才聚集地,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在近十几年的代理行业大滑坡中,也未能幸免,然而众多老牌代理机构的技艺传承,加之是专利审查科班出身的审查员大量外流之地,也使得北京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历经专利代理行业低迷十几年,但是“手艺”还算是基本保留的地方。
其它城市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与北京相比,专利代理基础本就薄弱,加上“大干快上”的十几年打激素式的摧残,基本上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但是并不是说这些非北京的地方没有好的代理人,有是有,但只能用凤毛麟角和可遇不可求来形容。
而更致命的问题是,专利代理行业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好的代理人各地也都有,但是极为稀少;绝大部分都是“走量”的代理人,明眼人都清楚,一旦陷入这个循环,就是好的代理人最后也被弄残废了。
其实,就像理想的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本应是大多数,可以避免贫富两极分化。代理行业也一样,只有技术和水平都相对OK的中高级代理人占据整个行业的大头,这个行业才是健康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也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感叹:“为何某某市找不到好的专利代理人”。
也只有这部分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占据多数的专利代理人足够强大,才是中国创新者在利用专利制度时,少走弯路,加快创新效率的关键。
但是很遗憾,这部分人不仅原本就不多,现在更是越来越少。甚至未来面临青黄不接的状态,因为专利代理行业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可以看看现在无论是专利审查员招聘,还是进入专利代理人行业的,还有多少是中国顶级高校的毕业生?
这种情况,在二十多年前就被认为是金领的专利代理人行业,是不可想象的。
昨天,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发布了2024年的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通知,我不知道在现在的代理行业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会吸引多少人去报考。
不过,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76230人获得专利代理师资格,其中执业专利代理师34396人。按照这个数量,即使考试再放水,中国的代理人缺口还是很大的。
假设按照这个数据来粗算,中国目前一年400-500万件的专利申请量,意味着每个执业专利代理师平均一年要写50个发明专利,70个实用新型专利,20个外观专利。同时还要处理很多中通答复的OA等。
这么高产的数量怎么能保证写出来的专利真的是对创新和发明人有利的专利呢?
要知道,我在上一篇和美国律师的聊天中,他提到
“在美国,一般代理人如果要跳槽,五年写150个专利就可以了”。
但是在中国,一般的专利代理机构如果是这个效率,基本等同于要喝西北风了。
所以说,如果一个制度不能保证真正愿意为之贡献价值群体的基本生存,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专利代理价值无法体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司法保护,还没有真正创造一个能让专利从创造到许可运营和实现社会效益完整循环的环境。这也会导致专利代理的价格和价值一直徘徊在低端,无法为创新赋能。
对于这一点,同样在走下坡路的日本专利代理人现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近,看到日本代理人发的一个图,是日本各年龄段代理人的数量。可以看到,40岁以上的群体居然占到了总量的90.1%。按照日本专利局最新的数据显示,日本专利代理人有大约8000人,能够看到下表的数据基本符合这个群体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日本专利代理行业同样面临的人员短缺和年轻人不足的问题。
对于这一情况,日本专利局在2024年2月份的一项
针对“专利代理人制度的现状和今后的课题”研究中,特别公开了对
日本专利代理人行业现状和未来预测的报告数据。结果显示,如果维持现状(对代理人减少没有对策),专利事务所代理人的人数,在10年后会减少约1400人,
30年后75岁以下的专利代理人最多会减少约3500人。
结果显而易见,这将对依赖专利代理人的日本企业的专利战略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日本专利局在课题报告中不得不建议,“
为了应对未来的人手不足,有必要考虑积极利用AI(人工智能)
”。
可是,这个问题换做是中国,有多少代理人敢用AI呢。打击非正常已经是谈虎色变了,AI加持更是有可能加大被认定“非正常”的概率。然而,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AI与专利代理,甚至是专利审查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