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指学术、技艺、品德上的一脉相承,但并非仅仅是学术传授。前辈言传身教对后人的追求与精神塑造起到关键作用,老师是榜样,一言一行散射出来的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继承,成就了代代相传的大师队列。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从
徐献瑜教授开始,
延续到
张世龙
、
王选一路相传。
张世龙
1956
年
3
月,中国
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夏培肃、吴几康,北航蒋士騛、清华周寿宪几位近期回国的教师组织了数字计算机讨论班,徐献瑜教授介绍北大教务处的张世龙参加,他就此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位重要参与者。
张世龙买到英国布斯的《快速电子计算机》(
General Purpose Digital Calculator
)
影印本,
胡祖炽、林建祥邀吴允曾
与
张世龙四人
一
起
突击翻译出版作为教学参考书。吴先生英文极佳,负责“序、前言、原理、布尔代数”,还承担总校对,半途又改按刚收到的原著第二版修订。
1958
年
2
月《快速电子计算机》出版,是国内第一部翻译出版发行的计算机专着,印刷
5582
册
。
1957
年,在
徐献瑜、教研室秘书吴文达、数学系秘书兼总支书记林建祥的极力推荐下
,经周培源教务长和江隆基副校长同意,张世龙从教务处调到数学力学系任党总支副书记、准备
教授“计算机原理”等
课程,他还开设无线电原理,筹建计算实验室,搭建了几种电路,给两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讲授了脉冲技术。从大有前途的行政领导转到教学岗位,当时不算绝无仅有,也是十分少见的。和张世龙类似,主动要求转到计算机界工作的还有一位王中田,
1959
年,时
任山西省晋中地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的王中田,
向中央组织部要求转到科研机构工作,
1960
年
10
月调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任第六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1957
年夏季,运动轰轰烈烈。张世龙几乎没有时间备课,一周要开三四次夜车到凌晨两三点,边思索、边在图板上绘制并修改用来解释数字计算机原理的逻辑框图、部件逻辑结构和指令系统、程序运行的图解。此时,在
美
国
以
指令代码编程用过电子计算机
(
伊里诺大学之
ILLIAC
机
)
的
北大董铁宝教授,
由于经过译书,
他们
共同讨论
了
董先生带回
来
的
冯·诺
伊
曼关于通用数字计算机的研究报告,彻底搞清楚了通用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可能的变化和所用的各种电子线路与部件。
在一年左右时间内要在讲台上讲授一门新课是要冒着风险的,张世龙信心百倍地开设计算机原理课程,但如何才能使学生能明确清晰地掌握呢
?
他认为布斯的著作和苏联专家的热情讲课都缺乏有效的教学路径和教材架构,从教学角度上说都是失败的。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原理本不难理解,它完全模拟人工计算过程,可是同一种部件在不同的机器位置中,又有不同的逻辑功能。如果不把基本操作原理搞清楚,就忙于介绍部件、结果总是讲原理夹杂着讲部件,前后反复变化
不定
令人理不出头绪。反复考虑,终于悟出不能用一般
(
理科
)
课程的组织结构,而采用当时称之为“循环法”,其实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这个课程组织获得了成功,使全无任何准备的听课者,能很轻易地掌握了计算机原理和设计原则,
后来成为院士的高庆狮、王选、周巢尘都是他这时的学生
。
1957
年下半年,张世龙给
54
级计算数学班授课,以自制的计算模型机“北大一号”为内容,从逻辑设计、电路设计、工程设计,勾画了计算机原理和一台计算机的完整形象。
脉冲技术和计算机原理课程,他讲授了两、三届,计算数学的毕业班讲了两届半,许多人成了计算机科研、教学的重要骨干力量。
王选十分敬重张世龙,他说:“当时大家都觉得这门课程教得好,课讲得很实在,很具体,让大家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其中的那个串联加法器,里面一个关键性原理是张先生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听完之后印象特别深。”并称张先生“敢为人先”的勇气影响了自己后来的科研生涯。
1958
年
8
月,北大决定制造每秒运算
1
万次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
10
月
6
日,数学力学系组织了计算机训练班——“红旗营”,张世龙被任命为营长(当时全民皆兵,都以军事编制为荣)。
1959
年
1
月
31
日,“红旗营”低调解体,龚一平、王选等十余人留下继续研制“红旗机”。就在这个时候,张世龙受到“反右倾运动”批判,停止一切工作。
1958年10月14日,朱德总司令到北京大学视察,张世龙汇报北京一号机研制情况。
从“北京一号”的试制和“红旗机”开始,一批年轻人在张世龙带领下开始了自主研制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创新历程!张世龙说,他第一次要了
4
个人:学数学的吴大奇和杨天锡,学物理的王良训和刘有文。清华留下了赵本英和葛人飞,从北大计算数学
53
级、
54
级留下了许卓群、王选、毛德行、周炜等一批听过他的课、能力很强的学生!从高中生和复转军人中选入姜纪冰、周敏、张世秀、王秀珍、徐益华担当实验员,培养的这些人才为计算技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60
年张世龙调离北大;
1978
年,应周培源校长之邀,张世龙重回北大担任计算机系首任系主任。他自编讲义,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但他提升教授的时间甚至比他教出的学生还晚得多!近
60
岁时,他患有心肌炎等疾病,不再连任系主任,只做“普通教员”,坚持上课,带学生上机实习。
张世龙一心一意只图工作,不在名义的作风,也影响了王选。要知道,计算机也好,新技术也好,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攻关,也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利。王选和陈堃銶就把整个系统的应用放在首位,而不计个人得失。
1987年,王选、陈堃銶和学生们在北京大学旧图书馆的748研究室门前。
照排系统在应用初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困难,潍坊开发的大报排版软件编排一版内容大约要1小时,严重的是每次修改文章之后必须重新排版,这对连夜工作时效要求很高的报纸急待排版印刷,是不允许的。报社领导要求限期解决,王选自然心急如焚,回家与陈堃銶商量。尽管在此前陈堃銶经常与排版软件的设计人员交流讨论,但他们毕竟人在潍坊,鞭长莫及;加之国家经委文印处要求Ⅳ型系统在年内完成提供,陈堃銶忙于设计自己负责的软件、检查字库,无暇顾及其他。不过,陈堃銶对改进报版软件克服毛病是有办法的。她对王选说:“我知道解决报版的办法。”王选大喜过望,让她立刻去帮助解决。
但没有想到,一贯任劳任怨的妻子却不肯立马出动协助,两人激烈争吵,这是他们两人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为工作争论、吵架。
陈堃銶:这件事我有抵触情绪,不肯马上过去,因为他们某些领导只考虑本单位的利益,把整个系统的功劳归于自己,不但不提到北大,连北京两个字都不出现在总结之中。
她说,我不是真的不肯去教他们更改,只想“憋”他们几天再过去。王选就急了,冲陈堃銶嚷起来:你不是在“憋”他们,你在“憋”整个系统!后来冷静下来,还是按他的要求马上过去了。我自然明白,他根本就不考虑研发成绩归哪个单位,只要做出来出报成功,成绩算谁做的都行。
第二天,陈堃銶就赶到《经济日报》社展开讨论,大报排版软件的难关很快攻破了,几方协作单位最终研究认定,系统可以应对大报全面出版任务,正式在《经济日报》上开始激光照排出印日报。
1990
年
3
月
10
日,王选老师应北京信息产业协会邀请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礼堂为30多位局司长做报告。
参加过大型项目的科技人员,都曾遭遇个别单位、个别人的小动作,甚至指鹿为马的掩盖事实。但是,张世龙也好、王选也好、陈堃銶也好,他们面对技术难关,总是出于公心,一心一意协作,坦坦荡荡的心怀,保证了复杂项目的成功。(此段引自《王选传》)
张世龙,《燕园絮语》,华龄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张世龙,教授,
1929
年
10
月
10
日生于天津,就读燕京大学物理系,
1947
年曾任燕京大学地下党总支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学行政科科长,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创始人,
1979
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首任系主任,
2008
年
8
月
25
日逝世。
吴允曾
,教授,字闻诗,
1918
年
4
月
4
日生于浙江杭州。
1937
年毕业于北京八中,
1940
年秋就读于燕京大学哲学系,抗战后在北京复学并毕业。
1951
年在燕京大学任哲学系助教,
1952
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数学系和计算机专业任助教和讲师,
1979
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
1987
年
5
月
21
日逝世。
王选,院士,
籍贯江苏省无锡,
1937
年
2
月
5
日生于上海,在南洋模范学校附小和附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