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周知道
尽一切可能去发现我们的用户想知道的信息,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情绪价值拉满的礼物,我提名TA ·  2 天前  
每日豆瓣  ·  这种“毒碗”,你家可能天天都在用 ·  2 天前  
每日豆瓣  ·  给奶奶洗了一个巨舒服的热水澡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中部“拼”水运,这个大省港口格局变了? ·  昨天  
每日豆瓣  ·  替大家试过了!“装”真的有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周知道

造假论文算什么,见过钓鱼论文吗?

南周知道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05-27 10:22

正文


论文能否发表,当然要看水平如何,但评审人的意见也很重要。


计算机骗过人,算得上是通过图灵测试的成就,但计算机生成论文骗过评审人只能是打脸。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什么是造假论文与钓鱼论文。


(视觉中国/图)


最近中国学者论文造假被撤稿事件从波及面到涉及人数都再创新高——共有524名医生卷入此事——他们的造假手段并不高明,在推荐评审人时填写了虚假电子邮箱从而冒充评审人提交了伪造的评审意见,而此事之所以路出马脚则是由于这些评审意见都是按时提交,这很不寻常(在论文方面,拖延才是常态)。


这么大规模的造假背后显然有着一致的推动力驱使——这个驱动力很简单,就是与论文挂钩的职称评定和物质奖励,论文——职称——待遇,一环扣一环,构成大部分学者必经的上升通道。


论文能否发表,当然要看水平如何,但评审人的意见也很重要。按同行评议 (peer review) 的一般规则,论文能否发表主要由两位评审人的评审意见决定,然而掌握论文生死大权的审稿人其实是无偿在做这项工作,且审稿过程无人监督。


这当然是学术自治的体现,但是其问题在于,评审人难免将自己的主观标准带入,比如某些评审人为了提高自己论文引用量,在写评审意见时夹杂私货,批评论文作者遗漏了哪些重要文献(而这些文献大部分出自此评审人),更有甚者,心存门户之见,符合自己学派观点的论文则同意发表,不符合的则不同意发表。正是因为评审人就是把关人,所以只要有“同意发表”的评审意见就可以蒙混过关。


1996年,纽约大学物理学家索卡尔将一篇题为《跨越界线:通往量子引力的转换诠释学》 (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 投稿给后现代思潮研究期刊《社会文本》 (Social Text) 。文章认为,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业已破除了物理学界所谓的“客观”的迷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的物理事实 (physical “reality”) ,不过是一种社会事实 (social “reality”)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语言建构。


(新华社/图)


论文发表后还没有来得及引起学界反响,索卡尔就在另一杂志爆料称他对自己写的这篇论文一个词也不信,此文是“左翼暗号的杂烩、阿谀奉承式的参考、无关痛痒的引用、完完全全的胡扯”,他用了学术界“在我能找到的范围中,有关数学和物理最愚昧的语录”。


索卡尔称,此文实为“钓鱼论文”,它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的后现代主义观念,“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索卡尔语带讥讽地写道,任何相信物理事实本质上是社会和语言建构的人,如果想挑战这种社会建构,可以试着从他的公寓(他住21楼)跳下去。


此文一出,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到现在争论都没有停息,这就是学术史上著名的索卡尔事件。自索卡尔之后,为了证明制度的荒谬和无效,自己以身试法的案例持续不断。


学者有发论文的压力,论文出版商和学术会议举办方谋求盈利,大学和研究机构希望单位名下论文越多越好。于是在论文评审上放水,收取版面费,看起来似乎是“多赢”的结果。但这实际却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大批学术垃圾。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John Bohannon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心调查,于是用假名字、假单位和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假论文分别向304个开放期刊(这类期刊大多需付版面费)投稿。结果,接收钓鱼论文的期刊高达60%。


麻省理工的几名研究生还开发了一套自动生成数学论文的程序SCIgen,生成论文四处钓鱼,他们开发这套程序的初衷就是甄别那些审稿标准松弛的学术会议,所以设计的程序让自动生成的论文读起来并不通顺,甚至搞笑。然而就是这样的论文还是被2005年的WMSCI会议接受。论文钓鱼,愿者上钩,他们对此乐不可支。


但后来,有人发现这些自动生成的论文堂而皇之发表在Springer(也就是此次107篇撤稿论文的出版商)和IEEE期刊上。事情暴露后,共有超过120篇论文被撤稿。


计算机骗过人,算得上是通过图灵测试的成就,但计算机生成论文骗过评审人只能是打脸。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索卡尔指出后现代主义的皇帝新装,SCIgen更加印证了这一点。本应坚固守护论文质量的同行评议实际上漏洞百出,大量论文发表出来没有为人类知识带来任何进步(仅有作用也只是为某些人带来了职称晋升),表面上的“多赢”,实际上是“多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