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生:
《正定古今》这本书是以县委的名义写的,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近平同志贡献最大。他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明确提出了改革兴县、工业兴县、科技兴县、人才兴县、文化兴县、旅游兴县的新思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挖掘历史文化、实施旅游兴县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通古博今的近平同志被正定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熟读县志、史料,走街串巷,勘察古迹,细品文化,对正定的历史和文化钻研得很透。他曾经在一次全县青年干部大会上做过一个十分精彩的讲话,讲到正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过去1600年间一直是郡、州、路、府、县治所,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五代后唐时设为北都,后汉契丹时升为中京。他的讲话把正定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旁征博引,慷慨激昂,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正定人,听起来都十分新鲜,羡慕他知道的那么多。
近平同志对正定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对正定的未来也充满信心。他说:“正定的历史文化这么悠久,咱们应该把县城好好整治一下、修缮一下。”他刚来时,正定县城的很多城墙都破坏了,因为老百姓缺乏保护意识,把城墙砖拆回家修房子、垒猪圈、建厕所。县志里记载的“九楼四塔八大寺”,只剩下大佛寺,还有4个塔,而且年久失修,一塌糊涂,旁边堆着很多垃圾和柴禾。
近平同志对正定的文物特别关心,有一次在隆兴寺院西侧,他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缺乏保护,他平时看书很多,对历史很有兴趣,知道这是一个珍贵文物,当即找到主管领导,并提出严肃批评。近平同志说:“我们对文物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近平同志常说,正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非常值得研究。时间不长,县委召开常委会,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是由近平同志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并提出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当时书名还没有想好,只是把谋划起草的任务交给县委办公室,让我负责先整理出一个整体框架和目录。我只上过两年中专,文化根基不深。不过,我原来爱好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小说,还写了一些表现改革开放的作品,我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反映改革开放新青年的小说《黑牛和他的妻子》,由正定作家贾大山推荐,被铁凝选用在《莲池》文学期刊发表,所以对写作是有兴趣的。任务派给我之后,我就收集民间的东西、历代名人与正定的关系等资料。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查资料很不方便,加上“文革”中好多文字资料都被毁了。我到处去找,也没找到什么。当时挺犯愁的:“这书我可怎么编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此,我就和办公室主任一起找近平同志。没想到,近平同志却是胸有成竹,他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他好像是从国家博物馆或者省博物馆得到的一份复印件,当时复印技术不行,印出来的字模模糊糊的,但好在还能确定是什么字,不至于出错。这已经非常难得了。
按照领导要求,1个月后,我整理出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目录,设计全书共13章,39节,书名暂定《美好的正定》,报近平同志审定。近平同志说,总体不错,就是有点虚的感觉,这可能与你过去写文学作品有关。比如第二章第二节,写改革开放春风吹,人民欢呼赞县委,不能这样写,要用写实手法,用事实和数据说明。原来定的3部分可分为3个篇目,风格和写作手法可有所不同。正定的历史沿革可放在书的最前面,叫做概述。书名不一定叫《美好的正定》,美好不美好还要听人民评价,可用写实的手法叫《正定古今》,古代的事、今天的事都写清楚了,就达到了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
按照这一要求,又经过一周的修改,形成了新的书稿目录,书名叫《正定古今》,共分上、中、下3篇,上篇主要写建制沿革、自然概况、经济概观;中篇主要写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文学发展和民间习俗;下篇主要包括风物传说、古代诗歌和当代文论,全书共3篇、16章、50节、119个条目。最后报近平同志审阅后交由县委常委会研究。
书的基本框架和目录形成后,正式的写作班子便提上日程。经县委研究,成立了《正定古今》编写组,由县委办公室主任总负责,我具体负责,从县直单位、有关乡镇抽调18名同志负责编写,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将所有章、节和条目分别分配到每一个同志名下。当时写作条件非常艰苦,编写组的同志在招待所租了3间房子,每间房子6个人,每人一张木板床,一个学生课桌,一个小木凳,2本稿纸。负责写上篇内容的同志有相关县直单位提供的一些资料;写名胜古迹、文学发展和民间习俗的,只有到民间、乡下去采风。当时我负责整部书的总策划和历史沿革、风物传说、古代诗歌和当代文论部分,在通读《真定府志》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摘记在笔记本上,再誊写在稿纸上。8000多字的历代建制沿革,分原始部落、黄帝子孙、先秦封邑、汉魏常山、北齐移郡、唐宋变迁、金元改制、明清发展、民国以后的变化9个部分,每部分都要查阅大量资料。由于《真定府志》是文言文,且历代建制沿革资料散落各个方面,工作起来难度就更大。近平同志知识渊博,虽然到正定时间不长,却是真正的“正定通”,对写这部分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经过近平同志的关怀指导和编写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1985年2月15日,写出《正定古今》初稿,全稿约45万字,写了满满3000页稿纸,找人用“四通”打字机打印出样本,报近平同志审阅。他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既有原则性意见,又有十分具体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正定古今》是一本综合性的书,要向各方面人士反复征求意见,特别要征求贾大山同志意见,同时还要力所能及补充一些照片资料,使这本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可读性。《正定古今》出版时,按出版社要求要有主编、副主编、编委。我们建议由近平同志当主编。他说:“那样不太合适,主编就是主要负责编写的同志,其他参与编写的同志都很辛苦,要写篇后记进行说明,我写篇序还是可以的。”
近平同志为《正定古今》写的序影响很大。序的开篇写到:“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更想了解这里的一切……”这段话,是近平同志的真实感受和肺腑之言。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句话他在正定工作时曾多次说过,但写在书稿中,落实在文字上,是在这篇序中首次出现。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与正定人民朝夕相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他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出了一部青春无悔的感人诗篇。实践证明,他爱自己的第二故乡,爱这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的人民。知之深,爱之切,一直延续到现在。
离开正定后,他的心还和正定干部群众紧紧连在一起。不管是在厦门、宁德、福州,还是在浙江、上海、北京,近平同志不忘正定的建设与发展,不忘正定人民的幸福与安康,曾先后6次“回故乡探亲”。
《正定古今》序共1500多字,篇幅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洋溢着近平同志对正定的深厚感情。他在序中对这本书予以肯定,“这是在新形势下用新的体例写成的一本新书……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部系统介绍本县情况的书”。他概括了正定源远流长的历史、瑰玮灿烂的文化古迹和风格独特的名胜古刹,高度赞扬正定出生的三国名将赵子龙等英雄豪杰和文学大家,回忆了自强不息、勇敢奋斗、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名人义士和气壮山河的革命斗争,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定人民取得的丰硕成果,最后写了自己的感慨:“回忆往事,热血沸腾;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正定人民具有刚强智慧的素质,勤劳朴实的传统,更有不甘现状,勇于开拓、发奋图强的雄心。”他从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中总结,“正定,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历史”。他从一个政治家的高度呼唤,“正定,将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