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见:
这个问题非常好。经常有学生问,应该读哪些书,怎么读,我一直想一次性写篇文章,大致讲一讲,然后让每年新招的研究生看这个就行了。根据我十多年教学和带学生的经验,只有少数学生非常自觉,能够很快知道怎么做研究、怎么写文章,大部分还是有些懵懂。我认为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说,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谈,第一是积累经典和注疏,第二是尽可能地理解一些哲学理论和方法论,这里主要指的是西方哲学理论。
在经典的积累方面,首先是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最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和反复阅读。建议有志于研读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包括本科生),首先一定要选择一两种经典及其注疏通读一遍,比如从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诸子集成系列丛书中选择一两种通读,经文注文逐字逐句仔细阅读,从最初的训诂开始,不懂就查,反复读。一开始会很慢,但通读一两种后再去读其他的经典就会变得容易。我记得陈来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时大概是张岱年先生让他读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我觉得对本科生或者要入门中国哲学的人来说,《荀子集解》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篇幅适中,比较合适;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挑选五经的注疏文本阅读。
我从中学时代就比较喜欢学古文,经常阅读,高中时读了《孙子兵法》和《史记》中的不少列传(偏军事家),因为那时喜欢军事(笑)。我本科学历史,当时在云南大学属于基地班,本科也分配学业导师,一开始导师就建议阅读《四书章句集注》,我记得那时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字体和排版很老旧的《四书章句集注》,但没读多少就看不下去。硕士又从历史改考了西方哲学,但也是在读硕期间,开始系统地读先秦诸子,完全出于兴趣。有些结合当代人的白话翻译读,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等;有些就有意识地读汉唐注疏和清人的集解集释等。博士阶段转到中国哲学,郭齐勇老师特别强调最基本的经典文献训练,他给本科生上《四书》,带领硕博生会读《礼记》,后者主要用的是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和孙希旦的《礼记集解》。读《礼记正义》用的是影印版阮刻十三经注疏,没有句读,让我们每人依次句读。做中国哲学的一定要经历过从经到注、疏的阅读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诸子集成和续编系列的书籍,到目前为止,我通读了十之八九,有的不止一遍,像孔孟老庄荀都不知多少遍。
经典要反复研读,优游涵泳。做中国哲学越到后面越会发现经典的重要性。中山大学的陈少明老师非常重视经典与解释,我最近经常刷到北京大学杨立华老师的短视频,他也反复强调经典是生命之源。去年我给强基班的本科生上《老子》就用王弼注本,期末要求他们背诵八十一章。可能做分析哲学的老师不太理解或者会对此持批评讥讽态度。这涉及“哲学教育究竟为了什么?”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硕士博士或者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肯定要对经典文本有所积累;另一方面,尽管大部分人以后不从事哲学行业,但背诵或熟读了一定的孔孟老庄等经典,我相信对他的人生、身心,甚至对她或他未来小孩的教育等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好处的。我的不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都去了中学教书,如果他们对孔孟老庄易等经典有所积累,我相信他们讲课还是会跟别人不一样的。我突然想起业师郭齐勇先生曾在课堂上说过两次,当年萧萐父老师去听冯友兰先生讲《庄子》,冯先生能够把《齐物论》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那一代人的古学功底是童子功,我们这几代人都赶不上。现在的经典读书会非常多,四五个人坚持几年不断阅读,确实蛮有意思的。单独读或会读的收获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