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言创新
“微言创新”由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产业创新领域研究。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前战地记者回国搞“吃播”,1400万粉丝看他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仅199元拿下「HOKA同款性能」越野跑鞋, ...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你见过最脑残的设计是什么?我先来10个!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服气!卖到1000多的蓝牙耳机,竟然有几万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言创新

刘立专栏 |以新时代科普观为指导,大力提升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微言创新  · 公众号  ·  · 2019-02-21 20:00

正文

编者按

党的十大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学普及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普观。 本文对新时代科普观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探讨“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概念并提出以新时代科普观作为指导思想。


在新时代科普观的指导下,我国科普实践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从2010年的3.27%提高到2015年的6.20%,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8.47%。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30年前即1988年即达到10%,现阶段约为28%;瑞典2005年为35%,加拿大2014年为42%。


一、新时代科普观的核心要义


1. 科普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核心理念,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普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就要求:

一、科普为了人民(for the people) ,科普要助力人民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助力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科普要面向“民生”。科普还要助力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就要求科普要面向“民主决策”,比如为公民参与转基因公共决策提供必要的科普背景知识。

二、科普依靠人民(by the people) ,尤其要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共同体。充分尊重人民的科普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科普需求、所拥有的科普权利、所发挥的科普作用。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媒体传播科普信息,生产科普内容。

三、科普成果为人民共享(of the people) 。要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改进“互联网+科普”工程,让科普成果,最便捷地惠及全体人民。



2 .科普功能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的讲话,对科普的经济功能作出了高度概括,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 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该论断包涵两个重要论点,一是 “两翼论”, 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是 “同等重要论”, 即“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两翼论”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普观的与时俱进。 2004年6月,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2008年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

国内外大量创新发展的实践,尤其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有力地证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总的来说,科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例如:经济功能,促进创新发展,并通过“扶志”和“扶智”助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振兴乡村;政治功能,通过对领导干部、公务员的科普,助力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文化功能,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社会功能,有助于破除流言、破除迷信和膜拜,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生态文明功能,通过面向公众进行环境科学传播(包括生态文明思想),助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3.  科普地位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科学普及,在我国具有法律地位。 《宪法》(2018年修正版)第二十条说:“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2002年我国还制定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普法》。

2010年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2012年再次强调,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同时明确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同等重要论”,应该予以辩证的理解。这种同等重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幅增加了科技 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力投入,与之相比,科普投入的总量和速度均显得严重滞后,很不匹配。很多发达国家的科技计划和基金中均匹配有科普经费,但我国几乎没有。

在新时代贯彻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精神,就要求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在抓好科技创新“主业”的同时,抓好科学普及“基业” 例如:国家在大力增加研发经费的同时,应该同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包括在国家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中匹配一定比例的科普经费;鼓励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在力所能及下从事科普工作,中国科协实施“首席科学家传播专家”项目,对动员和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即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在科技评价奖励、职称晋升中重视科普活动和科普成果,近年来,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设有科普组,就是一个好的实践;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增加和扩大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学位点,推广扩大“科普硕士”试点项目,开设“科学传播”第二学位。



4 . 科普内容 论: 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复合体


建国以来,我国科普主要是以“工农兵”为重点对象,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实用技术知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普引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内容。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个专门论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战略性文件——《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但未见“科学精神”提法。

后来,我国把包涵“科学精神”在内的“四科”(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作为科普的主要内容。据可查阅到的资料,1999年8月23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四科”:要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起来。后来,江泽民在《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1999年12月9日)、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1999年12月22日)、在两院院士大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000年6月5日)讲话中,多次提到“四科”。“公众对“四科”的了解,主要来自于2000年4月江泽民为中国科技馆第二期工程开馆时的题词,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2002年,“四科”写入了《科普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科“尤其是”科学精神“的普及。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讲话之后,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科学精神”提到了“四科“中的第一位。这是因为,”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

我们认为,在坚持以“四科”为主体的同时,面向公众的科普,还应补充“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简称STS)、“科学技术与发展观”的内容。增加“科学技术与发展观”,是为了突出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特色发展观,比如公众应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五大发展理念”。

总之,科普的主体内容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发展观,它们构成了科普内容的“科学复合体”。当然,“科学文化”、“科学伦理道德”、“中国科学家精神”、科学技术史、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也应成为科普的内容,融入上述“六科”和“科学复合体”之中。


二、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个人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1 .《宪法》等法律法规历来提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宪法》(2018年修正版)第十九条写到,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三次提到“科学文化素质”;2002年《科普法》中提出,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版)第五条规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采用了“科学文化素质”提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2 .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历来重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不仅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做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大论断,还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月24日下午,科学大会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作了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讲话,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的切身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如“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在 2018年9月17日给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致贺信中写到,“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3 . “科学文化素质”比“科学素质”内涵更丰富,可以包容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了江泽民同志的一个说法,即“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现实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及《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素质”,而对“哲学社会科学素质”重视不够。而且,我国至今尚无与《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类似的《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建设纲要》这样的政策法规。


4 . 科学文化素质概念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个人层面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层面的国家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区域科学文化素质)。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本文提出: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学技术与发展观,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个人实际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简称“六科”、“两能力”)。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层次,即:第一层是为了满足生存生活的需要;第二层是为了满足工作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层是为了满足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四是为了满足作为现代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政议政的需要。

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本文提出“国家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它类似于 “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等含义。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是作为个体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简单加和,而且还包含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状态和教育状态等等。 就是说,国家科学文化素质需要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国家科技状况主要指标(如R&D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其占劳动者队伍的比例、科技论文和专利的产出)、国家教育状况主要指标(如人均受教育的年限、科技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这三个一级指标进行测度。


三、研制《国家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2035年)》


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执行期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建议,以新时代科普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研制和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2035年)》,包括研制新时代科学文化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制《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基准》;科普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大力提高国家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支撑。


(责任编辑:雷蓉)


作者简介


刘立,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出版有《基础研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科技政策学研究》。

延伸阅读

刘立专栏 | 与美国相差30年?——谈2018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与发现

刘立专栏 | 企业做基础研究,还能出诺奖?

刘立专栏 | 中国科技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