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宪法》等法律法规历来提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宪法》(2018年修正版)第十九条写到,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三次提到“科学文化素质”;2002年《科普法》中提出,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版)第五条规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采用了“科学文化素质”提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2 .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历来重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不仅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做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大论断,还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月24日下午,科学大会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作了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讲话,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的切身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如“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在 2018年9月17日给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致贺信中写到,“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3 . “科学文化素质”比“科学素质”内涵更丰富,可以包容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了江泽民同志的一个说法,即“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现实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及《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素质”,而对“哲学社会科学素质”重视不够。而且,我国至今尚无与《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类似的《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建设纲要》这样的政策法规。
4 . 科学文化素质概念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个人层面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层面的国家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区域科学文化素质)。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本文提出: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学技术与发展观,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个人实际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简称“六科”、“两能力”)。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层次,即:第一层是为了满足生存生活的需要;第二层是为了满足工作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层是为了满足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四是为了满足作为现代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政议政的需要。
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本文提出“国家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它类似于 “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等含义。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是作为个体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简单加和,而且还包含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状态和教育状态等等。
就是说,国家科学文化素质需要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国家科技状况主要指标(如R&D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其占劳动者队伍的比例、科技论文和专利的产出)、国家教育状况主要指标(如人均受教育的年限、科技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这三个一级指标进行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