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真理
:
这是一篇2017年的对话
,但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比如晓峰总对找坐标系的看法
:
把标普500的结构好好分析一下
,
看看各个行业的比例是什么样子的
,
它长期的回报率水平是怎样的
,
它长期估值水平是怎样的
。
标普500过去30年
、
50年
,
各板块市盈率变化
,
和它的ROE变化是高度相关的
。
各行业
、
板块占标普500的比例
,
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很有力的参照
。
中国是一个规模上可以跟美国匹配的很大的经济体
。
当我们最后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
、
终极的阶段
,
每个行业会是什么样的配置比例
?
当然
,
有些参数我们需要去单独调整一下
,
比如美国
,
IT可能在全球的配置的比例可能会更高
。
不同的国家体系里面
,
有相对的产业竞争优势
。
文章里面也有鲜活的案例
,
投资国投电力
,
大族激光
,
格力
,
海尔等
,
复盘的十分透彻
,
值得细细揣摩
。
下面我将原文分享给大家
:
学习管理大资金
:
有重点+广覆盖
邱国鹭
:
大家对你的履历都比较清楚了
,
我们重点讲心得吧
。
请介绍一下你作为基金经理的成长过程
。
邓晓峰
:
我从研究转到投资
,
是因为早年研究做得比较好
。
现有的考核机制下
,
往往是最近某个行业表现得比较好
,
公司就把研究这个行业的人推上基金经理的岗位
。
但是
,
一开始从研究转到投资
,
肯定是一个不够合格
、
不够全面的投资经理
。
投资经理往往会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倾向
,
比如当时我就对TMT
、
通讯研究比较深入
,
但还有很多行业没看过
,
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要交学费
。
同时
,
个人的学习背景和经历也会使投资有偏好
。
2005年作为助理刚开始管理组合时
,
比较幸运
,
熟悉的公司表现好
,
当年的业绩不错
,
迅速转正
。
但在2006年遇到了麻烦
。
我覆盖面不够
,
行业认识有偏见缺陷在当时凸显出来
,
我对当时对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有抵触情绪
,
对大背景认识不够深刻我比较熟悉的行业
,
基本面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没有足够好的表现
,
压力比较大
。
比较幸运的是
,
2007年我们覆盖的另外的一些行业和公司表现得特别好
,
超越市场中位数七八十个点
,
把当期的业绩和长期的业绩都拉了起来
。
当时进入博时不久就开始管理社保组合
。
社保组合有一个框架
,
以某个指数为基准
,
按大行业
、
小行业划分
,
管理人有不同的偏离度范围
,
对行业下面的个股做精选
。
这个基本框架是一个强迫性的标准动作
。
我们就是在社保框架基础上
,
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
社保的框架是培养基金经理很好的框架
,
尤其能够突破规模的限制
。
但这也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
需要时间的积累
,
需要基金经理能够生存下来
。
回想起来
,
作为基金经理在行业里立足
,
有运气的成分
,
也有整体团队的帮助
。
起步时运气好
、
业绩好
,
才有生存下来的机会
。
而没有团队的帮助是很难走过早期不成熟阶段的
。
当时社保团队每个人有不同的侧重和分工
。
有些行业我个人不一定喜欢
,
一方面社保基金的框架约束必须做投资
,
另一方面
,
其他社保基金经理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荐
,
我们也会跟随配置
。
这对于我们组合的收益率很有帮助
。
邱国鹭
:
你管理200多亿的基金
,
大多数市场上的基金规模都没有达到这样一个水平
。
在中国这样一个很极端市场的状态下
,
每年业绩排名还是跟5000万的基金在一起PK
。
有没有一个比较有效的管理组合的办法
,
可以摆脱资金规模限制
?
邓晓峰
:
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总结出了大多数行业的属性和一些特质
。
我们把这个工作变成一个可分层
、
可协作的工作
。
请内部或外部团队
、
研究员去跟踪一些我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参数和行业发展的一些变化
。
自己来做一些判断
。
这样就可以建成一个既覆盖面广
,
也可以适应不同行业变化的大规模组合管理
。
邱国鹭
:
从总体上来说
,
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会有不同表现
,
这与行业的生命周期有关
。
社保投资从长期看是一个有利于培养基金经理的框架
,
也有利于打破规模的限制
。
邓晓峰
:
是的
。
从我自己来讲
,
我就按这个路径走下去了
。
做研究员一开始覆盖的行业比较少
,
但在社保基金基准指数框架的约束下
,
我就一个一个行业研究下去
。
花较长的把一些行业研究清楚
,
总结出来
,
自己觉得心里有底
。
一开始市场热点出现时
,
我们不一定很了解
,
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总结
。
这个过程做多了之后
,
覆盖面越来越广
,
了解的行业越来越多
,
就能够总结出大多数行业的特点
。
我们也总结出一些参数
,
使我们对行业有比较好的把握
。
在这个基础上
,
我们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
,
包括内部研究员和外部研究员的跟踪
,
可以保证比较大的覆盖面
。
早年是体力活比较多
,
主要看各种原始资料
,
如年报
,
招股书
,
看多了之后就会有感觉
,
变成一种熟练工
。
我们跟踪很多这样的企业
,
隔一段时间观察这行业的变化
,
自己做做判断
,
然后看看各公开媒体
,
各方面报道
,
看看这个企业管理层对本行业的判断
,
公司自己的战略
。
我们也直接拜访企业管理层
,
交流
、
印证
,
记录
,
时间长了
,
你就会知道
,
那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是好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
他的专业判断
,
他的人品不错
,
那些可能是不可信的
,
那些是性格很强的
。
这些我们都可以做成比较客观的记录
,
方便我们后面持续地研究和跟踪
。
邱国鹭
:
如何在广覆盖中做到有重点
?
邓晓峰
:
我们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
,
把标普500的结构好好分析一下
,
看看各个行业的比例是什么样子的
,
它长期的回报率水平是怎样的
,
它长期估值水平是怎样的
。
标普500过去30年
、
50年
,
各板块市盈率变化
,
和它的ROE变化是高度相关的
。
各行业
、
板块占标普500的比例
,
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很有力的参照
。
中国是一个规模上可以跟美国匹配的很大的经济体
。
当我们最后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
、
终极的阶段
,
每个行业会是什么样的配置比例
?
当然
,
有些参数我们需要去单独调整一下
,
比如美国
,
IT可能在全球的配置的比例可能会更高
。
不同的国家体系里面
,
有相对的产业竞争优势
。
当你对未来的不确定
、
不了解的时候
,
难免会比较惶恐
。
通过这些对比
,
我们的视野会广一点
,
看事情会客观一点
,
知道工作的重点和知道一些变化
,
便于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到那些方面去
。
吃透基本面获得较高确定性
邱国鹭
:
你投资过的股票大部分是赚钱的
,
确定性比较高
,
这是如何做到的
?
邓晓峰
:
我总结确定性比较高的原因有两点
:
一是研究透的
、
有把握的重点投资
;
二是广泛覆盖的基本面研究
,
注意合适的风险收益
,
不着急
。
所以
,
总体上时间越长越有经验
,
它就会是一个重复的过程
,
有一个新的企业
、
行业
,
花1-2年把它搞明白
。
做的时间越长
,
深入研究的越多
,
确定性就会越高
,
70%多的盈利只数就是这样来的
。
重点把握的公司研究得比较透
,
能挣钱
,
在市场对其不太关注的时候打一些提前量
。
我们有一个200-300的股票池
,
在合适的时候就买入
,
越合适的时候买入的比例越来越高
。
其他不是很熟的公司
,
则跟踪
。
我们将基本面的跟踪研究作为投资的基础和判断
,
把握市场与基本面之间的不契合
。
从长期来看
,
股价还是反映公司的盈利和增长
。
所以投资本身
,
虽然也考虑市场因素
,
但大多数时间还是根据基本面来做
,
做得时间越长
,
覆盖面越大
,
已知公司越多
,
确定性的把握也比较高
。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
,
企业如果在一个行业胜出会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
不用担心市场不给你投资机会
。
我更愿意在公司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投资机会之后再去做投资
,
我比较愿意做有把握的事情
,
所以总体上维持在比较高的胜率
。
邓晓峰
:
市场中未知因素占很大的比例
,
群众的投资行为
,
风格变化难以判断
。
所以研究上我们要拉一根弦
,
服从行业基准
,
广泛覆盖
,
对于不在重点关注范围的公司也要覆盖
、
扫描
。
市场的热点是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
,
但不一定是当时投资最好的时机
。
这样既有已知把握很足的企业作为重点投资方向
,
也有并非当时认为是最合适的行业
。
时间拉长来看
,
一些行业投资回报率比较高
,
这些行业是好的行业
,
等到市场有一些情绪变化或意外事情发生时
,
这些行业或公司肯定会有大机会
。
组合管理上说不是所有的配置在当前的市场都能表现
,
而是有一个梯队布局
。
你可能要观察很多以后有很好的回报的机会
。
我愿意早一点开始逐步地跟踪
,
逐步地布局
,
刚开始可能部位不是很大
,
但是一旦开始进入了
,
等到行业基本面最差
,
股价反应最差
,
出现利空股价也不会有太大波动时
,
或者是盈利的增长非常明确
、
估值水平非常有吸引力而股价表现明显背离时把重注加上去
。
例如白酒行业
,
从长期投资回报率看是很好的一个生意
。
2013年因为
“
三公经费
”
严管的关系
,
大多数公司股价下调幅度非常大
,
普遍在60%-70%
。
当出现利空消息的时候公司股价没有太多波动
,
市场开始麻木时
,
机会明显出现
。
钱真理评:当利空不再使公司股价波动,往往就是一个底部的特征,回过头看,白酒从2013年到现在龙头上涨了10倍。
事实上
,
白酒行业不是差的行业
,
差的公司
,
现金流量又很好
,
资产负债表很强
,
只是短期内市场情绪特别极端
,
估值水平到了极低的水平
。
一个
“
落难公主
”
肯定有好的机会
,
我们这时候去应该做一个配置
。
邱国鹭
:
是的
,
有些股票
,
你有持仓
,
但是下跌时你心里一点也不慌
,
甚至希望它多跌一点好让你加仓
,
这说明你对这只股票已经有足够的了解
,
对它的内在价值和未来前景有比市场更精准的把握
,
因此市场价格的波动已经不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了
。
对这些股票而言
,
下跌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买点罢了
——
买之后的淡定
,
源自买之前的分析
。
还有些股票
,
涨的时候你当然高兴
,
跌的时候你就特难受
,
因为吃不准
,
这样的股票不碰也罢
,
因为还没有研究透
。
所以我们买股票之前先问问自己
:
下跌以后敢加仓吗
?
如果你不敢
,
最好一开始就别买
,
因为价格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
买入利用市场的无效赚深入研究的钱
邱国鹭
:
A股是一个很极端的市场
,
很多时候是个无效市场
。
比如2013年的
“
乌龙指事件
”
,
大家意外地发现
,
那些原来以为不可以操纵的超级大盘蓝筹
,
市值几千亿上万亿的
,
居然只需要几千万或者一亿多就可以瞬间冲涨停
。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盘蓝筹的交投是如此清淡
、
市场关注度是如此之低
,
只要给一点点阳光就能灿烂
。
价值往往就存在于被市场忽视的角落
,
特别是当众人热衷于玩击鼓传花游戏的时候
。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
,
一段时间以来不是市场热点的公司
,
虽然它基本面表现很好
,
股价表现很差
。
这个时候
,
你怎么办
?
邓晓峰
:
我更愿意做一个比较长期的布局
。
例如
,
博时主题曾经盈利较大的一只电力股
,
2010年买入时市值150多亿
,
市值最低跌到100亿
,
去年市值已涨到700亿
。
从2011年到2013年
,
它应该是市场上盈利最快的公司之一
。
从2011年3亿利润增长到现在60-70个亿利润
。
4到5年的时间跨度内
,
不是每个时间段它的股票表现都很好
,
哪怕公司盈利很好
。
12年利润增加4倍
,
股价涨了40-50%
;
13年利润增加3倍
,
因为不是市场热点
,
全年股价才涨了大概10%
;
而到14年
,
盈利增长60-80%
,
股价涨了200%
。
注
:
公告显示博时主题当时重仓了国投电力,下图为国投电力的股价。
市场有时有效
,
有时无效
。
我们作为主动管理者肯定要相信市场是无效的
,
也要相信市场是有效的
,
无效时我们去做配置或投资
,
有效时我们去实现收益
。
把握住企业盈利基本面
,
不管市场怎样变化
,
时间长了实现收益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
。
邱国鹭
:
中国股市不是效率很高的市场
。
在这个市场里面
,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可以做出很高的超额收益
。
有一个比喻是
,
股市中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就像遛狗时人和狗的关系
。
价格有时高于价值
,
有时低于价值
,
但迟早会回归价值
;
就像遛狗时狗有时跑在人前
,
有时跑在人后
,
但一般不会离太远
。
遛狗的时候人通常是缓步向前走
,
而狗忽左忽右
、
东走西蹿
,
这就像股价的波动常常远大于基本面的波动
。
所以在这个市场里面
,
研究是可以创造很高价值的
。
而当一个市场高度有效的时候
,
像美国
,
可能研究的成果不会那么突出
。
这几年
,
美国市场上所有的对冲基金
、
公募基金全部都加起来
,
战胜标普500的基金30%都不到
。
邓晓峰
:
是的
,
中国市场效率比较低
,
所以在这个市场里面研究有很高的超额回报
。
我喜欢这样的市场
。
邱国鹭
:
关于出手的时机
。
你总体上是广覆盖
,
那么你如何追踪一家公司的基本面
,
并在合适的时候重拳出击
,
把握甜蜜点
?
邓晓峰
:
隔一段时间会有些公司进入观察范围
,
因为价格等各方面不合适
,
我们不会投资
。
但这些公司我们会跟踪
,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投资
。
例如有一个激光应用设备公司
,
曾经有起有落
,
大家对它印象不一定好
,
没有覆盖进来
,
或没有跟踪上
。
2006-2007年我们研究跟踪这个公司特点属性
。
它是一个在新行业做设备的公司
。
这是技术门槛高
,
竞争壁垒高
,
外国巨头已经做得很好的行业
,
如激光
、
钻孔
、
打标等设备
。
在这些市场里
,
已经有很强的竞争对手
。
公司刚开始做法是开发的新产品
,
性能不一定稳定
,
但是销售比较激进
,
卖到厂里先不要钱
,
服务跟上
,
维护做好
,
早期获得成功
。
但是产品有缺陷
,
性能方面没有经过充分检验
,
一段时间卖得好
,
后来因为性能不稳定
,
客户反映差
,
导致销售后续下降
。
在2012年中报上
,
公司的前五名大客户全是苹果
。
我们知道
,
苹果对供应链有很严格的考核
。
这个一个重大信号
:
因为过去公司的问题在于性能不稳定
,
经过多年已做到一个稳定状态成为苹果设备供应商
,
而且它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很重要
,
不像国内一些企业只为苹果代工
。
与这些公司相比
,
它的壁垒和技术难度都是更高的一些产业环节
,
可以配置很重
。
我觉得这个公司有很好的机会
。
我很快买到接近这个公司5%的股份
——
超过5%就不好买了
,
买后持有未超过6个月就不能卖了
,
最后盈利接近4个亿
。
这是一个很快很好的决策
。
注
:公告显示
博时主题曾重仓大族激光,下图为大族激光的股价:
总结出行业或公司的特质和观察指标
,
一旦指标动了
,
我们就可以做投资
。
关键点在于这个行业壁垒很高
,
竞争很激烈
,
它存在问题就是性能的稳定和可靠性
。
卖出
:
合适时机如何找
邱国鹭
:
成功的投资不但会买
,
还须会卖
。
卖出点我一般看三种情况
:
一是这只股票太贵了
,
就卖掉
;
二是有了更好的标的
,
就换仓
;
三是这只股票的基本面变坏了
。
反过来讲
,
对一只股票有把握时也不会在波动中轻易卖出
。
在卖出时我们做的是
“
止错不止损
”
,
也就是说
,
除非看错了才会卖出
,
否则即使出现短期亏损
,
只要基本面没有发生恶化
,
也会坚守
。
接下来请再讲讲你的卖出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