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想要讲出一个好故事,需要从故事的构成要素入手,它们分别是:结构、事件、场景、节拍、序列、幕。
其中“事件”是最小单位,它意味着变化;
“场景”由多个事件组成,它必须有转折;
“节拍”是“场景”里最小的结构成分,通过一个又一个节拍,构筑了“场景”的转折
“序列”是一系列场景——一般是两到五个,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至最后到达顶峰。
而一系列的“序列”,则构成了下一个更大的结构:“幕”。
1、什么是“幕”呢?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要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加强劲。
就像一部交响曲可以分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乐章逐次展开,故事也是通过乐章来讲述的,故事的乐章被称为
幕
——故事的宏观结构。
2、一个故事,可用几幕来讲述?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推断出:一个故事可用一个幕讲述,即一系列场景构筑成几个序列,最后进展为一个重大逆转,结束故事。不过如果是这样,则必须简短,这就是所谓的短篇小说、独幕剧,抑或也许只有5-20分钟的学生电影习作或试验电影。
一个故事也可用两幕来讲述:两个重大逆转之后,便告结束。但是,这同样要求比较简短:情境喜剧、中篇小说或一小时戏剧,如安东尼·谢弗的《黑色喜剧》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
但是,当故事达到一定的长度—故事影片、一小时一集的电视剧、全长戏剧、长篇小说——时,则起码需要三幕。这并不是因为人为的常规,只是为了达到故事的深层目的,作为观众,我们拥着故事艺术家说:“我想要一种达到生活极限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诗化体验。但是,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如果我只给你几分钟的时间来读完或看完你的作品,那么,要你把我带到那一极限的要求就太不公平了。如果是这样,我就只能要求一瞬间的愉悦,增长一两个见识,仅此而已。但是,如果我把生命中重要的几个小时交给你,我就不得不指望你成为一个具有力度的艺术家,能够到达人类体验的极地。”
在我们试图满足观众需要的努力中,为了讲出能够同时触动最最内在和最最外在的生活之源的故事,两个重大逆转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故事的讲述背景或规模如何,无论是国际题材还是史诗题材,无论是家庭题材还是个人题材,叙事艺术中任何长篇作品都至少必须通过三个重大逆转才能够到达线索的终点。
试考虑这样的节奏:情况很坏,然后变好—一故事结束。或者,情况很好,然后变坏故事结束。或者,情况很坏,然后变得更坏况很好,然后变得更好—故事结束。在以上四种情况中,我们感到总是缺少点什么。我们知道,第二事件,无论是正面负荷还是负面负荷,既不是终点也不是极限。即使第二个事件把所有都杀光:情况很好(或很坏),然后所有人都死光—一故事结束那还是不够。“好,他们都死了。然后呢?”我们煞费猜测。第三个转折缺失,而且我们知道我们尚未触及极限,直到至少另一个重大逆转发生。因此,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之前的几百年间,三幕故事节奏就已成为故事艺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