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违 规 内 容
|
罚款金额(元/次)
|
全公司人员
|
1进入车间不按规定换工作鞋、穿戴工作服/帽、不洗手消毒直接进入车间
|
|
2人为恶意损坏检验设备及仪器的行为
|
|
3使用不合格计量仪器、检验设备
|
|
4进入车间经检查个人卫生不合格的
|
|
5未经品管确认随意撕毁、更改品管标示单
|
|
6带食品/饮料进入车间
|
|
7化妆、戴首饰进入车间
|
|
8在车间或者更衣室内吸烟
|
|
9在车间或更衣室内随地吐痰
|
|
10不按规定洗手消毒程序进行洗消操作
|
|
11穿工作服进入卫生间
|
|
12 怂恿他人离职闹事或,不服从公司领导安排(视情节轻重而定)给予处罚
|
|
13上班时间未穿厂服、各个工作岗位未穿生产相关的工作服
|
|
14 未经允许带手机进入车间
|
|
更衣室/洗消间管理
|
1 私人鞋、工鞋未按照规定放置各自鞋区
|
|
2 工作鞋、中转鞋当天使用后未及时清洗
|
|
3 私人衣服、工衣未按照规定挂置各自区域
|
|
4工作服、围裙当天使用后未及时清洗
|
|
5 车间洗手消毒处配备有充足的消毒水,且浓度符合要求(75%酒精、50-100ppm次氯酸钠),并每3小时监测一次,并有监测记录,浓度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更换,且要有更换记录。
|
|
6 洗手设施/烘干设施/消毒设施可以正常使用,消毒液充足。
|
|
7 进入车间人员工作服/帽(鞋)穿戴符合要求,工作服/帽无破损,掉线等现象
|
|
8 未按要求过风淋或故意关闭风淋
|
|
9未按要求洗手或不洗手进入车间
|
|
10 消毒水配比错误,更衣室内不得有食品、药品、不明物品、化学品
|
|
工艺规范管理
|
1 原料包装袋薄膜没处理干净将原料直接投入使用
|
|
2 生产用物料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
|
3 操作过程中有原料/半成品/成品掉落地面,直接从地面捡起没经过任何清洗处理,或未按清洗流程处理就投入使用或者正常包装
|
|
4 操作人员未核实生产物料和工艺标准而盲目生产
|
|
5 生产操作过程中不按制订的工艺标准操作规范作业
|
|
6 使用回收变质、过期原料、报废品
|
|
7 生产现场出现与当日生产产品不相关的原辅料
|
|
8 产品切换时,因不按规定做好清场,导致有产品物料交叉污染和混杂的
|
|
9 产品生产日期错印、无码、喷码不清晰、无码等日期问题
|
|
10 产品包装没有按规定过称,重量不达标
|
|
11包材没有拆除外包装直接进入内包装间
|
|
12 现场杀菌时长与工艺要求不一致
|
|
13 现场杀菌温度与工艺要求不一致
|
|
14 现场杀菌记录数据与在线产品不一致
|
|
15 杀菌公式与在线杀菌产品不相符
|
|
16 杀菌完成产品出栏序号与报警设备显示序号不一致
|
|
17 杀菌工序未及时校验温度计等设备,导致杀菌异常的
|
|
18 外包装材料进入内包装间进行作业
|
|
19 金检机手违反操作规范作业
|
|
20 生产设备运行时上面放置物品
|
|
21 外包所用包材物料与在线产品不一致
|
|
22 外箱打码生产日期与内包产品日期不一致
|
|
23 外箱产品图案文字与工艺要求不一致
|
|
24 金检仪和X光机未及时校准和及时登记
|
|
25 产品发生严重异物,相关工序未及时发现
|
|
26 明知是不合品的还继续生产的
|
|
27 产品重量和手工贴标不符合工艺要求
|
|
28 现场发生质量异常,隐瞒或不及时上报的
|
|
29 未经请示和允许私拉电线或私自改变设备操作规程
|
|
30 生产过程中,下道工序发现上道工序存在明显异物
|
|
人员卫生管理
|
1.不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工作鞋、头套、口罩、手套
|
|
2衣服上有线头外露、掉落头发
|
|
3 留长指甲(大于2mm)
|
|
4 口罩没按规定佩戴(鼻孔或嘴巴露出)
|
|
5 化妆(涂口红、美甲、喷香水等)
|
|
6 佩戴首饰、手表等
|
|
7生产过程中,不按要求定时对手部消毒作业
|
|
8 在处理食品原料或其他任何被污染的材料后,未及时清洗手部和消毒
|
|
9在生产结束后各生产线岗位的生产员将生产垃圾未及时清理并换上新的垃圾袋
|
|
10在生产过程(内包)需保持车间地面清洁干燥,天花板不得出现滴水发霉
|
|
11上完卫生间后不按规定流程进行洗手消毒作业,直接进入车间
|
|
清洁用具管理
|
1生区用具和熟区用具交叉使用
|
|
2食品接触面的清洁用具与非食品接触面的清洁用具交叉使用
|
|
3清洁毛巾明显脱线、破烂、脏污、有异味
|
|
4清洁用具班后清洁不当,有物料残渣或其它脏污物残留。
|
|
5使用违规的清洁用具(钢丝球、百洁布或其它有异物风险的清洁用具)
|
|
6现场的清洁用具不按指定存放点放置,随意放置或丢弃
|
|
7清洁工具未进行消毒
|
|
标签标识管理
|
1现场物料没有正确标识(物料名称、制作日期、数量等)
|
|
2生产容器(物料框、桶、缸、罐)没有标识区分用途管理
|
|
3物料标识缺损、生锈、开裂,有异物风险
|
|
4标识不清楚、使用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