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面蓝色的公号ID关注)
现在的父母很纠结:一边是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因此给孩子各种食物,另一边又担心吃得过多危害健康。早餐与零食,也就成了父母们非常操心的事情。
早餐很重要
经过了一个晚上,人体处于血糖较低的状态。而上午的学习与活动需要充足的能量,早餐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有许多科学家们研究过早餐对孩子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影响。在199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当学校提供免费早餐之后,孩子们吃早餐的频率大大增加了。研究者选了三所学校,比较引入免费早餐计划前后学生们吃早餐的频率,以及吃早餐的频率对学习成绩、心理感受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把完成了所有调查的学生分成三个组:吃早餐频率明显增加的、明显减少的和基本上没有变化的。统计显示,减少吃早餐的那组孩子,数学成绩平均下降了0.9。在4分制中,平均下降0.9是相当大的退步了。而增加了早餐频率的那组孩子,成绩则上升了0.3。
为了考察早餐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科学家们用了一个标准问卷调查来评估他们的“抑郁指数”。结果发现,减少了早餐食用频率的那组孩子抑郁指数增加了4.6,而增加了早餐频率的那组则降低了2.3。也就是说,吃早餐的孩子,心理状态要好一些。此外还考察了几组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增加了早餐频率的那组孩子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简而言之,吃早餐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心理感受以及行为举止可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吃零食好不好?
“零食”是指在正餐之间吃的小食品。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天性,而许多人觉得吃零食是坏习惯。
传统上的零食是以“好吃”作为目标。对于多数人来说,“好吃”意味着好的口感和好的味道。零食的口感,“酥脆”与“绵软”可以算是两大方向。酥脆一般通过油炸或者烘烤来实现,主要食材是淀粉,营养单一,本来就不多的维生素之类还在高温中损失惨重。而“绵软”通常是油和糖的功劳。在含水量比较高的情况,油、糖和淀粉通力合作就产生了蛋糕月饼一类的零食。这些零食看起来一副楚楚动人的样子,但看看营养标签就会发现——它们简直可以用“浑身都是油水”来形容。
高淀粉、高脂肪、高糖、油炸、高盐,几乎“不健康饮食”的关键词都与零食如影随形。所以人们把零食作为典型的“垃圾食品”,它们也没法喊冤。
尽管如此,零食对孩子们依然是很重要的。除了解馋,及时地补充一点热量,对于孩子们学习能力、纪律性和心理感觉都会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美国,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老师会允许甚至鼓励孩子们带一小块零食。
零食不是问题,拿什么做零食才是问题
“零食”这个概念并不必然是不健康的,只是过去人们对零食的追求出了偏差而已。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健康零食”也就越来越进入人们的视野。
最健康的零食是水果。种植和保存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受时令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水果。相对于蔬菜来说,水果的含糖量一般要高一些,但它们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抗氧化剂等等,使得它们依然是膳食指南中明确推荐的食品。而作为零食,味道口感不错,既解馋又提供热量,实在是优越的选择。
坚果(比如核桃、花生、杏仁、开心果、腰果、松仁等等)和水果干(比如直接冻干的香蕉苹果等)也是很好的零食。虽然他们通常也有较高的热量,不过其中含有不少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等等,营养密度也比较高。其中的脂肪中也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果控制住总的热量,对于健康也有一定的好处。
“营养棒”则是新兴的一类加工食品。它们的出现不过二三十年,现在已经成为了食品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一些营养棒类似于中国的传统零食米花糖,用糖浆把一些颗粒状的原料粘起来。这些颗粒就可以使用各种健康的原料,比如各类坚果或者挤压成型的蛋白质。不同的原料组成和加工工艺,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产品。这样的产品一般也是走酥脆路线,好的产品也可以作出很好的口感。
还有一些能量棒采用粉末原料,口感比较酥软劲道。比如用花生酱或者类似的原料,其中可以大量使用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巧克力等原料,也可以方便地加入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成分。这样的产品,可以把人们需要的营养成分混在一起,成为“高营养密度”的食品。
总结:早餐对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很重要,在早上和下午,给孩子一点零食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状态。有很多零食的确不健康,应该为孩子找到营养丰富的健康零食。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媒体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松鼠云无心是《吃的真相》作者云无心的唯一微信公众号,主要发布跟食品有关的科普内容,也作为跟食品行业进行技术交流的通道。欢迎长按或者扫以下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