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黑暗气质的《流浪地球》小说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19-02-20 18: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看完电影《流浪地球》再看小说,完全是两种感受。可以说,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


电影的设定是,太阳衰弱毁灭已是现实,地球流浪是既定方案。当联合政府的方案失败(地球逃离太阳系过程中,被木星引力捕获),靠着少数人发挥聪明才智,奋力一博,终于成功地挽救了地球文明。


这样的壮举颇有古代神话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之势。电影里的人物无论主演还是配角,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都会爱会恨会恐惧,有正常的人类情感。面临灭顶之灾,他们又体现出人性的高贵,这让很多人感动。这也是我们珍视人类文明,携带地球流浪的理由。


如果你看过刘慈欣小说版的《流浪地球》,完全没有这种感受。小说的基调是黑暗、压抑和冷酷。许多读者评论是:孤独感和无力感。除了成立联合政府,倾注资源建设和运行「地球发动机」这方面,电影和小说的气质还是有鲜明区别。


电影的描写,人类已经取消货币,从政府那里领取物资,连过年饺子也不例外。这说明那里在实行计划经济。不过,市场没有被消灭。过年时人们在街上狂欢,能买到小吃,重要的防护服装备在黑市有得卖,有买卖条件和价格。那里还有劳动力市场(雷佳音饰演的黑社会雇佣一大帮小弟),他们在地下城内百无聊赖,不是打魂斗罗游戏,就是和站街女调情。


虽然政府征用大量资源,可是市场还在,我们能看到一派野蛮生长,生机勃勃的景象。人际之间还有真挚的情感。


然而在小说里,种种迹象显示,联合政府控制一切,除了资源财产,还包括精神生活。这是计划经济的极致。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地下的生活,像这样在地下500米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遍布各个大陆。在这样的地下城中,我读完小学并升入中学。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


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毫不奇怪,我们在小说看不到任何世情描写。我想不是作者无意遗漏,而是在他的小说设置里,市面上乱七八糟的存在,没有存在的必要。只要不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目标,任何人类行动都没有价值。


人类连情感都要退化了。生存面前,情感这东西如此可笑。小说里写妈妈平静接受「爸爸」出轨,仿佛是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这意味着婚姻的感情基础已不复存在。


小说里,地球逃生计划最开始分两种:一种是飞船派(人类建设飞船带一批人逃生),另一种是地球派,携带整个地球「流浪」。后者意见占了上风。联合政府率领人类,像钟表机械一样,一切按班就班,井井有条。


地下城内人们勤奋工作,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哪怕岩浆灌入城下城,人们的逃生撤退也要守规矩:依照年纪大小,襁褓里的孩子先撤,小学生、中学生进而才是大学生……


绝对控制的社会,宗教都已消失,负责登记婚姻的民政局依然存在,准时准点上下班。为锻炼人类意见,奥运会恢复了,冠军可以分得安全区域的房子。生孩子不是个人事务,而是为了人类繁衍,并且是按抽签来。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类才有生育权。


有意思的是,刘慈欣赞赏的恰恰是这一套。


少数体制精英担负人类的未来。他们高瞻远瞩,精密筹划,带领人类远航。在他们率领下,流浪地球计划有惊无险,进展顺利。


只是到最后,一小撮愚蠢的人类,他们散步「太阳没有毁灭」谣言,发动叛乱,关闭地球发动机。群氓俘虏了联合政府精英,剥掉他们的能量电池,投入极寒海底。


为表示对群氓的嘲弄。刘慈欣让这些人受到了惩罚。最后太阳氦闪爆发,叛乱一举被消灭,海中被冻死的就义者,像雕塑般巍峨伟大。


《流浪地球》小说版才是真正的刘慈欣,他的底色是冷酷黑暗的精英范儿。刘慈欣描绘的世界,人类社会如此冷酷,文明想要走得更远,只得坚守残酷的森林法则。刘慈欣在小说《三体》里对这个原则有很好的阐述。


为躲避危机,人类组成联合政府,牺牲了很多珍贵的东西。没有经济自由,没有个人自由,集体利益至上。电影情节有表现这一点,但不算极端和刻意,里面的角色都还很正常;然而小说却把这些东西合理化,崇高化。仿佛不做出这样的牺牲,人类就没有希望。这也是《流浪地球》小说让人觉得压抑难受的原因。


刘慈欣式冷酷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真能给人类带来希望吗?我是完全不看好的。按这种模式来运行,人类不会有强大的工程能力,不会有先进的技术水平。不仅没法进步,还会迅速地退化,回到饥寒交迫人相食的地步。等不到太阳氦闪摧毁地球,人类文明就会灭绝。


举个例子来说吧。无论小说和电影里,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数以万计超大型发动机,就需要无数的钢铁、能源、机械产业,还有数以千万工人的吃住和管理。如何协调他们工作和利益分配,确保工作积极,不生乱子,就是很大的问题……


按照小说的设置,每三对夫妇才能生养一个后代,这种政策长期坚持,只需要几代人时间,人类社会就会出现人口坍塌。人口一减少,生产就会萎缩,贫困就会降临。地球还没飞到新的家园,就会在联合政府的「计划生育」下,走向灭亡。


先进发达的文明知识并不会自然传承。知识的贮存发展是需要环境的。一旦环境改变,知识的丢失和萎缩将是普遍的现象。一个靠配给制维持生存的社会,是不会有高科技的。至于少数精英聚集体制内,他们有更高深的知识,更崇高的道德,全心全意为人类谋福利——这样的设想其实是意淫。


刘慈欣对宇宙世界的描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推演,却常令人啼笑皆非。刘慈欣的人类社会简单粗暴,在其他作品里也有表露。《流浪地球》的电影版和小说版,都有刘慈欣在参与,都算他的作品。相比而言,电影版的黑暗气质少一些,我的喜欢也多一些。


近期文章

我爸的手机上网时代

不用赞赏,点好看支持吧。

和更多人分享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