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燕大元照
北大社第五图书事业部 · 燕大元照法律图书官方账号,在打造精品法律图书的路上,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3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樱花季,在厚朴汤河原学堂来一次身与心的对话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肩痛非药物攻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燕大元照

年度盘点 | 21位法学出身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燕大元照  · 公众号  ·  · 2019-10-19 18:25

正文

从1901年诺奖开始颁发到现在,共有10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中,法学出身的就有21位。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说,很多诗人都是从法学院逃逸的学生。


此言果然不虚。现在,让我们一边听着从法学院逃逸的音乐家罗伯特·舒曼的作品,一边了解下这些诺奖逃逸者吧~





苏利 · 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 1839-1907

法国作家, 190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孤独与沉思》

作为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普吕多姆,在 1860 年投身法律,并在巴黎一家公证处谋到了职位。之后,他因继承一笔遗产而获得经济自由,便从此离开法律专心从事写作,后来转而写诗。他在日记中写道,他对学业从他那里夺去的用于艺术的时间感到惋惜。



特奥多尔 · 蒙森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 1817.11.30-1903-11.01


德国法学家、历史学家, 190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意大利南方方言》 (1850) 、《罗马编年史》 (1859)


蒙森于 1838 年考入 基尔大学 法律系, 1842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1843 年,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 1847 年返回祖国,应聘到 莱比锡大学 任法学教授,后因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 1850 年被解聘。 1852 年受聘于苏黎世大学。 1858 年担任 柏林 大学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 皇家学院 之聘,主编期刊《文典》。 1863 年- 1866 年和 1873 年- 1879 年,在普鲁士州议会担任进步党成员。 1874 年,再次被聘为 莱比锡大学 教授。曾担任 普鲁士 和德国的国会会员。 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 (16 卷, 1867-1959) 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蒙森 关于罗马法和债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品《罗马史》 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 文学风格 …… 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 鸿沟




弗雷德里克 · 米斯塔尔

Frédéric Mistral 1830.09.08-1914.03.25


法国诗人,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品:《黄金岛》《普罗旺斯》和《米洛依》

米斯塔尔是 用奥克语写作的法国诗人。生于法国南方 罗纳河 口省的马雅纳,从小深受 普罗旺斯 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并以普罗旺斯语进行创作,歌颂故乡美丽的山川风物和古老文化。 1848 年至 1851 年,米斯塔尔在艾克思 普罗旺斯 学院攻读法学学位,毕业后放弃了成为律师的机会,决心从事诗歌创作和 奥克语 的研究。为了复兴 普罗旺斯 的古老文化和语言,米斯塔尔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完全用 奥克语 进行创作外,还大力推广普罗旺斯文化运动,创办杂志《普罗旺斯年鉴》,在各地建立了一些普罗旺斯语言文化中心,并且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费时二十年编纂了一部两卷本普罗旺斯地区的法语词典《菲列布里热词库》 (1878) ,该词典包括法国南方使用的所有词汇以及奥克语的各种方言。诺奖授奖词为 “他的作品 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用以荣耀他所钟爱 普罗旺斯


莫里斯 · 梅特林克

Maurice Polydore Marie Maeterlinck 1862-1949


比利时诗人、象征派剧作家代表,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青鸟》《盲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和《蒙娜·凡娜》

梅特林克 生于根特市一个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前往巴黎参加 象征派 文学运动。 1889 年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个剧本《玛莱娜公主》,后者第一次把 象征主义 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受到法国评论界的重视。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 1896 年,梅特林克离开比利时,移居巴黎等地,同年发表散文集《卑微者的财富》,开始摆脱悲观主义,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奥秘,思索道德的价值。《青鸟》是一部梦幻剧,被公认为他戏剧生涯的峰巅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梅特林克又出版了散文集《白蚁的生活》( 1927 )、《蚂蚁的一生》( 1930 )和《圣安东的显灵》( 1919 )等,批判资产阶段的道德习俗。 1932 年比利时国王封梅特林克为 伯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美国。 1947 年返回欧洲,两年后病逝于法国的 尼斯



卡尔 · 施皮特勒

Carl Spitteler 1845-1924


瑞士诗人、小说家,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奥林匹亚的春天》


施皮特勒 生于瑞士里斯塔尔的一个高级 官员 家庭, 1863 年就读于 苏黎世大学 法律系, 1865 年到巴塞尔学习法律,随后到苏黎世和海德堡学习神学。后在格劳宾登任牧师,不久即因信仰无神论而失去了神职。 1871 年起,施皮特勒到俄国的圣彼得堡和芬兰的赫尔辛基当了几年家庭教师。 1879 年回国。后在伯尔尼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两年后又到比尔湖畔的新威维勒继续担任教师。此间,他完成了一部神话史诗《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的创作。 1885 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巴塞尔新闻》等报刊任记者, 1890 年成为《新苏黎世报》的专栏编辑,同时开始广泛地文学创作活动。 1892 年,在获得一笔丰厚的遗产后放弃了编辑职位,定居卢塞恩,开始了专业写作生涯。 1924 12 月在瑞士的疏森去世,享年 79 岁。


哈辛特 · 贝纳文特 · · 马丁内斯

Jacinto Benavente y Martinez 1866.08.12-1954.07.14


西班牙剧作家,19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利害关系》《不吉利的姑娘》和《热情之花》


哈辛托 · 贝纳文特 · · 马丁内斯曾在 德里大学研读法律,他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却对 戏剧具有 深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恰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戏剧家 埃切加赖 的私人医生,这使贝纳文特能到 马德里 的剧院观赏到多次精彩的 戏剧 首演。对戏剧的热爱终于使他放弃了学业,先是跟随一个马戏班子去各地演出,后来加入了一个剧团,正式当了演员。 1894 年,其剧本《别人的窝》在马德里上演大获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一生创作剧本百余部,加上翻译、改编的剧本总计近 200 部,最擅长的是社会讽刺剧和风俗喜剧, 以适当的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约翰 · 高尔斯华绥

John Galsworthy 1867.08.14-1933.01.13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和《现代喜剧》三部曲

高尔斯华绥于 1867 年出生于伦敦的 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1889 年,于牛津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在 1893 年考察途中与康拉德相识,开始对小说创作产生兴趣,后转而进行文学创作。高尔斯华绥曾以约翰 · 辛约翰为笔名写了几部小说,但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30 岁时发表《天涯海角》,但一直到 1904 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注意。 1906 年,长篇小说《 有产业的人 》的出版令其声名鹊起,被誉为 20 世纪初期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1932 年,高尔斯华绥的“描述的卓越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胡安 · 拉蒙 · 希梅内斯

Juan Ramón Jiménez 1881.11.23-1958.05.29


西班牙诗人,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遥远的花园》《悲情咏叹调》《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和《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胡安 · 拉蒙 · 希梅内斯生于西班牙乌埃瓦省的莫格尔,少年时期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他进入 塞维利亚大学 学习法律,但由于对法律不感兴趣而于 1899 年辍学。 1900 年,希梅内斯到达马德里,发表了最初的两本诗集《白睡莲》和《紫罗兰色的灵魂》。这一年,由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情绪受到很大打击,抑郁成疾,住进了疗养院。 1905 年至 1913 年,希梅内斯返回故乡居住的这段时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1918 年,希梅内斯率先发起诗歌创新运动,对西班牙现代的 “27 年代 文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936 年因西班牙内战爆发流亡国外,辗转迁居波多黎各。 1956 年,希梅内斯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其妻子病逝。希梅内斯受到很大打击,未参加颁奖仪式,并于两年后病逝。


鲍利斯 · 列奥尼多维奇 · 帕斯捷尔纳克

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 1890.02.10-1960.05.30


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日瓦戈医生》

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 1909 年,帕斯捷尔纳克考入 莫斯科大学 法律系,后转入历史语文系哲学班。 1912 年夏赴德国马尔堡大学,在科恩教授指导下攻读德国哲学,研究 新康德主义 。帕斯捷尔纳克获诺奖的过程充满坎坷。 1956 年完成《日瓦戈医生》,书稿同时交由《新世界》杂志和文学出版社。《新世界》编辑部退稿否定,严厉谴责小说的反苏和反人民的倾向,文学出版社同样拒绝出版。 1957 年,意大利出版商费尔特里内利通过伊文斯卡娅读到《日瓦戈医生》手稿,几经周折抢先在米兰出版了意文译本,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1958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958 11 6 日,帕斯捷尔纳克有关获得诺奖的 悔过书 在《真理报》发表,并写信给赫鲁晓夫恳求不要采取极端措施。同年 12 15 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58 年以后,帕斯捷尔纳克退休回到莫斯科郊区帕特莱肯的寓所里,以领取养老金度日。 1960 5 30 日,帕斯捷尔纳克由于癌症和精神抑郁,孤独地在莫斯科 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病逝。 1982 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1986 年,苏联作家协会正式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并成立了帕斯捷尔纳克文学遗产委员会。 1987 年,苏联作家协会撤销了 1958 年作出的开除帕斯捷尔纳克会籍的决议。帕斯捷尔纳克故居纪念馆也正式对外开放。继 1986 年苏联出版帕斯捷尔纳 克的两卷本作品之后,出版了一本由帕斯捷尔纳克之子叶夫根尼 · 帕斯捷尔纳克写的他父亲的传记,小说《日瓦戈医生》也于 1988 年公开出版,在帕斯捷尔纳克百年诞辰的 1990 年出版了他的全集。 1989 12 10 日,其子叶夫根尼 · 帕斯捷尔纳克代领诺贝尔奖。


- · 佩斯

Saint-John Perse 1887.05.31-1975.09.20


原名阿列克西·圣-莱热·莱热(Alexis Saint-LégerLéger),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品有《蓝色恋歌》《阿纳巴斯》和《流亡》

1887 年出生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瓜德罗普群岛的一个小岛上, 1897 年岛上发生地震与经济危机,庄园主家族破产。 1899 年佩斯随父母回到法国,定居于比利牛斯山下的波城。后考入 波尔多大学 学习法律。期间,结识了诗人弗朗西斯 · 雅姆、保尔 · 克洛岱尔和雅克 · 里维叶。 1906 年他进入军队服役一年,同时研究地质学并登山 1910 年加里曼书店出版了其处女诗集《颂诗》。 1911 年,在保尔 · 克洛岱尔的影响下,佩斯决定投身外交界。他前往 西班牙 英国 德国 等地旅行,实地考察矿业、工厂、港湾设施、商界和银行,期间结识了 康拉德 泰戈尔 1914 年通过了外交考试。 1916 1921 年被派驻北京公使馆任职期间创作《阿纳巴斯》,经翻译后引起国际文坛的瞩目。 1933 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佩斯受命以大使衔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先后参加法苏公约谈判,出席英、法、德、意关于恢复义务兵役制谈判( 1935 年), 慕尼黑会议 1938 年)。在所有上述会议和谈判中,佩斯始终竭力维护欧洲和平,大力抵制 绥靖政策 ,公开反对张伯伦对希特勒节节让步的怯懦行径。佩斯于是成为纳粹德国在外交政策上的大敌。 1940 年移居美国。 1941 年起他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文学顾问达十年之久。佩斯的诗歌才华在流亡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华。他完成了《 流亡 》( 1942 年)、《致异乡女》( 1943 年)、《 》( 1943 年)、《 》( 1944 年)、《 》( 1945 年)等重要诗章。 1957 年发表《 航标 》,这部总结性的长诗被公认为法国诗歌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同年,佩斯的美国友人为他提供了法国土伦港西南吉安斯半岛上的一笔地产,佩斯于是回到了阔别十七年之久的祖国。 1960 年,由于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伊沃 · 安德里奇

Ivo Andric 1892.10.09-1975.03.13


南斯拉夫作家,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波斯尼亚三部曲”(《特拉夫尼克纪事》、《德里纳河大桥》和《小姐》)


伊沃 · 安德里奇生于特拉夫尼克附近的多拉茨(时属奥匈帝国,现属 波黑 ),年轻时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14 年, 普林西普 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国王储 斐迪南大公 ,安德里奇作为普林西普的朋友受牵连,被奥地利当局逮捕入狱,后来又被流放到泽尼查附近的奥乌恰莱沃,到 1917 年才获得释放。 1918 年,安德里奇担任了《南方文学》等刊物的编辑,发表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 1920 年,他考进萨格勒布大学,后转往波兰的 克拉科夫大学 ,最后于 1923 年毕业于奥地利的 格拉茨大学 ,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1 年至 1941 年,伊沃 · 安德里奇曾在 南斯拉夫王国 驻外使馆任职,先后在罗马、布加勒斯特、的里雅斯特、格拉茨、日内瓦、柏林等地担任过领事或大使。在任职期间他从未停止过文学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沃 · 安德里奇拒绝同法西斯合作,不和帝国政府及外国占领者发生任何关系,独自隐居贝尔格莱德,专心致志进行文学创作。从 1942 年至 1944 年,完成了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特拉夫尼克纪事》( 1942 )、《德里纳河上的桥》( 1943 )和《小姐》( 1944 )。战后,安德里奇曾任南斯拉夫科学艺术院通讯院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并曾担任南斯拉夫文学家联合会主席多年。 1956 年,安德里奇曾来中国访问,参加鲁迅逝世 20 周年纪念大会。 1961 年,安德里奇获诺贝尔文学奖。


乔治 · 塞菲里斯

George Seferis 1900-1971


希腊诗人,196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画眉鸟”号》


塞菲里斯 生于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城,父亲是 雅典大学 教授,国际法专家。 1918 1924 年,乔治 · 塞菲里斯获法学士学位。期间,他接触了 后期象征主义 诗人的作品,并在其启发下开始创作。 1922 年,小亚细亚事件发生,斯弥尔纳并入 土耳其 ,使他大受震动。于是,对希腊的爱成为他后来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 1926 年,塞菲里斯进希腊外交部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国外,战争结束后回到雅典,供职于外交部,先后出任希腊驻叙利亚 约旦 伊拉克 英国大使,并三次访问塞浦路斯。 1962 年从外交部退休。 1963 年,由于 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 希腊 人第一次拿到 诺贝尔文学奖



米格尔 · 安赫尔 · 阿斯图里亚斯

Miguel Ángel Asturias 1899-1974


危地马拉小说家、诗人,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总统先生》

阿斯图里亚斯出生在危地马拉城, 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法官,母亲是小学教师。由于父亲不满当时的总统 卡夫雷拉 的独裁统治而遭到迫害,全家被迫迁至内地小镇 萨拉马 避居。在这四周聚居着印第安人的小镇上,阿斯图里亚斯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和从事印第安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在 · 卡洛斯大学社会法律系 攻读法律专业,同时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毕业后担任律师,并和友人合办了《新时代周刊》,后因同军方势力发生矛盾,被迫于 1923 年离开危地马拉,赴伦敦攻读政治经济学,后又到法国侨居。 1944 年,统治了危地马拉十三年之久的独裁者乌维科被迫辞职,代表民主力量的 阿雷瓦洛 博士及阿本斯中校相继上台执政,他被新的 阿雷瓦罗 政府任命为外交官,担任了外交官等一些公职。与此同时, 1964 年,他的长篇小说《总统先生》问世,这部小说获得空前热烈的反响,使他一举成名。他一生写了十部小说、四部诗集和几个剧本,在危地马拉以至拉丁美洲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 他出色的文学成就 ”“ 其作品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气质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之中 ,被授予 诺贝尔文学奖


阿莱克桑德雷 · 梅洛

Vicente Aleixandre Merlo 1898.04.26 - 1984.12.14


西班牙诗人,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天堂的影子》

生于塞维利亚, 1913 年进大学学习 法律 和商业,毕业后当过 律师 1925 年,一场大病使他放弃了律师工作,开始投身于创作。期间,他已结识了著名诗人鲁文 · 达里奥、加西亚 · 洛尔加和希梅内斯等,正是这些朋友把他引上了诗坛,并成为 “27 年一代 诗人中的重要成员。阿莱克桑德雷一生多病,他的作品不少都是在病榻上写成的。五十多年的笔耕不缀,留下二十多部 诗歌 散文 集,成为西班牙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大部分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体。属西班牙皇家学院派, 1950 年成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 1977 年,由于 他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诗作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并汲取了现代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德修斯 · 埃里蒂斯

Odysseas Elytis 1911.11.02-1996.03.18


希腊现代诗人,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英雄挽歌》

出生于克里特岛,在 1914 年随家人迁居 雅典 定居,终身未婚。 1930 年在 雅典大学 研习法律,后到巴黎攻读文学。二战时期希腊军队服役。 1948 年他担任《雅典日报》书评专栏作家,曾先后两次担任希腊国家广播电台的戏院节目主持人。 他的诗 , 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展现自由与创新精神 ,被译成十一种语言。



切斯瓦夫 · 米沃什

Czesław Miłosz 1911.06.30-2004.08.14


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和《务尔罗的土地》

切斯瓦夫 · 米沃什生于立陶宛维尔诺 ( 现立陶宛维尔纽斯)。 1934 年在获得奖学金赴法国留学之前,米沃什曾在维尔诺的泰凡 · 巴托雷大学法律系学习,期间和朋友们创办了一份名为《火炬》的文学刊物,和一个同名的文学团体 火炬社 ,号称波兰文坛的 灾难主义诗派 。在 1933 年,以《冰封的日子》一书引起关注。 1936 年从巴黎回国后, 25 岁的米沃什开始在波兰电台文学部任职,并出版第二部诗集《三个冬天》,被公认为那一代人中最有天赋的作家。 1943 年,米沃什目击华沙犹太区惨案,并写下了他作为见证者的著名诗篇《菲奥里广场》,描写了 华沙犹太人起义 的情景。 1945 年,苏军攻占了柏林,德国投降,米沃什目睹波兰新政府追捕听命于流亡政府的 国家军 战士。在克拉科夫市政当局的要求下,米沃什被迫离开。后在老友普特拉门特的帮助下,米沃什被任命为波兰驻美使馆的文化专员,常驻美国。 1950 年,米沃什被任命为波兰驻法国外交官,再次来到巴黎。 1951 年初,在自我 道德责任 的驱迫下,他决定与自己的母国波兰断交,从任上出走,并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 1960 年,米沃什移居美国,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并成为美国人文艺术学院会员。 1970 年,米沃什加入美国国籍。 1978 年,米沃什在美国获得由《今日世界文学》杂志颁发的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1980 年,米沃什获 诺贝尔文学奖 20 世纪 90 年代初,米沃什返回波兰 克拉科夫 居住,之后就一直往返于克拉科夫和伯克利之间。


加夫列尔 · 加西亚 · 马尔克斯

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 1927.03.06-2014.04.17


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

1947 年,马尔克斯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48 年因 哥伦比亚内战 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马尔克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有《枯枝败叶》( 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1 )、《恶时辰》( 1962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1962 )。 1965 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 1967 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享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 1975 )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1981 )等小说。 1982 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马尔克斯潜心创作, 1985 年出版《霍乱时期的爱情》。


卡米洛 · 何塞 · 塞拉

Camilo José Cela 1916.05.11-2002.01.17


西班牙作家、诗人,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为亡灵弹奏》

塞拉 出生于 西班牙加利西亚 省的小镇帕德隆,在 马德里 念完中学后,先后学过医学、 哲学 和法学。当过军人 斗牛士 也做过官员、 画家 和电影演员。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塞拉确实是继塞万提斯、加尔多斯之后最负盛名的 作家 。创作真实地反映了 西班牙 战后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继承西班牙古老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具有创新的 精神 ,使 西班牙文学 登上新的高峰,为振兴当代西班牙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7 年,被选为 西班牙 皇家学院院士, 1983 年和 1987 年,还曾分别获得西班牙国家文学奖和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担任国会参议员。 19 60 年代曾在英、法、美大学作巡回讲学。


奥克塔维奥 · 帕斯

Octavio Paz 1914.03.31-1998.04.19


墨西哥诗人、散文家,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太阳石》


奥克塔维奥 · 帕斯出生于 墨西哥城 。父亲是记者、律师,曾任 墨西哥革命 中著名将领埃米里亚诺 · 萨帕塔 驻纽约的代表。 14 岁即入墨西哥大学哲学文学系及法律系学习,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和 现代主义 诗人的作品,后来又接受了西班牙 二七年一代 和法国 超现实主义 诗风的影响。 193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