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人,犹如唇齿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
主持参与了《北京中关村西区详细规划》《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等重大项目,他表示,
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必然会参考老龄化问题
。
“城市规划其实要讨论或者要看到的,不仅仅是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因为规划主要是用来应对未来的需求。以前我们做规划,大家更多的是从城市的空间规划来看哪里要修路、哪里要盖房子。但是对此我们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袁昕表示,
城市的核心问题始终是人的问题,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这必将影响城市规划的方向
。
而在9年前就开始关注养老问题的袁昕来看,这9年中政府和社会对于老龄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
一方面老年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有大量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企业对于解决老龄社会需求的关注,实际上也代表了其中的商机
。
但是袁昕表示,
这个商机真正浮出水面还有一个漫长的周期
。一是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还需要引导;二是未富先老人群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消费需求。在中国现阶段,满足养老需求的产业不应该成为一个暴利行业。“其实养老服务的利润是很微薄的,可能高端的养老服务利润会好一些,但是就市场规模来看,大量的老年人的需求难以达到那样的标准。”
这种情况就导致包括
养老设施与养老需求
的配套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对老年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来支撑城市规划在解决人的需求时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升对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特色、发展优势的理解力,反过来支撑养老相关领域的模式探索。”袁昕说,让养老更具智慧,就需要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个桥梁。
大数据就可以发挥这样的桥梁作用。袁昕表示,
只有充分运用大数据精准聚焦,才能从方法上解决养老难题
。“对于服务机构来讲,这些年尽管养老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也面临很大的问题,怎么寻找到精准服务的客户?”
据袁昕介绍,从目标客户群来看,其实
现在热衷于养老的并不是那些老年人,而是四五十岁的那辈人
,他们或者在为父母操心养老的事情,或者在为自己将来的养老担忧。随着年轻的一代慢慢成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都在变化,所以中国的养老观在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变化,老年人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强。
“大家都知道9073、9064,大量的比例是居家养老。居家养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客户是高度分散的。我们知道这一个社区里面有1000位老人,但是谁也不知道1000位老人到底分布在哪些家庭。特别是一些失能、失智的老人,有时很难走出家庭寻找或者接受外部的服务。”袁昕说,渠道不顺畅会带来种种问题。
(注:当前我国养老呈现为“9073”的基本架构,即90%的活力老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7%的完全自理老人以社区为依托,只有3%的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机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