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烽火芳菲》的平庸,不该刘亦菲背锅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11-23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丨 耳朵


作为最为低调的双金棕榈得主,比利·奥古斯特一个丹麦人,拍摄了一部美国飞行员掉在中国的故事——其实,是非常令人好奇的。尤其《烽火芳菲》这个片名,多多少少和女主角刘亦菲的名字连接在了一起。



在现代电影产业来说,是很少能够见到主角的名字,直接作为电影名噱头的一部分。 49年前民国电影还是有一些,像是陈云裳的《云裳仙子》和欧阳飞莺的《莺飞人间》


《烽火芳菲》虽然在外部条件上,符合了现在市场流通的大部分烂片评鉴条件,例如中外合拍、争议小花主演等等。 但是平心而论,毕竟比利·奥古斯塔也是拿过两次金棕榈的人,就像线上大部分的三大电影节体系内导演,他们不能保证每部作品都是佳作、神作,水准的确是上下浮动很大,可是还能保持在一个基本的水平区间内。


《烽火芳菲》算不上多好,但也没有太差,最多就是平庸而已



看到《烽火芳菲》的中国村姑和美国飞行员设置,第一联想是李丽华主演的《飞虎娇娃》(1958) 。当然,两部电影的大背景比较一致,都是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农村,人物设置也很相近,一个外国人飞行员和一个中国村姑的爱情。


但是,还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烽火芳菲》发生在浙江,《飞虎娇娃》发生在云南。一个是飞行员被迫掉了下来,另一个则是部队驻扎。


《飞虎娇娃》的英文名直接叫做“China Doll”,中国娃娃。不过,以当时李丽华的年纪来说,称为doll未免有一点不合适。《烽火芳菲》的英文名,则是“The Chinese widow”,中国寡妇。 从doll到widow到变化,其实很有趣。


《飞虎娇娃》


娃娃这样的词汇,加上了中国前缀,其实多有一种猎奇的语意。 包括当年李丽华也是远赴好莱坞,是去到那边,希望获得认同。而寡妇之前加上中国,是在表明这部电影很严肃,甚至有一点 悲壮、凄美 的意味在。


《烽火芳菲》是一个合拍片,是人家的资本,到中国来,和我们一起拍。


比利·奥古斯特并不是《飞虎娇娃》的导演弗兰克·鲍沙其那样的情节剧大师,甚至可能也没有弗兰克·鲍沙其懂女人。弗兰克·鲍沙其当年拍出了珍妮·盖诺获得奥斯卡影后的三部作品中的两部,《马路天使》和《七重天》。


他很擅长处理危险中的女性,尤其像是李丽华这样一个东方面孔, 到了西方的摄影棚里,她无疑是需要被拯救的,孤独而又无助的。



但是比利·奥古斯特的寡妇,可以说是一个民国新女性形象。 虽然处在农村,但她知道教育的重要,让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读书。包括她也有一门手艺,通过养蚕制蚕丝来获取物质。拒绝公婆的收留,始终独居。


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看《烽火芳菲》这部电影,你都会觉得,其实是一个维稳的发挥水平。包括刘亦菲的演技,也没有很瘫。 故事虽然简单,也是常见的欧洲艺术片式的小格局。


比较可以诟病的,一个是开头轰炸东京的特效,但这个忍忍也就过去了。整部电影,真正的致命伤,其实是编剧,可能也包括导演, 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语境并不够熟悉,所以在创作片中日军形象的时候,有所偏颇。



这部电影的剧作问题,最集中的一场戏,就是日军军官怀疑刘亦菲私藏了飞行员,所以要去她家看一看这段。在这之前,日军军官因为要找人,把所有的村民聚集起来,然后威胁,如果不说就杀死村长。他就真的杀死了村长,也是在刻画他的残暴性格。


之后在飞行员藏过的山洞,找到了刘亦菲的绣的包,去学堂问小孩子们,见过这个包吗?当时也是很明显的看出来,刘亦菲的女儿是认识这个包的。


相当于,是人赃俱获了,但是日本军官并没有行动,像是杀死村长那种直接过激的行为,而是做了什么呢?他在一个阳光并不明媚的午后,敲了敲刘亦菲的家门。


然后说:“下午好,我能进去吗?”在进门后,又有两句很奇怪的对白,一句是“你怎么会用这样的香水?”,另一句是“在中国女人里,你算是蛮美的”。在询问了她丈夫死在南京后,又说了一句“说不定是我在南京杀死他的”。



为什么我从剧作的角度,觉得这一段对白很奇怪呢? 因为在这一段里面,日本军官的形象,和我们以往的认知,好像不太一样。 甚至和他之前,直接杀死村长的行为,都不大一致。


在电影中的日军形象,我们基本可以分为四种视野下, 尤其考虑到真实历史背景,例如是否和日军正面交锋过,以及各种历史牵扯。


首先第一种,当然是我们 中国本土 的视野,但这也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创作路线。在49年前,也就是真实的抗战背景下拍摄的电影,就有不同的对日视角,主要以满映、附逆影人和左翼电影人作为分割。


但是总体来说,大陆的抗日电影创作脉络,是把侵华日军作为穷凶极恶的歹徒来刻画,石川老师曾经做过一个“鬼子”形象研究,很系统地讲述了侵华日军的银幕形象演变过程。


丁善玺版《八百壮士》


在台湾电影语境下的抗日电影,像是《八百壮士》,是站在一个国民党抗日角度下来拍摄的。


香港比较不同,是带有传奇色彩,来进行一种抗日描绘,像是张彻的《八道楼子》。但总而言之,在华语电影视角,侵华日军的形象,是邪魅和凶暴的。


第二种视野,自然是 日本人本身的角度 。当然,在日本国内对于二战时期的日军也有左右翼之分。很多的日本电影人,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关注的是日本本土国民在当时的生活状态,包括原子弹的影响,以及投降的影响。像是经典的《日本最长的一天》,同样充分的彰显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


《日本最长的一天》


第三种视野,当然是 美国视角 。毕竟人家偷袭过珍珠港,美国反击过来轰炸东京,也就引发出了《烽火芳菲》的故事。美国视角下的日本还是比较常见,像是卖拷贝的《珍珠港》,很单纯的把日军当作敌对势力。


比较有趣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根据同一场战役,拍摄了美国和日本视角下的两部电影。不过在日本视角的《硫磺岛来信》,更为关切是卷入战争的普通人,而不是军国主义的奉行者。


《硫磺岛来信》


第四种视野,则是 欧洲视角 。其实除了苏联,欧洲离东方战场好像有一点点远,主要是它们自己对付希特勒,就很麻烦了。但又有《桂河大桥》、《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铁路劳工》这些电影,在说欧洲和日军的关系。


这几个故事里,日军往往在一个奴役者的位置,在支配欧洲战俘,自然也不会是多美好的形象。就算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里的坂本龙一,也有一种喜怒无常的感觉。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我们回到《烽火芳菲》,他的编剧格雷格·拉特是一个南非人,他的创作履历里,有《再见巴法纳》和《黑蝶漫舞》这类,直接和南非政治运动相关的电影。简而言之,他一贯关注的电影,基本和二战没有关系,更不用说遥远的东方战场了。


所以,在塑造《烽火芳菲》里的日本军官形象的时候,他也许并没有足够周全的调查过、考虑过,侵华日军的形象究竟应该怎样?


尤其,在片中还设置了一点,是刘亦菲的丈夫在南京牺牲,而这个军官也在南京作战过。当然,故事背景时间1941年,离南京大屠杀1937年有一定距离,但无一定就全无关系。



所以,这个日本军官,有着潜在的残暴行径历史,以及故事里明确的残暴行为——杀死村长,那么,在一个午后拜访寡妇的时候,为什么他的整体行为和台词,变得格外优雅?


因为,作为一个白人编剧,他其实有一种潜在定势思维,就是把这个日本军官,作为一个德国军官来描写。如果这样一件事,发生在欧洲战争,由一个德国军官,敲响了一个法国寡妇的门,那他的行为和台词,是不是更为符合?


《烽火芳菲》的剧本,暴露的部分问题, 其实也就是编剧在写这个抗日故事的时候,更多带入的是欧洲战场的思维。



而且,编剧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他努力的想要把这个故事合理的安插在中国背景下,所以军官会直截了当的杀死村长,会在高潮戏份想起来第一次拜访寡妇时就应该强的奸。可是,这个电影,也已经注定就会呈现出一种不中不西的整体质感。


弗兰克·鲍沙其拍《飞虎娇娃》的时候,懂中国吗?懂抗日吗?可能也没有多懂,但他依靠的是情节剧的套路,以及本身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美国价值观。


所以《飞虎娇娃》虽然也有诡异的地方,例如卢燕的那一身《蒂凡尼早餐》造型,但它整体是流畅且统一的。


而《烽火芳菲》像是在自我博弈,它努力地想长出一副中国人的样子,但是主创对于原本惯有思维执念太深,既没有坚守住自己的风格,也没有融入到这个东方的语境中来,最终留有遗憾。


今日福利

今天给大家送上 《巨额来电》 观影团入场券,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带上tag#观影团#评论,我们将以及 点赞量及走心程度 挑选 5位每人送出两张


时间:2017年11月29日18:40

嘉宾:导演彭顺、陈学冬、张孝全、桂纶镁、蒋梦婕(待定)、姜超

地点:金泉港IMAX国际影城8号厅(朝阳区大屯里金泉购物中心318号楼4层)

一条专栏 | 《演员的诞生》这部综艺,从第一季第一期开始就因为章子怡发飙获得了满满的关注度。在此“番外篇”,我们请到了大咖张一条为大家带来【厨师的诞生】

推荐 |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 求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