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镜像娱乐
镜像娱乐,洞见文娱产业另一面。
51好读  ›  专栏  ›  镜像娱乐

这档豆瓣8.5分的综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镜像娱乐  · 公众号  ·  · 2019-07-24 22:35

正文

本文转自微信号:剧焦一线(ID:TVfocus)

作者: Felicia


潮流文化越来越多地被搬上综艺舞台。


垂直类综艺,不出圈则已,一出圈则惊人。 2017年,爱奇艺推出的《中国有嘻哈》点燃了整个暑假,“freestyle”的广泛蔓延证明了这档综艺与人民群众的接轨; 随后,爱奇艺、优酷的两档街舞节目继续在2018年暑期档带动了一波街舞热。


2019年6月,腾讯上线国内首档滑板类综艺《极限青春》,截至7月24日,豆瓣评分已经达到8.5。



2019年的夏天,在小众题材的垂直类综艺上,优爱腾各自打出一张大牌:《这! 就是街舞》《中国新说唱2》《极限青春》。


三个垂直类综艺,观众反馈各不相同: 《街舞》高分高热度、《新说唱》低分高热度、《极限青春》高分低热度。



同样是讲述年轻、热血、张扬个性的的垂直类综艺,《极限青春》是唯一一个通过名字看不出来具体项目的综艺,也是热度最低的垂直类综艺。



这档综艺,低调地优秀着。


很燃,很热血


这是一档讲述滑板的竞赛型综艺。


赛制很简单,60位国内顶尖的滑板选手,3位明星领队,3位滑板届大牛负责指导,分成三个队伍进行PK,争夺本季“最强MVP”的唯一名额,MVP将获得世界顶级极限运动大赛X-GAMES的正赛资格。


作为综艺,《极限青春》的目标观众自然不仅仅是滑板圈内的人士。 与隔壁的综艺一致,《极限青春》也邀请了三位明星王珞丹、王一博、程潇担任领队,作为流量担当。



专业的内容交给三位滑板届大牛: “中国滑板第一人”车霖、“中国滑板比赛主持兼解说第一人”袁飞和创立本土滑板品牌的韩敏捷。



明星、大神都有了,邀请的60位滑手,号称“聚集了港澳台和大陆所有一线滑手”,确实咖位不小。


比如“台湾之光”陈俊安,色彩艺术家王国华,行为艺术家徐兆,中国参加国际比赛最多的滑手卢弘成,滑板届精神导师,曾在世界比赛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曾冠豪,以及即将代表国家队去伦敦参加奥运会的国家级滑手潘佳杰、向小军、刘佳明、汤雅涵、惠子轩……



从流量明星+业内大神的配置上来看,没问题。


但是做成一档优秀的综艺,仅靠人物当然不足以支撑。 让综艺真人秀真正得到升华、得到高关注度的,还需要一个契合当下主旋律、能够吸引观众的主题。


作为竞技极限体育类综艺,从节目打出的slogan“极限青春,one more try”可以看出其高燃主题。



one more try,是100次的跌倒,和101次的站起来。 这背后蕴含的意义,是坚守、执着、热血、汗水和强大的内心和最终成功获得的喜悦。


突破自我的极限,完成从未完成的挑战。


这档综艺,很酷。


走心的高分逻辑


豆瓣8.5,是观众对《极限青春》最大的肯定。


从网上评价和节目表现来看,观众对《极限青春》的认可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国内首档滑板类综艺


这档综艺最特殊的一点,在于综艺对滑板题材的首次聚焦。 迄今为止,《极限青春》是中国首档、也是唯一一档滑板类综艺,甚至在滑板文化更为发达的欧美国家,聚焦滑板题材的综艺也极少——甚至是没有。


《极限青春》聚焦滑板这种小众文化,为具有一定规模、但规模不大的滑板群体发声,节目组可以选择最优秀的滑手和大咖,且没有同期竞争者。



人们能记住的往往是第一位登月的勇士。


腾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平台,将滑板这个极限运动呈现在大众面前,传递滑板正能量,这一种尝试就值得肯定。


2.  场地选择


滑板作为极限运动,虽然比赛的场地常常设置在室内,但滑手训练的场地往往是露天的,滑板文化也是一种崇尚自由的街头文化。


在场地上,节目组从第二期到第四期,采用的都是室外+室内的拍摄。 室外场地的多样让节目呈现了更多的滑板玩法,比如冲山玩坡; 比如致敬中国滑板发源地秦皇岛,节目组在第五期特地去往秦皇岛录制外景。


而在室内拍摄时,节目组每一期都会更换室内的道具,通过道具的不同体现当期主题的不同。 比如第一期的60位选手的个人展示,以果酱赛的形式展开,室内的道具摆设更为全面; 而第二期抢人大战时以“金字塔 Drop in”来PK时,室内道具仅有金字塔,显得整个场景干净利落。



3. 突出滑板文化


晋级选手的通关卡——鞋带,是特点之一。 《新说唱》有大金链,《街舞》有毛巾,《极限青春》有鞋带,这些都是小众圈层的特有交流方式,这一特点也让观众对滑板有了初印象。



除了鞋带,在选手成功、失误、或者宣誓时,领队或队员都会用板砸地。 滑手用板砸地,在滑板文化里是一种表示喜悦、鼓励的动作。


这些专业动作的设置,不但能够引起专业人士的共鸣,更能够帮助普通观众了解滑板文化。


在比赛设置上,第一期 的五人组队出场,节目 借鉴了果 的玩法; 第二期开始的室外挑战内容, 借鉴了国外著名滑板杂志Thrasher之前 推出的 KOTR(king of the road )挑战活动, 组织战队的职业滑手,按照给定的任务完成各自的挑战。


《极限青春》的制作团队,在很用心地将滑板元素融入节目中。


4. 花字穿插、专业讲解


《极限青春》第一期,选手的各种动作,节目组不仅加上了术语说明,更为动作标注了难度系数,方便小白观众理解。



此外,在之后的节目里,对于入门级的动作,节目组会切入专业滑手的采访,滑手讲解动作原理和要领,拉近普通观众和滑板之间的距离。


在综艺的传达下, Ollie 、drop in 这些 专业滑板术语, 变得不再 晦涩难懂, 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


这档综艺,很认真。


虽然小众,但值得出圈


尽管节目组十分用心地呈现滑板文化,但让小众题材出圈并不容易。


综艺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比赛,还需要更多的元素,仅仅做到滑板晋级赛的质感是不够的,综艺的叙事能力、高潮、冲突、情感向都很重要。



《极限青春》中,我们看到的滑手,除了能力不同、动作不同,都是一样的执着、一样的勇敢面对挑战、一样的耿直、一样地散发着青春热血。所以他们不撕X,不争吵,只有反复的“one more try”。


也许是太专注于滑板,又或许是太想打造love&peace的氛围,《极限青春》的节目组并没有耗费太多的心血在人设、剧情、冲突方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