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最近回了一趟江西农村老家,恰逢秋收季节,村里农忙的景象已经与我儿时大不相同,完全不见农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情景,在稻田里完成收割任务的都是大型收割机,水稻收割完了,秸秆也同时处理完毕,剩下的一包包稻谷,还是湿的就被收购走了,根本不用等到晒干。现在农村种田,根本不再是劳动密集型,而是技术密集型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变化:农村再不是那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所,农民再也不是那个光着脚板下地干活的布衣!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今天的大多数农村已经实现了“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那些农民在采用“技术替代劳动”之前,不会完全比较“两种要素边际产出的大小”,对有些农户可能技术替代劳动之后,劳动能够找到更好的报酬来源,但对有些农户来说就未必是这样,或许在劳动处于闲暇状态,也会付费利用收割机去割稻子。在我家乡农村,如今已经找不到传统使用的打谷机了,因此在村里想要找到一捆稻草都变得十分困难。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由于技术(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替代劳动,导致大量从土地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流向何方?如果没有一个吸纳这些被技术替代而从土地上游离出来的劳动力的地方,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农村失业;如果这些农村劳动力都涌向城市,城市工业或许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来吸纳,会造成城市就业的难度,最终造成城市劳动力要素报酬率降低,甚至造成城市贫困。这次回乡发现,跟以往相比,村里的年轻人增加了不少,但在技术替代劳动形成的闲暇日子里,他们过得很没有规划,甚至只能打牌度日,增加了乡村治理的复杂程度!
偶尔发现村里一两个进取心相对较强的年轻人,开始琢磨在村里创业,比如现在我老家的村子里,开始有人开设了腐竹作坊,酿酒作坊,把技术替代形成的劳动力剩余,用在农产品加工上,以此获得更好的劳动要素边际报酬。遗憾的是,类似的乡村创业还不成气候,零零星星的创业活动由于缺乏纵向联系,成本相对比较高,一个简单的例子,腐竹作坊里做出来的腐竹,要包装好拿去卖,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包装袋,就得去别的地方购进来,其中的成本自然就会高出许多,不利于创业成功。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实现区域创业的聚集,强化新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创业聚集的外溢。如果这样,提高乡村创业的活跃度就成为一种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乡村创业的活跃度呢?
很多学者研究过一个区域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问题,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提法是,一个地方吸引创业者前去创业的因素及其机制是什么呢?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创业者前往一个地方去创业,主要受创业租金回报预期的影响;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创业者前往一个地方去创业,主要受创业机会多寡的影响。不过在我看来,这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个地方的创业活跃度提高问题。因为所谓的创业预期回报也好,创业机会多寡也好,都不是事先给定的,创业活跃度跟创业预期回报及创业机会多寡,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谁都离不开谁。一个地方创业活动很活跃,自然会获得分工合作的收益而提高创业租金回报,相同的道理,一个地方创业活动很活跃,会衍生出很多的创业机会,就比如很多人在一起做腐竹,就会衍生出对腐竹包装材料的需求而形成新的创业机会。弄明白一个地方如何提高创业活跃度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创业个体对创业空间选择的行为特征,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创业个体受创业租金回报和创业机会的吸引而自主选择去一个地方创业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对乡村的农民创业而言也是如此。
农民在乡村里是选择创业还是选择做农民,首先会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这在经济学里称为“企业家才能”,如果一个农民觉得自己有这种“企业家才能”就会选择创业,如果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这种才能,就会选择老老实实做农民,田里没有活干,那就即便打牌消磨时间,也不会有创业举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村封闭的条件下,如果乡村里认为自己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越多,提高村里创业活跃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乡村是开放的,一方面可能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去城市创业,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一些城市人到乡村来创业,这种流动性也是取决于创业个体对自己的企业家才能的评估。对一个农民来说,是在农村创业还是进城市去创业,在评估自己的企业家才能时,主要受不同区域创业门槛高低的影响,如果一个区域的创业对企业家才能要求较低,也就是企业家才能门槛较低,就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创业者前去创业,否则就相反。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地方创业门槛高低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有一些农民工后来在城市创业变成了城市人,但回到家乡创业的人却少之又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城乡创业对企业家才能的门槛不一样。在城市里由于市场规模大,产业联系多,中间品价格便宜,在不同产业联系过程中留下的大量空隙,让一些创业者不需要有过高的企业家才能也能在城市创业中找到生存的机会,所以农民工在城市创业能够活下来。与此相比较,如果一个农民创业者想留在农村创业,会面临着没有产业联系导致的中间品(比如腐竹包装盒)价格昂贵、农村市场规模狭小增加销售成本、缺乏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导致创业缺乏创新等等困难,因此要想在乡村创业成功,需要有更高的企业家才能,褚时健进入乡村创业能够成功,对许多农民创业者就不会那么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企业家才能达不到乡村创业所需要的门槛要求。
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我们要想提高乡村创业活跃度,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降低乡村创业的企业家才能门槛,让大多数创业个体一方面有能力进入乡村创业;另一方面在乡村创业能够获取合理的创业租金回报和获得良好的创业机会。那么,如何降低乡村创业的企业家才能门槛以提高乡村创业活跃度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降低制度门槛,允许创业者自己做事。
从创业对企业家才能要求的角度来说,事实上本质问题不是有没有才能的问题,而是创业个体的才能与创业活动的匹配问题。如果较低才能硬要匹配上高水平要求的创业活动,就会使创业者因为能力达不到而造成创业失败。这就像一个高中生考大学,如果根据自己能力匹配,或许总能够上一个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的就上一般大学,但如果对一个只有上一般大学能力的学生硬是要求他去考重点大学,这个学生就可能什么学校都读不了。如今的农村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地方政府硬性规定农民只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这就导致许多想创业的农民,因为达不到政府所要求的创业领域的企业家才能,而放弃创业或者创业失败,从而使乡村创业活跃度受到极大影响。在许多农村,地方政府要求农民搞种植搞养殖,竟然规定只能种什么只能养什么,还要达到什么规模,否则就不允许,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形。
地方政府“闲不住的手”形成的制度门槛,往往成为农民创业者最难逾越的“企业家才能门槛”。
因此,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政府仅仅在产业发展上作出宏观上的引导,这是提高乡村创业活跃度最为关键的变量。